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高中歷史表現性評價任務的設計策略
新課改下,教師越來越注重學習策略、學習評價的研究和使用。學習評價,也由結果性評價轉向過程性評價等的多元評價。過程性評價,從一定意義上說,也就是表現性評價。論述了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表現性評價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表現性學習評價的意義
傳統的學習評價,侷限於以結果性評價為主,其表現形式為以分數定論,堅持分數至上的原則。這種評價機制,制約著學生的興趣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此外,傳統的評價是教師對學生的單向評價,教師是評價的主體,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改倡導多元評價,不僅重結果,更重過程,也要重學習態度、學習方式、學生參與等,這些都是學習表現評價的主要方面和重要方式。
高中歷史教學,教師首先應遵循新課程理念和評價理念,針對高中生的學習特徵和學科特點,實施綜合素質的評價體系,也就是表現評價機制。表現性評價是評價策略的重要方式和主要趨勢。
二、表現性評價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表現形式
1.巧用情境促學
學習必修一的《古代希臘民主政治》時,首先呈現古代希臘的地理地形圖,讓學生根據地圖,想一想古希臘的自然地理條件有哪些?有什麼特點?進而推測這種自然地理條件對古希臘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有什麼影響?
這個探討性的問題中情境古希臘地形圖的給出,讓學生觀察到多山、多島、環海等自然環境,而想象如此的地理條件對經濟的影響,使學生的探討有了依靠,問題有了生活的根基,讓學生對問題的發揮成為有水之源有木之緣。
再如學習《古代的經濟政策》時,對於原始社會的土地公有制的理解,情境法可以助一臂之力。呈現早期先民群居、打獵、共同生活的情境,讓學生體會到原始氏族公社的每一名成員共同勞動,平均分配勞動產品的特徵。再啟發學生思考這種制度產生的原因是什麼(生產力低下)?等,對於重農輕商的理解,呈現農耕圖等圖片,以及文字記載資料戰國初期和雍正帝等對農耕和商人的看法的材料,讓學生閱讀這些材料,分析為什麼重農輕商等,情境的給出,使學生的思維和交流有據可循。
2.巧用材料評價人物和事件
歷史是由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而構成的經緯網。透過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讓學生養成科學、全面地看問題的能力,提高辨別真偽、善惡、忠奸等能力。而巧用材料,是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主要依據,也是主要策略。
學習《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時,應結合材料瞭解儒學活躍的背景,從政治、經濟、思想、階級關係、外部因素等諸多方面探討儒家思想的發展。
如對於明朝第一思想犯李贄的思想發展,可以引導學生透過閱讀李贄的生平而理解和把握他的離經叛道,透過提供一些《焚書答耿中丞》《續焚書》《焚書何心引論》等的材料片段,讓學生透過閱讀史料,把握李贄的異端思想,讓學生除了學會運用史料分析之外,也可意識到史料在人物和事件中起重要的作用。
三、高中評價任務設計的注意點
1.應符合高中學生的學習特點
高中生的判斷能力強、探究慾望濃,因此,評價性任務既要兼顧基礎知識,還要關注歷史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用探討、討論、辯論等方式開展活動,以真正實現三維目標。其次,注重任務的趣味性和思辨性更顯重要。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教學時,在學生了解百家復興儒學復甦的社會背景下,提出問題:假如你是劉邦,面對漢初的'如此形勢,你會怎麼做?這個問題,顯然是開放性的問題,但以教材的基礎知識為基準,再運用聯想和想象,自由暢談,從而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2.注重明確的指導語
任務僅僅注重趣味性是不夠的,還應重視歷史思維的培養以及綜合能力的提高。要實現這個目標,教師也應該注重指導語言應明確和清晰,含糊不清的任務會導致學生活動的不一致性,給評價帶來一定的困難和多重性,不利於統一標準去評價學生。
如學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教師在引導學生評判西漢初期的無為的黃老之學為統治思想,會出現怎樣的後果呢?請大家分別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進行探討。簡單的方法指導,為學生對這個問題的探討指出了方向和航向。否則,如果缺少了言簡意賅的引導,學生對問題的分析和評判就會失之千里,或者偏離主題。
3.考慮任務的公平性、可行性
在使用表現性評價進行教學評價時,首先應考慮任務的可行性、評價的公平性,對評價標準不能存在主觀性。
落實這個目標,任務體現在測驗和評價上。評價是在測驗的基礎上的評價,對測驗的結果不能忽略有效的評價。
傳統的測驗注重歷史知識和歷史事件的識記、理解和運用。而近年來的高考試題,出現了一種對原始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歸納等全方位考查的題型,更注重了實踐性,然而,這種題型也致使在評價時出現答案的不唯一性,甚至隨意性,有失評價的公平性,這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表現性評價是課改的主要理念、主要潮流。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和參與,如何評價教材中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等都是歷史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問題,都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摸索和探討,更需要創新和實踐,讓表現性評價推動學生髮展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讓表現性評價成為教學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