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業產業化情況的調研報告(精選3篇)
在現實生活中,報告與我們愈發關係密切,報告具有成文事後性的特點。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寫報告很是頭疼的,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農業產業化情況的調研報告(精選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業產業化情況的調研報告1
根據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內蒙古自治區供銷合作社對全區供銷合作社系統參與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參與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現狀
一是龍頭企業經濟實力有了明顯提高。各級供銷合作社以社屬企業為依託,圍繞自治區六大主導產業,依靠當地資源優勢,特色產品,重點在農資、羊絨、羊毛、乳業、糧油、蔬菜、馬鈴薯、烤煙、桑蠶、中藥材等產業,培育和發展了一批具有一定經營規模,輻射帶動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的流通、加工型龍頭企業。全系統現有盟市級以上龍頭企業40個,其中,符合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標準的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5個;自治區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個;自治區供銷合作社系統重點龍頭企業13個。
二、參與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主要做法
四是透過改造經營服務網路,完善農牧業產業化經營體系。包頭市供銷合作社在參與和推動農牧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加大經營服務網路建設力度,不斷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了農牧產業化經營的發展。目前市社共建設基層供銷合作社(中心社)40個、村級綜合服務社381個、專業合作社35個、組建各類農畜產品行業協會30個,以包頭新合作公司為依託,改造新建110個農家店和100個新合作配送網點。烏蘭察布市各級供銷合作社在改造經營服務網路建設中,將承認供銷合作社章程,願意加入供銷合作社的個體經營者及原基層社職工重新組織起來,掛供銷合作社牌子,作為供銷合作社配送農資商品、收購農畜產品的基層網點,目前透過這種形式新建基層社66個、專業合作社117個。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各地供銷合作社自然資源條件和經濟基礎條件不同,發展的規模和水平不盡相同,參與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層次不同。二是龍頭企業規模小、數量少、帶動力不強。目前,全系統共有旗縣級以上社有企業340個,其中,經濟實力強、帶動力強的企業很少,多數企業只是勉強維持經營,且企業生產方式落後,技術水平落後,產品檔次和附加值低,效益不高,距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三是國家、自治區扶持力度不夠,嚴重影響制約了供銷合作社參與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主要的困難是國家、自治區對供銷合作社沒有扶持政策,供銷合作社在爭取農牧業產業經營、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等專案以及扶持專項資金等方面難度很大,相關的優惠政策基本享受不到。四是資金短缺,嚴重製約供銷合作社正常的業務經營和發展。農業銀行一般情況下不給供銷合作社提供貸款;信用合作社貸款額度小,不能滿足供銷合作社業務經營的需求。
四、對策和建議
一是圍繞優勢產業,儘快引進、改造、培育龍頭企業和企業叢集。各級供銷合作社應當圍繞當地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充分利用現有存量資本和經營設施,採取引進、租賃、改造等多種形式,吸納農牧民入股、參股,整合有效資源要素,開展多方面聯合與合作,儘快培育發展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企業叢集。重點發展以當地農畜產品為主要原料的加工業,大力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延長加工產業鏈條,最大限度地提高農畜產品附加值和綜合效益,讓農牧民不僅得到出售農畜產品的收入,而且還要得到加工增值的收入。
二是大力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完善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機制。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是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載體。各級供銷合作社要圍繞把供銷合作社真正辦成農牧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目標,新建改造基層供銷合作社,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社,有計劃地興建一批專業批發交易市場,加快組建農牧民各類專業協會,培育和壯大農牧民經紀人隊伍,提高農牧民在經濟上參與市場競爭的組織化程度,帶動、引導、幫助農牧民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競爭優勢、市場優勢。不斷完善“龍頭企業+農牧民合作經濟組織+農牧戶”的產業化模式。透過與農牧民簽訂產銷合同、發展訂單農業、設立農牧業抗風險的保險制度、實行利潤返還等形式,與農牧民建立穩固的利益聯接機制,開放和開發各種生產經營要素,參與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
三是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為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各級政府應大力支援供銷合作社參與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多年來,各級供銷合作社始終堅持為“三農”服務的辦社宗旨,在深化企業改革,培育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方面有了新的.進展。但是由於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援和資金扶持,使供銷合作社在參與農牧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步履艱難,進展緩慢。因此建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儘快出臺扶持政策,在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給予扶持,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健康快速發展。
四是切實加強社屬企業經營管理,用現代經營理念和科學管理方式,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社屬企業是供銷合作社參與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力量,要進一步深化社屬企業改革,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透過明晰產權關係,理順管理體制,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深化企業內部改革,不斷提高社屬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競爭力。透過資產重組、聯合和併購等手段,對社屬企業佈局結構進行調整,使社有資產向產業化經營領域、有競爭能力的支柱產業和骨幹企業集中,全面提升參與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能力和水平。
農業產業化情況的調研報告2
一、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西吉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242萬畝,種植馬鈴薯120萬畝;牛、羊、豬、禽存欄7074萬頭,出欄6775萬頭,肉類總產量11萬噸,優質牧草留床面積7615萬畝,實現牧業總產值21億元;設施農業及西芹總產值21679萬元;新建拱棚14598畝,維修日光溫室224座,設施農業投入生產17265畝;全縣累計發展設施農業面積39797畝,其中:拱棚37397畝,日光溫室2400畝;完成旱作節水農業覆膜保墒面積1633萬畝。
馬鈴薯總產在180萬噸以上,全縣農民人均馬鈴薯產業純收入達到1000元以上,畜禽飼養總量達到155萬個羊單位,肉類總產量達到1.5萬噸,實現木業總產值3.6億元,人均草畜產業純收入達到350元以上;西芹實現總產14萬噸,西芹產業總產值達到1.35億元,農民人均西芹產業純收入達到180元;發展旱作節水農業保墒面積23.8萬畝,實現農牧業總產值14.4億元。同時,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建成自治區級現在農業示範基地4個,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基地7個,農牧業科技示範點40多個,全縣共有農業產業化組織29個,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自治區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1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93家。全縣經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總數達到33個,生產單位21個,產量達到100萬噸,實現產值2.2億元。全縣綠色產品生產企業2家,綠色產品產品數2個,綠色產品產量達到53萬噸,實現產值1.2億元。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西吉農業產業化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不論從現階段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來看,還是從滿足農民持續增收的迫切要求來看,農業產業化的整體水平還比較低,與先進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1.區域化佈局不均衡,基地建設規模擴大比較困難。產業總體上分佈不均衡,對進一步擴大基地規模建設有很大的侷限性。就拿馬鈴薯來說,儘管走向了國內、國際市場,首先高品質的產品數量如果滿足不了外商的需求,創匯增收的前景也就不會很樂觀。另外,西吉縣農業特色產業優勢目前還沒有完全挖掘出來,尤其是西芹、胡蘿蔔、小秋雜糧等特色農產品的扶持種植、加工轉化前景沒有拓寬。
2.馬鈴薯支柱產業的問題:一是加工不足(原料不足)。老百姓對土地流轉的認識不足,執法單位執法不嚴,導致馬鈴薯的偷盜情況越來越嚴重。二是由於品種的落後、老百姓種薯的選用認識不足。三是馬鈴薯沒有統一包裝,只能賣原材料,導致價格不如區外。四是馬鈴薯病蟲害問題日益嚴重,老百姓對於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不到位。
3.農業產業鏈條延伸難,農產品轉化增值率低。產業鏈條的長短,決定著農產品轉化增值的大小。從調查情況看,多數農產品加工鏈條短,仍然停留在原料銷售上,只有一個鏈條節,即使加工,也只是簡單的初級加工或粗加工,農產品附加值低,加之生產上是家庭式分散經營,流通上是各自為政、小打小鬧式營銷,以致農業難以形成規模,難以形成產業。
三、改進措施
必須抓住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機遇,充分發揮區位、資源、品牌優勢,走農業穩縣之路,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託,以發展農村經濟和技術創新為動力,以調優、調特、調名、調強為突破口,以產業化的思路、市場化的思維、科技化的手段、城鎮化的戰咯為出發點,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產業化發展。進一步鞏固馬鈴薯產業,提升草畜產業,培植西芹等特色優勢產業。扶優扶強一批專業批發市場,突破加工業,打造品牌,完善服務體系,增加投入,努力把西吉建成綠色農業經濟強縣,確保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加快小康社會建設步伐。
1.在農業產業發展思路上,解放傳統思想觀念,跳出農業抓農業。
要以抓企業化的思路謀劃農業產業,實行產業化經營、企業化生產、市場化營銷、專案化運作、社會化服務。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營銷作為整體來抓,從專案選擇到論證、決策,從業主確定到招商引資,從經營機制到專案管理,從市場營銷到品牌確立,都進行專案化運作;從原料基地生產到農產品加工,從產品開發到市場策劃都按企業化模式執行;從組織販運到流通銷售都按市場化模式營銷。特別要構建農業資訊服務體系、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農村職業教育體系,進行市場化、社會化服務,聚集生產要素,參與市場競爭,構建成新型農村農業產業體系。
2.在農業產業發展規劃上,突出區域規模化、生產專業化,構建大農業、大產業。
要引導農戶間相互聯合,整合資源,實行大戶聯動發展,將產業辦出規模。特別是鄉鎮要加強區域間橫向協作,消除自我封閉,共同規劃發展適宜本鄉鎮、本區域的主導產業,主導產業確定之後,用三至五年甚至更長時間,集中生產要素,重點突破,形成規模,凸顯特色。
3.在農業產業發展措施上,加快以農村土地流轉機制為主的各項改革,為土地規模經營提供條件。
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前提是建立良性土地流轉機制。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機制改革,重點要強化土地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使用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鼓勵農戶之間,外出務工,經商農民之間採取招商租賃、承包權轉讓等自由流轉土地,採取政府扶資、培養技術。聯片經營等形式,使土地向大戶集中、向能人集中、向農業企業集中,實現土地、勞動力資源最佳化配置;要組織引導滯留在土地上的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最大限度地減少耕地上的農民,以城鎮化來促進農業產業化。
4.在農業產業發展經營上,重點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龍頭企業,實現生產與市場對接。
要立足優勢資源和地方特色,與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外向型經濟結合,積極發展種植、畜種繁殖等科技型龍頭企業;培育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引導現有農產品初級加工企業兼併、聯合,整合資源,最佳化結構。鼓勵工商企業興辦農業企業。總之,要重點培育一批規模大、帶動力強、產業附加值高的龍頭企業群體,增強市場開拓和輻射帶動能力。
5.在農業產業發展流通上,著力建設以農村市場為主的流通平臺,拓寬農產品營銷渠道。
要結合城鎮建設和鄉鎮主導產業定位,根據區域產業、特色和功能,儘快啟動區域主導產業交易市場,專業市場以及大型生產資料批發市場建設,並將其作為城鎮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同規劃、同建設,使城鎮化、市場化同步發展。此外,要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擇優扶優,著力打造農產品品牌。
6.在農業產業發展指導上,切實轉變行政職能,提高服務水平。
政府對農業產業的指導服務要從以前包打包唱的行政命令轉移到宏觀指導、制定規劃、政策扶持、培育市場,調節利益上來,走企業面向市場一一政府扶持企業一一企業組織生產的路子,由企業自行規劃產業基地規模、開展扶術指導,回收產品、開拓市暢政府只研究扶持、投入等政策,培植社會化服務體系,調解公司與農戶、中介組織與農戶在生產發展過程中以及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督促企業提高履約率,促進農戶與企業從一般的買賣關係變成利益共同體,使農民不僅獲得生產環節的利益,而且還分享加工和銷售環節的利潤,逐步建立企業與農戶、中介組織與農戶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良性機制。
農業產業化情況的調研報告3
農業產業化是農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一步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擴大農村經濟規模,適應市場競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縣農業透過結構調整、培育和完善市場機制,開展一系列的切實可行的發展措施,在培育專業大戶、建立龍頭企業、發展基地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有力地促進了我縣農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結合農業產業發展現狀,我就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談幾點粗淺的認識和思考。
一、農業產業化發展趨形已基本形成。
1、龍頭企業的建立和帶動,促進了我縣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2、基地建設規模逐漸擴大,輻射帶動作用加強。透過基地建設,形成了規模化、系列化生產經營,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程序。
3、協會、專業合作社等中介組織的建立,有效地解決了農民產前、產中、產後等環節的服務工作,有力地提高了農業的組織化程度。
4、專業化交易市場的建設,大大地促進了農產品的流通。農業產業化的最終落腳點是銷售和流通,完善的交易市場和暢順的流通渠道,是農業產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二、當前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思想認識不到位,不重視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有人認為農業的產業化不過是對傳統農業的改頭換面或換個說法而已,而沒有從本質上去認識這一新生事物,導致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難,農民不接受,政府也缺乏有力的組織領導、資金投入和政策配套,在操作上也缺乏具體的規劃和必要的協調,使農業產業化處於自流的狀態。同時,不少人將專業大戶發展單純地與產業化相結合,發展幾戶大戶,成立幾個協會,就可以宣傳產業化水平上臺階了,而不重視農產品的加工與銷售,不重視產加銷、農工貿有效結合,這樣的農業很難參與市場的競爭,農產品的附加值也得不到深度開發。
2、企業與農民、市場的橋樑作用不夠明顯,聯絡不夠緊密。
3、中介產業化組織規模小,實力弱,與農民之間的利益關係不夠緊密,發揮作用不夠。推進農業產業化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實現農業組織的創新,透過產業化組織的中介作用,建立起農民與市場的協作關係,推動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4、缺乏市場風險防範機制。
5、科技推廣工作乏力,機構不健全。
三、推進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1、選準主導產業,建立規模基地。農業產業化的推進,必須要求農業的規模化發展,而基地建設最為重要。透過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可以有效地帶動農民大規模生產,從而形成區域化發展、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形成群體生產優勢。在發展基地時,一是要堅持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願,正確引導,合理配製和利用資源,培育適合本鄉鎮、本地區的,有市場潛力和開發價值的產業;二是要發展名、特、優、稀等專案,做到人無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優;三是要做到推進技術創新和品種改良,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提高現有傳統農業的科技含量和生產能力;四是要做到長期、穩定發展,主導產業一經確定,不要輕易變動,使主導產業逐漸形成規模化、區域化發展格局。
2、著力培育以農產品加工、流通為主的龍頭企業。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是弱化種植農業,強化加工農業。加強加工、流通企業的發展,應圍繞主導產業,按照起點高、輻射力強、市場潛力大的原則,建立一批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強化服務的骨幹企業。在發展這些龍頭企業時,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強引導和協調,使企業與農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基地農民”的生產模式,做到優勢互補、實現“雙贏”;二是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投入,制定扶持龍頭企業的優惠政策,確保企業正常執行,不半途而廢,不損害農民利益;三是擴大農業的對外開放,重點引進農產品深加工專案,提高農產品加工的質量的檔次,積極引進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大型綜合專案,帶動產業化上規模、上檔次、上效益。
3、強化中介組織建設,加強組織與農戶的聯絡作用。一是要規範中介組織行為,克服盲目發展;二是要培育中介組織的發展載體,使中介機構在生產、銷售、加工等環節均有企業支撐,從而服務於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如我鎮擬建的蛋禽協會,就依託我鎮規模較大的孵抱、運銷、加工等個體戶,從組織形式和服務內容上將會更加完善;三是要建立組織、農民、企業的利益共同機制。中介組織在服務農民時,可採取各種形式,發展經濟實體,與農戶、企業建立產品(商品)供銷關係,明確農民、企業、組織之間的利益分配原則,從而壯大組織實力,擴大組織規模,完善服務功能和服務內容,更有利於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4、健立健全農業產業化發展風險保障機制。一是應建立產業化發展風險準備金,制定具體的風險金管理和使用辦法,重點就放在對公司、農戶的風險補償方面;二是完善企業與農民的風險保證行為,規範兩者的生產、經營行為;三是實行商業化風險運作,讓保險公司等中介組織介入農業產業化發展,採取個體投保或股份合作等辦法,減輕政府壓力,增大風險理賠保障,維護投保者利益,提高農戶和企業生產積極性;四是成立風險保障領導機構,在政府部門的領導下,讓風險雙方共同參與,確保風險保障機制得以公正、客觀地執行。
5、促進土地的合理流轉,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第二輪土地承包的基礎上,可透過轉包、轉讓、互換、入股、出租、兼併等形式,引導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有序流動,完善土地流轉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轉優惠政策,以使農用土地向農業經營能手轉移,促使土地相對集中,以推動農業產業化的基地建設和龍頭企業建設。在土地流轉過程中,一是不能搞強迫命令,以農民自願為前提;二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三是不能改變土地的所有權;四是要完善流轉合同,不能放任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