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哲學

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用聯絡觀點看問題》說課稿

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用聯絡觀點看問題》說課稿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用聯絡觀點看問題》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一、說課題

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教材必修四生活與哲學第三單元第七課第二框題“用聯絡的觀點看問題”

二、說教材

1、本框題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框題是哲學辯證法理論中一個重要觀點,既是世界觀又是上一框題《世界是普遍聯絡的》的方法論,因此它是對上一框題的延續,同時學好這個框題也為學好辯證法的其它觀點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它在整課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識記整體和部分的含義,系統的基本特徵,理解整體和部分的辨證統一關係,掌握系統最佳化的方法。

能力目標:用具體事例分析我們做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剖析生活例項,鍛鍊綜合性思維,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樹立全域性意識和顧全大局觀念,培養合作精神,增強集體主義思想,樹立為集體做貢獻的價值觀。

3、教學重點:整體和部分是辨證統一的關係;因為掌握了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係,對青年學生正確處理好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從而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難點:掌握系統最佳化的思維方法。因為這個知識比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但學好這個知識,對於指導學生的認識和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三、說教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材料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透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討論法

針對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四、說學法

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

1.聯絡的含義

2.說明世界是普遍聯絡的

匯入:情景匯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喚起學生的興趣是學習活動的基礎。激發學生興趣可採用設疑和創設情景的方式來進行。讓學生閱讀《太子丹贈手》故事,分析說明,手和身體是部分與整體的關係,整體離不開部分,部分也離不開爭整體,否則都不能發揮其功能。所以讓學生重視整體和部分的聯絡,用聯絡的觀點看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新課講授:講議結合

第一部分是重點,我採用直觀演示法和討論法等突破重點。設計情景,事例匯入,啟發思考,層層誘導,講議結合。

1、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一

從坐井觀天和盲人摸象的典故中,讓學生分析,整體和部分的區別,得出結論

青蛙錯誤的把頭頂上的天空,當作整個天空。而盲人們錯誤的把部分象當作整個大象。說明他們都錯誤的把部分當作整體,那麼他們有著怎樣的區別。引入第一個知識點

1.整體和部分相互區別

(1)含義不同;

整體指事物的全域性和發展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區域性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

讓學生了解張網捕雀典故

古代有個人在林中見到一張捕雀的大網,捕到的麻雀都是雀頭鑽進一個個網眼裡,於是他回家用一截截短繩結成許多互不關聯的像網眼一樣的小繩圈來捕雀,結果一個雀也沒有捕到。

學生探究活動:

單個網眼為什麼捕不到雀而網能捕到呢?

師析:(1)因為他不懂得捕雀的網雖然由一個個網眼組成,但網中的網眼相互制約地聯絡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因而使網在功能上具備了單個網眼所不具備的功能。這說明,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

(2)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出示鍾和各個零部件,讓學生說思考:鐘錶是由各個零部件組成,但任何一個零部件都不具有計時的'功能。這說明了那些哲學道理?

2.(1)整體和部分相互聯絡、密不可分

整體由部分組成,整體功能的形成離不開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部分離開整體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

讓學生分析,“國興則家昌,國破則家亡”“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從而得出結論:

(2)二者相互

影響

整體功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部分也影響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及其變化起決定作用。

再次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講述“三個老師偷油”的故事,得出方法論的啟示,方法論的講解,是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和昇華。

3、整體和部分關係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1)樹立全域性觀念,立足整體,尋求最優目標

讓學生再思考:我國為什麼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

(2)搞好區域性,用區域性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學習完整體和部分,讓學生列舉出整體和部分的例子,從而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二者的關係,老師再列舉一個“地球,由地核、地幔、地殼三大部分的相互聯絡構成的系統”的例子,過渡到第二部分知識點,這是本課的難點,我採取學生探究,教師總結的方法,突破難點。

二、掌握系統最佳化的方法

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係。由於之前已經講過整體和部分的含義,所以系統和要素的含義,可直接給出。

1、系統和要素的含義

系統是由相互聯絡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

要素是組成一個整體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為突破難點,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講述一個“一舉而三役濟”的故事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述了一個“一舉而三役濟”的故事。宋真宗年間,一場大火把宮內樓臺宮室燒成廢墟。修復這些宮室樓臺有三個困難:一是取土困難,路途遙遠;二是運輸困難,要運土及大批建築材料;三是處理大量垃圾困難。面對這些困難,負責該工程的丁謂經過周密思考,首先下令把宮前的大街挖成大溝,就地取土燒磚。第二步把宮外的汴水引入大溝中,運進竹木等建築材料。第三步,重建宮室樓臺,工程完工後再把碎磚廢土填入溝內,修復原來的大街。

學生探究活動:用哲學道理分析一舉而三役濟的意義?

多媒體顯示:《一舉而三役濟》(內容見注4)

引導學生探究活動得出結論:

這個施工方案全面考慮了施工的各個環節及其相互聯絡,結構合理、關係順暢,既節約了資源,又大大縮短了工期,實現了整體的最優目標。古人尚能如此,我們更應該自覺地最佳化結構、協調發展,爭取系統目標的最最佳化。

2、系統的基本特徵

系統觀念為人們把握複雜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學方法和原則。

第一,整體性原則。

第二,有序性原則。

第三,最佳化原則。

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可以再調起高潮,讓學生聽一首歌曲,三個和尚挑水,讓學生從愉快的歌聲中,明白一個道理:

“三個和尚沒水喝”,導致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人數雖然多了,但沒有形成合理的結構,不是相互支援,相互促進,而是相互制肘、相互消磨,結果各要素的力量或作用被內耗了,出現了1+1<2的效應。所以,就要求我們一定要做到:

3、掌握系統最佳化的方法的要求

(1)著眼於事物的整體性;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最佳化趨向。

(2)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鞏固練習:以鞏固知識為基礎,培養能力為目標。

鞏固新知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過程,這一階段從時間上來看是學生注意力易分散,易疲勞的階段。進行練習可重新喚起學生的注意力,練習的形式和內容可以多樣化,但要以能提高學生技能、發展能力為目標。高中哲學常識的教學更要突出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對社會政治經濟等各種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

最後依據本課知識結構,回顧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並佈置課後作業。

六、說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用聯絡的觀點看問題,知道了整體和部分是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絡、密不可分的。應當樹立全域性觀念,統籌全域性,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同時必須搞好區域性,用區域性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明確了系統是由相互聯絡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要運用系統最佳化的方法處理問題。設計這課的意圖是透過通俗易懂的典故、成語和材料,把抽象的哲學思想簡單化,讓學生能很容易就接受知識的目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滲透語文、歷史、等學科的知識,有助於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精心設定疑問,讓學生根據事例得出結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