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文化

源遠流長的古徐文化

源遠流長的古徐文化

徐國曆史悠久,古徐文化光輝燦爛,徐屬東夷,是夏商周時期東夷諸侯國中地域最大、勢力最強的國家之一。是創造和發展東夷文化的主要地區,是東夷文化的主體部分。曲阜孔子博物院王雲珠在《夷夏之辨異論》一文中指出:“東夷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它與中國古代文明的許多內容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在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起源問題上,東夷人的文化是源、是本,而不是末。它是同時期周圍文化中的強勢文化,是中國古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中國文化名人郭沫若先生透過他多年對中國文化的研究,也認為:“中國的真正文化期起源於殷朝滅亡後,分兩支,一支在周人手下,在北方發展;一支在徐、楚人手下,在南方發展。”這更充分說明,原東夷地域的古徐文化,已逐漸擴充套件到南方廣大地區,又成為我國南方文明之源。

(一)

古徐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源,首先可以從我國最早的古籍《尚書》中得到證實《尚書》約成書於殷朝發明文字後。被儒家奉為五經之首。它的基本內容是記錄距今約4000年至2600多年間堯、舜、夏、商、周曆代君王的文告和談話記錄,範圍很廣,涉及到政治、思想、哲學、律法、軍事、宗教等多個領域。它的核心思想是“敬天”、“明德”、“慎罰”、“保民”。在這部古籍中就記載了我們徐氏始祖伯益的許多治國安邦、仁政愛民的國策和教民修身養性、待人接物的論述。《尚書·大禹謨》益曰:“帝德廣遠,乃聖乃神, 乃武乃文。奄有四海為天下君。”稱讚堯帝的.德行廣大而影響深遠,聖明神妙,武能平定禍亂,文能治國安邦,所以他能擁有五湖四海這樣大片國土,成為天下的君王。《大禹謨》還記載,益曰:“罔遊於逸,罔淫於樂。罔違道以千百姓之譽,罔弗百姓以從己之慾。無怠無荒,四夷來王。”是說做為君王,不能過分享受安逸,不能放縱淫樂,不能違背道理去幹違背百姓之事,不能為了達到自己的慾望而傷害百姓,要勤勤懇懇,無怠無荒,四方諸侯都會心悅臣服於你。《大禹謨》還提出“滿招損,謙受益”這樣哲學名言,希望人人都能謙虛謹慎,不要驕傲自滿,要互謙互讓,和睦相處。伯益是舜的大臣,舜封為掌管山林的虞官,史書上又載他掌火、通鳥語,助禹治水有功,禹準備傳位給他,他避居箕山之北。在堯舜時期,他是東夷的重要領導之一。他又是東夷徐氏的始祖,這都充分證明徐人從伯益開始就注重以德治國,謀求穩定和發展,倡導謙讓,以求社會的安定,懂得只有穩定發展,才是強國富民、治國安邦之道。這些都是古徐文化的精髓。伯益以後,由於受儒家“尊王攘夷”影響,對徐國徐姓許多在古徐文化活動方面的創樹和發展而古籍很少記載。

(二)

至西周徐偃王“王行仁義,愛民息戰”。可以說是古徐文化傳承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史籍記載,在西周穆王時,地處東夷即今魯南、蘇北、皖北這一大片土地上的徐偃王國“國力日強,地方五百里,諸侯來朝者三十六國。穆王懼,使楚伐徐,王行仁義,不忍鬥害其民,北走彭城武原山下,百姓從者以萬數。”偃王息戰愛民這一仁義之舉,古籍《屍子》、《韓非子》、《楚辭》、《博物志》、《水經注》中都有大致相同的記載,因此他贏得了千古之名,成為歷史上“仁義之君”。偃王“息戰愛民”這一義舉,不僅是古徐國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古徐文化中的一件大事。偃王北走彭城徐山後,也有的說,當時分兵兩路,一路由其長子寶宗率領走彭城,一路由偃王親率渡江至浙江會稽、衢州一帶,後又向江西、福建而繁衍至湖廣。在衢州的龍游靈山,曾建有偃王廟,唐時廟毀。徐放為郡守,修復廟宇並立碑,請唐朝大儒,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寫記。韓愈從儒家正統觀念,崇尚仁義,對偃王仁政愛民事蹟,特別讚賞。他在《衢州偃王廟碑》中稱:“徐、秦共出贏姓,秦無道暴政害民而沉其宗;徐仁義息戰愛民而千年垂蔭。在當時韓愈這個儒家的影響下,偃王仁義之君的形象便成了鐵案。這不僅弘揚了古徐文化,而且促進了古徐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並推進了古徐文化的南北交流。最近,“全球徐氏聯誼總會”決定在徐州建立“徐文化園”,提出“要大氣,起點高,上檔次”,這將對古徐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起到新的推動作用。

(三)

徐氏祖居魯南曲阜、費縣、郯城一帶,《尚書·費誓》有:“徐夷並興,東郊不開”和《詩經》“逐荒徐宅”的記載,說明東夷徐國是被逼從魯南遷到蘇北、皖北的。曲阜一帶是徐人近千年生長繁衍之地,無論從政治、經濟、文化那個層面上講,都會留下深厚的影響。而被尊為儒家至聖先師孔子和亞聖孟子,恰恰都生長在這個徐夷故地,他們應該從小就受到古徐文化的薰陶,是在古徐文化基礎上吸取其他文化,才創立儒家學說的。古文學家稱孔子曾刪詩、書,完禮、樂,贊易經,修春秋。他把《尚書》中的“仁”做為儒家學說的核心。《尚書》主要是講以仁治國之道,而孔子也周遊列國,宣講仁政愛民。《尚書》編輯形式是君臣對話,而《論語》是孔子師生對話,這種貌似巧合而實質是自覺或不自覺的在學習吸收。還有早於孔子400多年的偃王仁政愛民的義舉,肯定也會對孔孟產生影響。因此,從“仁”、“義”這個層面講,所謂儒家正統文化,在傳承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中,也必然蘊含有許多古徐文化的精髓。

(四)

古徐文化蘊含誠信,讚美誠信。從吳季子(扎)掛劍故事,可充分證明古徐文化對誠信的重視。《史記·吳太伯世家》吳季子在出使途中,“北過徐,徐君好季扎劍,弗敢言。季扎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呈心哉。”後徐人為表彰季子守信用的美德,在徐君墓側修了座掛劍臺,這實際是在讚美季子的同時,表明徐人本身也必須踐行誠信的品德。掛劍臺,原在徐州戶部山,現遷至雲龍山西坡十里杏花村。遠遠就能看到嵌於墓上的“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的頌聯和刻於牌坊門楣上的“踐信泉臺”的額匾。劍臺事蹟碑贊季子“既不負於人,且不愧於心,高行懿德,古道可風。”歌頌“季子掛一劍,傾倒徐人之心;徐人築一臺,陶勵天下人”這是表明和宣揚古徐文化內含豐富的又一事例。

以上這些反映古徐文化事例的還很多,如南州高士徐孺子、東渡日本的徐福以及歷代徐氏名人等,他們都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展示出古徐文化在中華文化史中曾創造的輝煌。還有許多古徐文化遺址,如郯城的“徐氏祖塋豹公墩”,邳州的“梁王城”,贛榆的“徐福故里”,還有新近發現江西靖安和蚌埠雙墩的疑似徐國的古墓葬。這些都是古徐文化的瑰寶,都需要我們認真的去發掘、去探討,我相信在全球徐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讓古徐文化花更絢麗、果更豐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