漫談校園文化與大學發展
[摘要]校園文化看不見、摸不著,卻支撐著大學的脊樑,它潛移默化影響和造就一所大學的文化品格。它不僅對大學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也是大學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大學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為此,需要建設民主和諧,具有學術自由、人文精神和創新精神的校園文化,並將它提高到學校戰略發展的高度來看,以校園文化整合學校發展戰略。
[關鍵詞]現代大學;校園文化;大學發展
時下的大學,大樓越蓋越漂亮,乍一看,頗有些“現代大學氣派”。但是仔細深入,在漂亮的大樓背後,那些難以精確量化的軟指標,那些看不見、摸不著,卻支撐著大學脊樑的大學精神和校園文化建設,卻並沒有隨著大樓的樹起而同步發展,特別是對於一些希望“春種秋收”、立竿見影、顯示政績的大學校長們來說,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就沒有那麼重要,至多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反正它不是官方權威機構評估大學的硬性指標,也不是社會大眾選擇學校的重要標準。但是,大學的意義,不僅僅是大樓建設,還包括精神建設;不僅僅是教學科研,還包括文化輻射;不僅僅是科技進步,還包括文明導向……而且後者的力量,雖然無法量化、無法立竿見影,卻潛移默化,影響更為長遠。因而,校園文化建設也應“是現代大學題中應有之義”[1],或者說,“是建設現代大學最重要的內涵”[2]。有鑑於此,本文試談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並將其與大學發展聯絡起來,強調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與精神文化建設共同發展,共同推進大學的整體發展。
一、文化校園,形神兼備
1.何謂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內涵豐富,可從不同範疇、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認識,歸納起來,大體有如下說法:
表1校園文化界說
觀界說氛圍說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特定文化氛圍。傳統說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在長期育人實踐中經過代代相傳統積澱文化傳統。特色說校園文化是一決定一所大學風格和品性的獨特文化特色。環境說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在育人實踐中所體現的文化環境。活動說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師生校園生活方式的總貌。總和說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在長期育人實踐中營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規範說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規範師生行為的校園文化體系。價值說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以教育價值觀為核心的校園文化體系。生態說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相對獨立的校園文化生態。
上述說法,各有千秋,各自都從一定的側面描述了校園文化的某些基本特徵。筆者以為,校園文化是一所大學在成長過程中經過長期努力不斷積澱、孕育和發展而成的物質成果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既是一種氛圍,也是一種傳統、一種特色、一種環境、一種生態、一種心理感應場、一種精神動力源等,它造就一所大學獨特的風格和精神風貌,使一所大學成為一個充滿靈性的文化校園。
2.有形的文化和無形的文化
校園文化大體由三個層次構成,其內容可歸為有形文化和無形文化兩個方面。如圖1所示[3]:
最外層的是可以看得見的物質形態和物化形態的文化,可稱為有形文化或形象文化;第二層和最裡層的為社會性、觀念性和精神性的文化形態,包涵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方面,可稱為無形┪幕。
有形文化是無形文化的載體,無形文化既寓於又超越有形文化;有形與無形文化相結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得益彰,形神兼備,共同塑造一所“大學人”的行為舉止、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信念追求,並透過代代相傳,積澱一所大學的文化性格,並超越校園範圍,透過廣大師生、傳播媒介等輻射到社會,引領社會發展。就校園文化建設和學校發展而言,上述因素互相影響:八音合奏,相互和諧,教育規律與教育目標,則互相促進,共同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促進學校發展;反之,不和諧、不符合教育規律與教育目標,以及“說一套做一套”,則不利於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和促進學校發展;而其中更為重要的,是第二層和最裡層的文化建設,特別是具有靈魂統帥作用的大學核心精神建設,它會使整個校園面貌煥然一新。
二、春風化育,校園文化造就大學的文化品格
1.形以載道,提升學校形象
校園文化承載著或體現出一校的精神和氣質。在一所大學之中,一草一風景,一石一人文,一樓一功能,一草一木都在普通的功能之中寄寓著特殊的文化意蘊,表達著一定的育人功能。譬如,校園裡一個石頭,它的外觀與普通石頭並沒有什麼兩樣,但當它被賦予人文意義之後,便有了特殊的文化附加值,體現了一所學校的文化追求。例如,位於中國南方經濟特區深圳的深圳大學,坐落深圳南山半島,面臨後海,遙對香港;天風海濤,白雲紅荔,芳草綠蔭;一派優美的大學校園景觀。它的校訓是“腳踏實地,自強不息”,校園內有一座不大不小的石頭,鐫刻著遒勁的“古石今人”的字樣,見證了這所在“春天的故事”中成長起來的年輕的大學的創業歷程,其深刻的文化內蘊,正如該校校長章必功教授有詩所言:“今人看古石,移山倒海詞,古石看今人,春花秋月詩”,折射出該校的精神追求。
正因為如此,辦學者們力求將學校建設得像個學校,而不是像個等級森嚴的衙門或者喧囂繁華的市場,以努力發揮學校“形以載道”的育人功能,使身在其中的每個校園人都能“享受校園,創造文化”(enjoythecampus,createtheculture)——學識淵博的大學教師、朝氣蓬勃的莘莘學子,活躍在教室、圖書館、實驗室、校園的林蔭道上,在校園的每個角落,享受校園的.“創造性的文化生活”,使大學校園洋溢著青春的躍動、文化的神韻,體現出“永遠的年輕,永遠的美麗”的文化魅力。
2.制度規範,提升學校的管理成效
學校的發展離不開制度文化建設,無論是學校發展方向的選擇,還是學校戰略目標的制訂,還是學校各項管理規章制度的執行,都需要在立足自身發展基礎上,透過制度行為文化變革,規範和導引學校的發展。學校的各種制度文化建設,在提高學校教育和管理成效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不僅影響著領導者的工作狀態,規範著師生的行為,決定著師生的生存狀態,也是消除學校組織行為衝突的根本參照。例如,著名的南開中學從創辦之初就注重學生人格的養成,在建設校園文化方面,它提出了“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培養學生愛國愛群的公德、服務社會的能力。為此,學校十分注重教育與教養相結合,透過學生的日常行為規範,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在南開的教學樓前豎有創始人嚴範蓀先生為學校師生制訂的“容止格言”:“面必淨,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一入教學樓,就是一面大鏡子,提醒學生鏡鑑自己是否符合“容止格言”的要求。這就不僅是對學生堂堂儀表的規範要求,更是對學生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的塑造。它對當代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也具有啟示意義。
現代大學制度文化建設,更多地在探索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過程中體現出來,如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等制度及措施的建設,就在學校的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3.精神滋養,積澱學校文化品格
校園文化提供著大學教育的精神養料,它是一種“無聲教授”和“潛在課程”,日日夜夜,時時處處,以或莊嚴或幽靜或神聖或靜美的充滿文化靈性的氣韻,潛移默化地薰陶著一所校園裡的每一個人,影響著該校“大學人”的氣質品性,鑄造著該大學的精神品性。
哲人塗又光先生曾形象地提出“泡菜”理論。他指出:泡菜的味道,主要取決於由糖、鹽、醬、醋、生薑、大蒜等發酵而成的“泡菜水”的味道,而不僅是蘿蔔、白菜等原材料本身的味道;同理,大學的教化影響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大學校園文化的影響,一校獨特的校園文化對身處其中的每個學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侵入肌骨、伴隨一生的。這一“泡菜”理論,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不同大學的相同專業的學生所學的課程和教學內容幾乎相同,但風格各異,且帶有各自院校的烙印。這種文化烙印,透過學生向社會展示和傳播著這所學校的形象。具有優良傳統的學校,透過這種傳播,能贏得社會的認可、聲譽和回報。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關於大學有著種種比喻:大學是文化染缸、文化大熔爐、知識城、智慧城,等等。而詩人則熱情謳歌:“大學是天堂,知識之河在裡面┝魈省薄
三、好風憑藉力,以校園文化整合學校發展戰略,促進大學發展
校園文化不僅在學校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學校發展戰略的一部分,是學校發展的重要內容;不僅如此,以校園文化整合學校發展戰略,還可以更好地促進學校發展。當然,我們需要意識到,高品位的校園文化的形成,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不可能立竿見影,不可能精確量化,不可能馬上顯示政績。因此,首先需要克服功利主義和形式主義心態,“不搞花架子”,不要以為建設大樓、追求一些形式主義的活動就能提升校園文化,而是要以一種持之以恆的努力,紮紮實實,十年磨劍,厚積薄發,鑄造精神。
1.基於辦學理念,讓大學充溢學術自由和人文精神
大學之所以是大學,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因為它是一個追求真理的地方——它不僅儲存與傳遞知識,更生機勃勃地創造和運用知識;它以知識為主線,培養人才,發展科學,服務社會;它不斷為社會注入常新的活力,不斷延續和擴充套件人類文化的命脈。因此,大學應該提供自由探索的空氣,讓師生可以自由探求,不允許妨礙自由的東西存在。這種自由的空氣提醒人們,有一些問題應該被思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卻沒有人問,也不可能有答案;大學應該向社會提供一些東西,這些東西不一定是社會所想要的,但卻是社會所需要的;更重要的是,它能造就真正的學者、大師、思想家,使人們看到一個以真正的共同利益為宗旨的團體——大學是一個以理智為基石的國家的神殿[4]。
正因為如此,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應該基於大學的理念,應該尊崇真理,讓大學成為充滿學術自由和人文精神,充滿想象力、充滿夢想和充滿創造力的地方,讓大學成為師生的精神家園。
2.堅持以人為本,建設學術校園、人文校園、和諧校園
一所大學要為師生營造良好的精神生態,就要弘揚人性,弘揚理性,就要堅持以人為本。校園文化建設要靠每一位教師和學生來實踐,即校園文化建設要為著每一位師生,也要依靠每一位師生,並使其“近者悅之,遠者懷之”,使整個校園成為民主和諧、充滿青春活力“文化校園”。例如,牛津大學的每一個學院都是那麼生機勃勃,每一個學院都是一個各種興趣交融的社團,在學生的學術生活之外豐富學生的生活,為學生提供富有激勵的文明的影響。它認為,一所學院如果不能在學術要求之外為本科生提供豐富而富有活力的生活,它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再如,深圳大學努力創新教育方式,著力營造“我的學校、我的學生、我的聲譽”和“我的學校、我的老師、我的前途”的師生互動,提倡師生平等、自由對話、獨立思考,促使學生在老師的關愛中更加尊師重教,促使老師在學生的擁戴中更加熱愛教學;“校長信箱”透過電子郵件方式廣開言路,深入師生的“現代生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近兩年學校共處理學生事務信件2萬多封;學校還廣延名師名士舉辦各類學術講座,引導學生“抬頭望天空,評論日月星辰”,養成學生的學術取向、人文情懷等。
學校最根本的任務是培養人,一切活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堅持以人為本,營造民主和諧的文化氛圍,激發全體師生的創造性,形成師生教育價值觀的認同感和對學校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設“學術校園、人文校園、和諧校園”,讓大學成為置身其中的每個“校園人”精神家園,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精神追求。
3.尊重傳統,不斷創新,形成特色,凝鍊精神,使大學在創造性中不斷超越
美國著名教育家弗萊克斯納曾指出:總的說來,在保障大學的高水平方面,大學精神比任何設施、任何組織更有效。弗萊克斯納正是看到了大學精神的巨大魅力。大學精神是學校的靈魂,它以一種無形而富有滲透力的力量對每一位師生產生重要影響。通觀古今中外的著名大學,無不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培育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鑄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辦學精神,並以其精神影響一代代學人。
例如,法國的巴黎大學,它從中世紀就傳承下來的既具世界性,又具民族性的特徵,使它享譽世界,它使大學這一機構從一開始就具有世界主義特徵,也以“傳播法蘭西精神最活躍的發源地”而著稱;牛津大學,之所以能如詩人筆下所說,“以它不可名狀的神韻,在不斷召喚我們走近我們的大學目標”,就在於它的寬容博大,它的理想主義;而哈佛大學的自由與寬容,使置身其中的學人無形中去掉了心靈的鐐銬,思想和精神自由生長。在學者眼裡,“哈佛不是地名的稱呼,而是象徵著一種感覺,一種心緒。平時在河邊散步,不覺中就會籠罩在無可名狀的氣氛裡,常願仿效先哲在此思索文明興衰的道理”[5](P98)。在哲學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James)眼裡,它是一個“無形的、內在的、精神的哈佛”。威廉詹姆士曾這樣描述他心目中“真正的哈佛”:“我相信,就培植自主與孤獨的思想者的苗床而言,除了哈佛,無出其右者,哈佛的環境不只允許,而且鼓勵人們從自己的特立獨行之中尋得快樂,相反地,倘若有天哈佛想把她的孩子塑模成單一固定的性格,這將是哈佛的末日”[5](P140)。再回看中國,蔡元培時代的北京大學,它的“思想自由,相容幷包”,造就了中國大學的大器大象;戰火紛飛年代,由清華、北大、南開組建的西南聯大,能在極其簡陋艱苦的環境中絃歌不輟,造就大批精英,就在於它揉合了清華的嚴謹認真、北大的自由寬容、南開的吃苦耐勞,形成了“山、海、雲”的風格,正如馮友蘭先生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所說:“以其相容幷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6]。
大學精神的形成是一部歷史,它積澱了一所學校各個時期的校園文化生活,彙集了許多代人的努力,正如有學者所說:“一所大學是一鍋老湯,一所好的大學是一鍋好的老湯,一鍋好的老湯的味道的形成都有自己獨特的發酵過程”[7];正如劍橋大學那樣,它在發展中“一直有變動,有變動中又強勁地維繫著傳統”。因此,校園文化建設要尊重和保護自己的傳統,辯證處理好傳統與創新的關係,也就是說,大學既要立足於學校的辦學傳統,也要立足於學校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既要尊重傳統,也要不斷超越,不斷追求創新。換句話說,大學不能隨意拋棄前人歷經甘苦所積澱的傳統,不能換一個校長來一個新花樣,特別是不能來個“破舊立新”、“推倒重來”的新花樣。而“破舊立新”、“推倒重來”恰恰是當前許多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普遍現象和嚴重不足,需要努力注意避免。
總之,校園文化造就一校的文化品格,記載和延續一校的學術傳統和文化精神。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包括學校的形象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現代大學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創新校園文化,以校園文化建設整合學校發展規劃,有助於使整個學校在生機勃勃的創造性氛圍中,不斷開拓奮進。
[參考文獻]
[1]陳平原.大學三問[A].劉琅,桂苓主編.大學的精神[C].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4.221.
[2]李延保.大學文化建設是建設現代大學最重要的內涵[J].高教探索,2007,(5):15-19.
[3]王育培.立於有形,興於無形[R].廈門: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2005-01-11.
[4]肖海濤.大學的理念[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202-203.
[5](臺灣)吳詠慧.哈佛瑣記[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98.
[6]西南聯合大學北京校友會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73.
[7]劉琅,桂苓.大學理念與大學精神[A].劉琅,桂苓主編.大學的精神[C].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