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書籍

書籍的姿態作文

書籍的姿態作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書籍的姿態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世紀末的激流島,黑夜的眼睛亮起,急切地向天空尋章摘句;大變動的時代語境下,我們依舊執著地尋找光明,渴望從觸碰文學中體察愛與詩性。在對閱讀的“生態關懷”中,書籍正朝我們走來,以更近的姿態,融入我們的生命脈絡。

作家唐諾有言:“好的讀者應該勇敢些、堅韌些,走向那不作聲、不叫囂的.寂寞書架一角。”的確,書籍、文學,從不搔首弄姿,長期以一種近乎“高冷”的姿態擺渡於生活迷津中。二十世紀初,陣陣《熱風》刮過精神荒原,文學成為魯迅先生用以“引領國民性的燈火”;上世紀下半葉,書籍的社會功能被畸形膨脹,“傷痕文學”“尋根文學”等被抬高為時代的號角與旗幟。過猶不及,反向的思潮因而生髮,我們開始質疑文學救贖的功能是否純屬妄念,“讀書無用論”也已悄然流行。當文學的意義被過分放大後,讀者甚至產生了“閱讀信心匱缺”,在對文學“距離甚遠”的思維定勢與刻板印象中,書籍難逃被束之高閣的命運。

可喜的是,今天,文學正以一種全新的姿態馳入我們的視野中。或許,明史也曾冷清寂寞,《明朝那些事兒》卻能撥開歷史的雲翳;或許,金朝僅是教科書上一個模糊的符號,《射鵰英雄傳》卻再現了劍影斑駁的朝代風雲。而這也是學校提倡閱讀,設立讀書心得分享會的初衷——將書籍與個體的人文感悟相關聯,觸發植根現實的心靈體驗,而非帶來文學與現實的脫節。

人文學者趙越勝曾在《燃燈者》中,大力倡導與周輔成先生研讀倫理學經典般的“嚴肅閱讀”。但,將視線放寬至現實議題中,對“嚴肅閱讀”的推崇使眾多帶有趣味性的“白話史”、“武俠小說”淪為口誅筆伐的物件。然而,多數雅俗共賞的文字,都並非在倡導“低幼化”,摒棄沉潛深流的思考,而是在更廣泛的社會基礎中,在貼近受眾的姿態下散發靈性、傳播多元。

除錯與彷徨的轉型時代,文學將以何種姿態面朝我們?是並肩而行,抑或是漸行漸遠?於我而言,我更偏愛一曲與日常相應和的牧歌,一種來自“精神共同體”的啟蒙。誠如社會學家齊澤克所言:“當你在自己日常生活體驗中都能看到某個哲學家諸概念的痕跡,那個時候,你才能確認你對那個哲學家的真愛。”

從最遠到最近的碰觸中,我們方能感受到文字最堅實的力量,覓及精神原野上最靜美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