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農業類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良好學風的形成論文
摘要:本文圍繞農業類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良好學風形成的關係,闡述了校園文化建設與良好學風的形成是相輔相成的,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可以促進良好學風的形成。透過分析農業類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特點,探討如何以校團文化建設促進良好學風的形成。
關鍵詞:農業類高職院校 校園文化建設 良好學風形成
農業類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專科層次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要完成這一主要任務,一個首要條件是需要有一個穩定的教學、科研、生活、育人環境,尤其要有一個良好的學風。在新的歷史時期,農業類高職院校要將搞好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培育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園地,促進良好學風、校風的形成作為學校的中心任務。它即是學校發展的長期而艱鉅的任務,也是學校實現辦學目標的前提。
1農業類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良好學風形成的關係
校園文化是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內化形成並共同遵循的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規範。校園文化是置身於社會文化大背景之中的“亞文化”,它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群體文化。其核心層是觀念文化,集中表現為學校的辦學理念,師生的價值取向與觀念,以及在這些觀念指導下所表現出來的校風、學風、教風等。
作為一類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走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辦學道路,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農業類高職院校,其校園文化既有大學校園文化的共同特徵,又有別於其他高等院校的校園文化,其校園文化建設應體現其特有的職業特徵、職業態度、職業人文素質。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環,滲透於學校教育的各個過程和各個環節,影響著學生人生觀、世界觀、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對於促進學校的健康發展和學生的全面成才具有重大意義。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最佳化育人環境的時代要求,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要把育人的理念浸潤到校園文化建設的每一環節中,使學生能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創新成才,從而積極推進良好校風、學風的形成。可見,校園文化建設與良好學風形成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2做好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是促進良好學風形成的物質基礎
校園物質文化是指校園文化的空間物質形態,反映著整個校園文化的歷史沉澱水平和模式。它包括環境文化和設施文化,即整個校園內建築規劃與設計、校園環境的整體綠化、美化、淨化,各種儀器裝置以及在公共場所佈置具有豐富內涵的雕塑、名人肖像、勵志標語、格言等。它是師生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外部條件,對師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的影響極其深刻。正如加拿大著名文學家、教育家蒂芬·利考克教授在《我見之牛津》一書中所說:“對大學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他周圍的生活與環境。”漂亮的建築、清浩的道路、優美的雕塑、美麗的花壇、寬敞的教室、裝置先進的實驗室、設施先進的師生活動中心、體育場等一流的校園環境使人們身心愉快、精神振奮、充滿自信地學習、工作。為美化育人環境,校園建設應注重整體佈局的設計與各方面的協調配合,充分發揮學校每一面牆、每個亭、每一個雕塑、每一棵樹的作用,以激發學生刻苦學習、奮發向上、求真務實的精神風貌,從而促進優良校風學風的形成。
3做好校園制度文化建設是良好學風形成的保證
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教學、科研、後勤管理制度,學生的學習管理制度和各種規章制度等,它保證校園內學習、工作、生活的正常執行,並調整校園內人與人、群體與群體、群體與個人之間的行為關係。農業類高職院校在進行校園制度文化建設時,必須按照農業類高職教育的辦學規律和特點來進行。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生管理方面,要建立符合農業類高職學生特點的學生管理制度,要建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讓學生認清學習與就業的關係,及早合理地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涯和職業生涯。在教學管理方面,要建立教務制度,細化專業培養目標,強化職業能力培養,構建模組化課程體系和綜合化的課程或培訓專案。在提高學生適應行業、適應社會方面,應建立校企合作,恰當地將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具體做法是:走出去,透過實訓、實習使學生參與到企業文化中去,親身感受企業文化;請進來,開設企業講座,將企業文化帶到校園。在校企合作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制度,並使之合理有序執行。透過不斷完善以前的各項制度,並制定科學的、合理的促進良好學風教風形成的規章制度,從而使校內的各項活動有序化,保證良好學風形成。
4做好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良好學風形成的關鍵
校園精神文化反映了學校特有的價值取向,是影響和指導學校師生的核心準則。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靈魂工程,包括辦學理念、教育思想、學校精神、校風、教風、學風等,對大學生的影響具有潛在性,健康和諧的精神文化在不知不覺中陶冶著學生的情操,學生在積極有益的文化氛圍中學習,容易激發上進心和競爭性,學習興趣提高,有利於良好學風的形成。
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精神文化得以實現的具體手段和方式,大學生的思維活躍、充滿激情,傳統的文化活動形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在文化活動的組織中應積極發揮三個載體作用。
首先是構建人文素質教育載體。把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融入到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對於學生來源複雜,文化基礎參差不齊,貧困生多,就業壓力大的農業類高職院校來說,應該改變以前偏重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輕視職業道德、心理和藝術等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培養的現象,認真開好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的必修課和’選修課,透過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不斷提升大學生的人格、氣質、修養等內在品質,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創新精神,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特別要加強校史教育,激勵大學生熱愛學校,刻苦學習,營造健康和諧的校園環境。
其次是構建文體活動的載體。在學校團委和各系團總支的指導下組建文體活動社團,利用特殊的紀念日或節日組織學生參加歌詠比賽、演講比賽或徵文大賽,根據學校的校情舉辦校運動會、籃球、排球、足球、健美操等文體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鍛鍊他們的團結協作能力,增進他們的身心健康。
最後是構建大學生實踐、創新的載體。透過構建專業社團、搭建社會實踐平臺,組織學生參加科技下鄉服務三農活動。寓教育於實踐,是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良好品德、激發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十分有效的形式,是形成良好學風的有利因素。我校各系根據自己的學科發展和專業學習特點,先後組建學生專業性社團19個,並指派教授專家為學生作指導培訓。其中我係專業性社團“畜禽科技站”已成立28年,社團會員長期堅持到基層服務,多次受到大河報、河南日報等新聞媒體的關注,其中2008年大河報以《學生社團成為香餑餑》為題報道了我係學生社團活動情況,2009年河南日報以《畜禽圈舍旁青春閃耀》為題詳細報道了我係學生社團服務三農、奉獻社會的典型事蹟;2010年青年導報以《鄭州牧專“科技110”:宣傳科學養殖進行疫病防治》為題報道了我係畜禽科技站開展科技下鄉、為養殖戶服務的情況。在為廣大養殖戶服務的過程中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能過硬、職業道德高尚、綜合素質較高的畢業生。參加課外科技活動,不僅要求學生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合理的智慧結構,勢必會促進學生不斷完善知識結構,激發學習興趣和動力。備受學生關注的“挑戰杯”、“發明杯”等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對引導大學生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全面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各校要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派專業教師作指導,積極組織學生參賽,對良好學風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
總之,搞好校園文化建設,既有利於形成良好的育人環境,以彌補第一課堂的不足,形成立體的,全方位的,深受歡迎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愛校熱情和學習興趣,使得學生素質得到全面提高,又有利於形成積極、健康的良好學風。
參考文獻
[1]王利群.論校園文化建設與學風形成[J].中國科技資訊,2005(9).
[2]林志.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培育優良學風[J].管理觀察,總第398期.
[3]蘇穎.重視學生社團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