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藝術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讀後感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讀後感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讀後感1

之前上初中的時候讀過林語堂的《中國人》(《吾國與吾民》),最近又讀了他寫的《生活的藝術》。看書名就知道林語堂老先生是個幽默曠達的人。因為此書當年在美國也以英文出版,所以書中介紹了中國的許多文化和生活方式。我對他關於中國人悠閒生活的描寫記憶尤深。書中提到幾個十分舒適的生活方式:安臥眠床,坐在椅中,談話,茶和交友等等。老先生十分推崇自然樂天的生活方式,並對西方過於嚴苛古板的生活方式提出批評,比如過於講究效率,紀律。最終老先生還是覺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更近乎人情人性,是最高檔的生活方式。

其實讀完了書,我覺得非常矛盾,甚至有些難以接受林老先生的觀點。我的矛盾是這樣的:我非常希望自己也生活在那樣的悠閒自得的狀態當中,並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擁有這種理想的生活方式,可是無論如何這也是不可能的。老先生筆下的中國哲學雖然處處充滿著高於西方的優越感,但其實這種格調與如今的時代現實格格不入。如果在一千年前,我是可以理解這種輕鬆愉快的哲學。因為中華的帝國無可匹敵,全球第一,所以我們自然有些自己的優越感,並誕生一種享受生活的哲學。但後來的事實是,我們在這種優越和清閒當中無可挽回的落後了,世界文明變成了西方中心。這本書出版於1937年,書中提到美國非常緊繃的工作壓力,和中國人怡然自得的生活狀態的對比。然而反觀現在,這麼多年過去了,這個情況恰巧反了過來。看來無論哪個國家,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都是清閒不得的。

林老先生最喜歡的哲學家是陶淵明,認為陶淵明是最高智慧的生活方式的典型。在我看來,這也僅僅是一個完美的理想和少數幸運兒的幸運。誰不想過世外桃源的生活呢?但我無法料想自己被放入一個清幽的深山老林之後能快活多久,恬淡的生活並不能帶來持久的意義,我無法相信自己可以維持這樣的一個神仙般的日子直至終老。想想邁克爾傑克遜家財萬貫時修建了自己的夢幻莊園,然而他並無法在自己的音樂事業消退之後繼續享受自己的樂園生活,反而問題重重。在我看來,中國的很多古代哲學,都存在著消極避世的傾向,我非常認為這是我們文化的一大軟肋,而非所謂的淡泊名利與世無爭自在快活。再怎麼看也有點犬儒主義的意味。

我更多的看到一種阿Q的幽默,圓融,隱忍,缺乏崇高感的現實主義,依仗厚重文明撐腰的些許狂妄。林老先生喜歡的腳搭在寫字檯或茶几上的自在已經在西方隨處可見,然而發達與秩序在中國卻依然在緩慢建立。抽菸飲酒在他看來是一種極樂享受和真性情的體現,但是拿菸頭燙桌子卻略顯迂腐。在我看來,嚴謹秩序古板的西方哲學在現今是值得推崇的,也許多年以後中國躋身發達國家以後再拾起這種悠閒哲學也不遲,到時,我們更會連同中華文明的復興一起幸福的生活著。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讀後感2

細細品讀林語堂先生的《生活的藝術》,我的思緒也彷彿隨之飄進了他筆下那個高雅世界之中。在《生活的藝術》中,林老談了莊子的淡泊,讚了陶淵明的閒適,誦了《歸去來辭》,講了《聖經》的故事,以及中國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觀山,如何玩水,如何看雲,如何鑑石,如何養花、蓄鳥、賞雪、聽雨、吟風、弄月……將中國人曠懷達觀,陶情遣興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東方情調皆訴諸於筆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個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範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現出詩樣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別樣風情。

林老說:“我們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尋那勢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窮究那些不可得知的東西……最重要的問題是怎樣去調整我們的人生,使我們得以和平地工作,曠達的忍耐,幸福的生活。”林老是一個講究自我、懂得調劑和享受生活的人,這在《生活的藝術》這本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他把自己對生活的認識,透過這本書告訴我們在工作之餘、責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過上有品位的生活。林老並不是叫我們放棄所有的理想,而是在強調,對理想的追求必須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的、是以快樂為原則的。

在當下,我們總是碌碌忙忙、急功近利。但自從讀了《生活的藝術》後,書中提倡的悠閒的情緒和中庸的精神就一直感染著我。驚天動地的生活能給我們帶來快樂,平凡恬淡的日子也一樣能給我們帶來快樂;榮華富貴能使人快樂,粗茶淡飯也能使人快樂。快樂與否,關鍵在於我們的心境。如果多體驗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多傾聽一下自己的內心;多一些工作的坦然,而少一些追名逐利的煩憂;尊重生命,順其自然,還自己一個自然的心靈,我們將生活得充實而快樂:當我們工作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創造的魅力,從而快樂;當我們悠閒的時候,可以感到生命的愉悅,從而快樂;當我們歷經苦難的時候,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奮鬥的激情,從而快樂……這,或許就是作者追求的“中庸”的和“閒適”的境界吧。如果我們能做到的話,何樂而不為呢?

“享受悠閒生活當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閒的生活只要一種藝術家的性情,在一種全然悠閒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閒暇無事的下午。”林老這樣說。親近大自然,珍惜我們身邊的人,安靜地閱讀一本好書,品嚐美味佳餚……得到的就是最簡單最質樸的快樂。

讀書也是一種休閒,一種娛樂的方式。它能讓我們知天地、曉人生,它能讓我們陶冶性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書是我們精神的巢穴,生命的源泉。讀書不僅給人帶來恬淡、寧靜、心安的快樂,還能引導人走入另一個世界,給人思考和熟慮的空間。書中提到的一個讀書目標的共式“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意思是人如讀書即會有風韻,富風味。出於勉強態度的去讀書的人,都是些不懂讀書藝術的人。只有我們善於讀書才可能去懂得文學的欣賞及寫作的藝術,才可能去領略文學的美。宇宙中有生命的東西盡是文學的美,古藤的美勝於王羲之的字。人生既是文學,文學也脫離不了生活,生活的一切悲歡離合、可歌可泣,交織成一篇篇絕妙的大好文章。只有喜怒哀樂愛惡欲的最真切最廣大最堅強的,始是最道德的,也即是最文學的。

《生活的藝術》彷彿是一束光,指引我們從庸俗走向優雅,從理智走向情感,在苦難中找到快樂,在忙碌中找到閒適。或許,我們應該細細品味《生活的藝術》,重新,好好的,邂逅一下生活。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讀後感3

其實,生活於我無意義,快樂地過好每一天最為重要。應該說,這種感受得益於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一書。

作為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學貫中西,著述頗豐。他的文字舒緩而有靈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滿深情,淺顯而深藏著哲思。他懷著一顆仁慈之心引領著我們從迷茫中走出來,以曠達的態度去面對現實,以淡漠之心去對待名利,以火熱般的情感去擁抱生活。他是文學家,是哲學家,是思想家,也是一個會生活的人;他從哲學和藝術的高度俯視生活,以平常之心體悟生活。在他看來,人一旦追尋生活的意義,追求人生完美的理想,就會失去生活的快樂。他說:“我們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尋那勢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窮究那些不可得知的東西;。最重要的問題是怎樣去調整我們的人生,是我們得以和平地工作,曠達的忍耐,幸福的生活。”這是否要我們放棄理想和追求呢?非也!依愚之見,理想和追求必須是基於現實生活的快樂原則的,換言之,理想與追求必須是在“好玩之心”的驅使下,順其自然地一步步實現的。何謂“好玩之心”呢?樂於做一件事,樂於讀一本書,樂於交一個朋友,樂於吃一種食品,以至忘我的程度,則可稱之“好玩之心”。這種樂是沒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就像一首流行歌中唱到的“莫明我就喜歡你,深深地愛上你,沒有理由沒有原因”。顯而易見,快樂是對個人而言的一種感受,如影隨形的常常是痛苦。痛苦的根源就來自於過度地追求名利,來自於完美而根本不可能實現的理想,來自於以有限的生命去窮究那無窮的未知,來自於為生活而生活的忙碌,來自於太多的理智。既然我們知道快樂和痛苦是難以分開的,我們在追求快樂的同時也應該以曠達的態度對待痛苦,更主要的是應該聰明地避開和放棄痛苦。在這個意義上,放棄往往比佔有更重要。

放棄是智者的選擇。放棄也是最艱難的選擇。樹木放棄了枯黃的葉子才有來年的新綠,這是大自然的放棄;古人“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這是聖人對利慾的放棄;莊子說:“處其實,不居其華”,“為善,不近名”,這是大智慧者的放棄。從古至今“絕利易,絕名心難”,對此,林先生感嘆到:“有修養的人士也只能避免利的誘惑,只有最偉大的人物才能逃避名的誘惑。”那麼,放棄了虛名浮利就能得到快樂麼?蘇東坡認為“浮名浮利,虛苦勞神”。所謂虛名浮利是指超出人生活必須之外的表面之物,俗話說,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在林先生看來,快樂生活應該是一種悠閒的生活,過度地追求名利,只會為名利所累。他說:“有錢的人不一定能真正領略悠閒生活的樂趣,那些輕視錢財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樂趣。他須有豐富的心靈,有簡樸生活的愛好,對於生財之道不大在心,這樣的人,才有資格享受悠閒的生活。”我們不是智者,我們無法放棄我們已經得到的一切,但生活中有許多東西是我們應該放棄的,譬如:一文不值的面子,討厭的人情事故,沒有愛的婚姻,對子女過分的關愛,不想讀的名著,不想吃的食品,不想交往的朋友,不想去的宴會……等等。

放棄了生活中的一切羈畔和痛苦,我們才有自由可言,才有悠閒可言,而在自由和悠閒中能感受到快樂的是我們的情感。依林先生的觀點:人類一切快樂都發自動物性的快樂,即屬於感覺的快樂。這種感覺源自於我們能否儘可能地少些理智多些情感,即率性而為,真情流露。不難想象,如果這世界沒有情和愛,即便我們擁有財富,即便我們享受著自由和陽光,悠閒的生活著,我們也不可能感受到快樂,因為這個世界只會是一個毫無生氣的,死寂的世界。因此,林先生說:“情是生命的靈魂,星辰的光輝,音樂和詩歌的韻律,花草的歡欣,飛禽的羽毛,女人的豔色,學問的生命。……這種東西給我們以內心的溫暖和活力,使我們能懷戀地去對付人生。”我們只有將心靈深處的那份情感自然而然地,毫無阻礙地盡情釋放出來,去擁抱世界,去感受大自然,去愛我們身邊的人,去做自己喜歡的一件事,去讀喜歡讀的一本書,去品味愛吃的美食……,毫無疑問,我們就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有人會說,我們整天在“為稻梁謀”,除了煩惱,何來這種閒情逸致呢?在林先生看來,這種閒情逸致恰恰更多地為窮人所擁有,他說:享受悠閒生活比享受奢侈生活要便宜得多。只要我們丟掉“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舊思想,不要效法“進亦憂,退亦憂”的先賢,過好今天,不想明天,快樂將會隨之而來。

林先生《生活的藝術》是一本指引我們走向健康人生,引導我們快樂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書。閱讀此書能使我們被塵世的塵沙所遮蔽的心靈走向澄明,能使我們曾經自暴自棄的卑微的靈魂走向高貴,能使我們從庸俗走向優雅,從理智走向情感;在苦難中找到快樂,在忙碌中找到閒適;對於消弭名利紛爭,走向社會和諧不無現實意義。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讀後感4

看魏小安的《與中國旅遊同行》時,他極力推薦這本書,說是這本書會讓我們懂得如何享受生活,於是從圖書館借來看了。作者是林語堂。這本書是他在美國寫的,當時在美國引起很大的反響。該書於1937年在美國出版,次年便居美國暢銷書排行榜榜首達52周,且接連再版四十餘次,併為十餘種文字所翻譯。林語堂也是第一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是集語言學家、哲學家、文學家於一身的著名學者。

迫不及待得開始讀這本書。因為感覺現在的自己及身邊的人都是壓力重重極不快樂的。那麼,林老先生會告訴我們怎樣的生活藝術呢?書的扉頁上寫著這本書談了莊子的淡泊,陶淵明的閒適,誦了《歸去來兮辭》,講了《聖經》的故事,以及中國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觀山,如何玩水,如何看雲,如何鑑石,如何養花、蓄鳥、賞雪、聽雨,吟風、弄月等。呵呵,如果真這麼會享受,我們定會擁有快樂的人生!

這本書聊到關於人生的話題。作者認為,人生的意義是這樣的:“人是一切事物和活動的中心,人生的目的與真諦在於享受淳樸的生活,而活著就要快樂,尤其是家庭生活的快樂。”也就是覺得生活的享受在於一種態度。林老先生說:“我以為這個世界太嚴肅了,因為太嚴肅,所以必須有一種智慧和快樂的哲學以為調劑。”“我們是屬於這塵世的,而且和這塵世是一日不可離的。即使這個塵世是一個黑暗的地牢,但我們總得盡力使生活美滿。”是的,我們要努力去獲得精神的和諧,對於這個孕育萬物的天地,必須有一種感情,一種依戀之感。“塵世到底是真實的,天堂終究是飄渺的,人類生在這個真實的塵世和飄渺的天堂之間是多麼幸運!”

林老先生要我們堅持一種快樂的享受的哲學。也是,既然人生如此短暫,既然生命如此脆弱,那麼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煩惱於生活中那些瑣事,為一些小事情耿耿於懷?另外,從他的文字中也深刻感受到要順應自然,循著四季,順應內心自在地生活。他還堅持要丟開功名利祿,樂天知命地過生活。的確,那些物質財富的多少確實不能說明我們的幸福感。你敢說我們只要越有錢越有名利、地位就越幸福嗎?所以我們不需要刻意追求那些身外之物。當然,對於我們年輕人想要達到這種境界還很困難,我們也需要一定的物質做保證。但是至少,我們要堅持內心的寧靜,淡泊一點,淡然一點,去追求自己興趣和夢想才是最重要的!總之,遵循內心,追求快樂!

書中還堅持“博愛”。不要太去挑別人的刺,多包容那些那認為的錯的事和惡的人,同時也接納自己的一些缺點。存在即是合理。多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少去批評懷疑他人,而是有一顆關懷心,包容心,這樣你自己也會變得大度一些,快樂一些。

做一個真性人,按照自己的本性,活出真我。懂得享受生活,以一種悠閒的達觀的態度活著。而不只是忙忙碌碌,不只是辛苦地學習和工作。確實,學習是為了生活,工作也是為了生活。如果你每天只是在為這些奔忙,而忘記享受生活,那麼你是忘記了生活本真的樣子,得不償失了!所以如林先生所言,“應該把生活加以調整,在生活中獲得最大的快樂。”

另外闡述了悠閒的重要。有一句話感觸很深,“世間萬物盡在過悠閒的日子,只有人類為著生活而工作。”想想也是,有多少人不是在任勞任怨工作,為了生存奔波煩惱到白髮蒼蒼?書中說,智慧的人絕不勞碌,過於勞碌的人絕不是智慧的,善於悠遊歲月的人才是智慧的。所以為了有一個好的生活質量,我們得學會忙裡偷閒。偷得浮生半日閒是一種很好的境界,這是懂得休閒,懂得享受生活的表現。那麼,只要是你想做的什麼事情,比如學個什麼樂器,去一個一直都想去的地方旅行,抓緊時間去做吧!不要等到有足夠多的錢足夠多的時間才去做,因為這樣你一直都不會去做它。而享受生活並不需要你要多有錢,只要有心足矣。享受悠閒生活當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珍惜當下,每一個今天,每個此刻都是特別的。想到什麼就去做,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

記住,悠閒的生活,必須要有一個恬靜的心地和樂天曠達的觀念,以及一個能盡情觀賞大自然的胸懷方能享受。我們在浮華的城市打拼,別忘記要給自己放個假去親近大自然,去觀賞神奇美麗的風景,多出去放飛我們的`心靈。記住生活的本來面目,不要成為生活的奴隸,而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使生活變成,“為了生活而生活”。

李白就曾說“浮生若夢,為歡幾何”。記住享受活著的美好!善意對待周邊的人和事,將煩惱的事情化成簡單,出去旅行,去喝喝茶,聊聊天,賞賞花,讀讀書,作作畫。簡單、快樂地活在這個塵世間。因為,生活,是一門藝術!生活,是一種修行!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讀後感5

生活的藝術關於生活的藝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人生的感悟,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際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生活的藝術》探討生命、心靈的價值,並抒發林語堂個人對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觀感,提出自己的看法,進而論及周遭,乃至整個社會。全書雖被分為十四章,但在重要觀點上前後呼應,各章雖有一既定的討論主題,但往往將內容向外擴充套件,並無絕對的限制,這正合作者所提倡的悠閒隨興的生活態度。作者在本書《自序》中說:“本書是一種私人的供狀,供認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經驗。我不想發表客觀意見,也不想創立不朽真理。我實在瞧不起自許的客觀哲學,我只想表現我個人的觀點。”又說:“一切取捨都是根據我個人的見解。”是的,無論是思想觀點,還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生活的藝術》也好,《吾國與吾民》也好,都有非常鮮明的“林語堂風格”。

因而,喜歡這種風格的讀者——準確地說,是具有林語堂式思想、情趣的讀者,自然對林語堂的著作評價極高。例如,有人認為《吾國與吾民》是“迄今為止最真實、最深刻、最完備、最重要的一部關於中國的著作”。但是,不喜歡這種風格的讀者——準確地說,是不具有林語堂式思想、情趣或者說人生境界還沒有達到林語堂那種高度的讀者(如某些大學生),肯定會對林語堂的著作不以為然。林語堂在《自序》還說:“我也想以一個現代人的立場說話,而不僅僅以中國人的立場說話為滿足,我不想僅僅替古人做一個虔誠的移譯者,而要把我自己所吸收到我現代腦筋裡的東西表現出來。”

實際上,林語堂寫《吾國與吾民》與《生活的藝術》的時候,不僅是以“一個現代人的立場說話”,更多的是站在美國人的立場上說話。這從前面的《編創花絮》部分介紹的成書背景就可推測到這一點。林語堂創作的讀者意識很強,他在《自序》中說:“我頗想用柏拉圖的對話方式寫這本書。把偶然想到的話說出來,把日常生活中有意義的瑣事安插進去,這將是多麼自由容易的方式。可是不知什麼緣故,我並不如此做。或者是因我恐怕這種文體現在不很流行,沒有人喜歡讀,而一個作家總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人閱讀。”我們完全可以說,《吾國與吾民》與《生活的藝術》是寫給外國人看的、介紹中國人與中國文化的經典。然而,我們很難有充足的理由說,它們也是寫給中國人看的、介紹中國人與中國文化的經典。或許,我們真應該細味一下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重新,好好的,邂逅一下生活。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讀後感6

讀完林語堂先生《生活的藝術》一書後,我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裡蠕動,覺得很快樂。當一個人悠然陶醉於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麼輕鬆,好像天堂一般。在林語堂那裡,享受人生,不拘一格,不管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同等重要,抑或根本就不分哪是物質哪是精神,而是“心物合一”、“靈肉一體”。這種打破物質和精神的二分法,從而給感性、理性以更合乎人性的界定的看法,奠下了林語堂人生哲學的底色。

在林語堂看來,中庸哲學的近情是基於個人主義內涵的。正是基於個人主義之上的情感,才是判斷取捨的重要依據,而集體脾性和民族性格則是由各個個人的情感匯聚形成的。天才並非像中世紀神學的“靈魂”那樣一個神話實物,而僅僅是一個比喻;國家天才不過是它的行為的一種性質和做事的方法罷了,天才的作用不過是在國家危急時的選擇與取捨傾向,決定著國家的最後行動途徑。

在林語堂那裡,人類文化最高的、最合理的理想就是近情精神。近情的國家將生活在和平之中,近情的夫妻能生活在快樂之中,近情的生活是享受快樂的生活。近情精神是中國所能貢獻給西方的一件最好的禮物。在西方人,凡是隻須合於健全邏輯的,便認為是很充足的,但在中國人雖然在邏輯上已是很對時,也還不能認為很充足,同時還須求其近於人情,作為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學貫中西,著述頗豐。

他的文字舒緩而有靈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滿深情,淺顯而深藏著哲思。他懷著一顆仁慈之心引領著我們從迷茫中走出來,以曠達的態度去面對現實,以淡漠之心去對待名利,以火熱般的情感去擁抱生活。他是文學家,是哲學家,是思想家,也是一個會生活的人;他從哲學和藝術的高度俯視生活,以平常之心體悟生活。

在他看來,人一旦追尋生活的意義,追求人生完美的理想,就會失去生活的快樂。他說:“我們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尋那勢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窮究那些不可得知的東西;……最重要的問題是怎樣去調整我們的人生,是我們得以和平地工作,曠達的忍耐,幸福的生活。”這是否要我們放棄理想和追求呢?非也!依愚之見,理想和追求必須是基於現實生活的快樂原則的,換言之,理想與追求必須是在“好玩之心”的驅使下,順其自然地一步步實現的。

何謂“好玩之心”呢?樂於做一件事,樂於讀一本書,樂於交一個朋友,樂於吃一種食品,以至忘我的程度,則可稱之“好玩之心”。這種樂是沒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就像一首流行歌中唱到的“莫明我就喜歡你,深深地愛上你,沒有理由沒有原因”。顯而易見,快樂是對個人而言的一種感受,如影隨形的常常是痛苦。痛苦的根源就來自於過度地追求名利,來自於完美而根本不可能實現的理想,來自於以有限的生命去窮究那無窮的未知,來自於為生活而生活的忙碌,來自於太多的理智。

生活就是一件藝術品,我們就是藝術家——這句話看似很深奧,但是縱觀我們走過的人生軌跡不難發現,其實很簡單,我們就是藝術家,在精心的編織著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家庭、孩子、父母、親人、朋友以及陌生人,我們都是像藝術家一樣的融合著所有的人和事情。人們四處尋找幸福和快樂,卻沒有意識到幸福和快樂一直伴隨著自己,這句話對於容易滿足的人是很容易的做到,但是將自己的人生軌跡定的很高的人是怎麼樣都不會意識到的,面對著生活當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誰能說出幸福和快樂始終就在自己身邊呢?

也許真的讓自己輕鬆一些就能簡單的獲得幸福和快樂,對身邊人不要刻薄,對自己不要有太高的期望,要對身邊的生活充滿信心,相信這個社會,相信這個世界。心裡銘記:每一天都是一年當中最好的一天,多少文學大家對生命的理解、對生活的理解都給出了十分樂觀的看法,但是往往到了世人這裡就變的舉步維艱,讓我們在生活當中充滿樂觀向上的態度是十分困難的,人們只能透過不停的充電,不停的學習來感受生活當中的一切,將生活當作是一次藝術創造,精心的用自己所有的能力去完成它,將每一天太陽昇起的時候當作是生活當中最美好的一天,一年下來你會有365個美好的一天。

林先生《生活的藝術》是一本指引我們走向健康人生,引導我們快樂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書。閱讀此書能使我們被塵世的塵沙所遮蔽的心靈走向澄明,能使我們曾經自暴自棄的卑微的靈魂走向高貴,能使我們從庸俗走向優雅,從理智走向情感;在苦難中找到快樂,在忙碌中找到閒適;對於消弭名利紛爭,走向社會和諧不無現實意義。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讀後感7

生活這個詞語,我們究竟理解多少其中的含義?也許我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真正的生活一定不是一直拼命地想要獲得些什麼,或者將自己緊緊地束縛於某些東西之中,亦或是過分地追求完美。

在林語堂《生活的藝術》這本書中,我看到的是一個坐在躺椅上,烹茶煮酒,神情安逸,在煙霧繚繞中把那些名家的生活真諦娓娓道來的人。在這本書中,林語堂從生活,家庭,文化,旅行,思想,宗教等各方面寫下一種藝術。

在我們一生中,有很多失敗和成功,也許我們還在為一時的成功沾沾自喜;或者又為一次小小的失敗懊惱不堪。但是我們到底懂不懂什麼才是失敗,什麼才是成功呢?很多東西都會成為過往雲煙,不復存在。今天這個時代,有多少人被名利這些瑣碎的東西蒙蔽了雙眼?這些人的一生是可悲的,因為他們不懂得生活。名利這些虛浮的東西都不應該成為我們生活的重心,這些東西只不過讓生命失去應有的價值,甚至讓我們失去更多可貴的東西。林語堂傳承著那一份“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智慧。

看到“放棄”二字,很多人就蹙緊眉頭。我們緊緊抓著一些東西,回首的時候,我們得到了什麼?所以有時候放棄是一種智者的表現。對於許多人來說,放棄手中的錢財,功成名就的地位等一些無疑是最艱難的抉擇。可是這些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這些似乎看上去是讓你的生活富足了,可是你的心卻累了。放棄往往比佔有會擁有更多。放下了羈絆和痛苦,才會有自由可言。“享受悠閒生活當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閒的生活只要一種藝術家的性情,在一種全然悠閒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閒暇無事的下午。”林先生這樣說。親近大自然,珍惜我們身邊的人,安靜地閱讀一本好書,品嚐美味佳餚……得到的就是最簡單最質樸的快樂。

以前就很嚮往周遊世界的旅行,在沒有看這本書之前,我認為這樣就是旅行。其實不然,“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個流浪者,經歷著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念。旅行必須流浪式,否則便不成其為旅行。旅行的要點在於無責任、無定時、無來往信札、無嚅嚅好問的鄰人、無來客和無目的地。一個好的旅行家決不知道他往那裡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從何處而來。他甚至忘卻了自己的姓名。”現在並沒有這樣的機會去旅行,但是這才是一種人生的態度,不束縛自己,讓自己的心更加自由。雖然很難到達這樣的境界,但並不是一定要追求這樣的效果,這也是林先生告訴我們不要凡事都追求完美的理由吧。只要我們領悟這層意思,我們試著去靠近,這才是最真實的生活。

這個年紀的我們,沒有太多的閱歷,生活二字也不會有很多的感悟。但是合上這本書的那一刻,又明白了不少,此時自己的心愈發地澄明。《生活的藝術》彷彿是一束光,指引我們從庸俗到優雅,我們的靈魂從卑微走向高貴,從理智走向情感。

其實無論你現在是以何種生活方式生活著,但是切勿讓自己痛苦,掙扎,被牽絆。快樂地度過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讀後感8

《生活的藝術》是林語堂老先生旅美專事創作的第一本書,也是繼《吾國與吾民》之後又一部廣為流傳的作品。作者站在一個當代人的立場上,將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經驗娓娓道來。

生活如同譜寫樂章,人會在美感的引導下,將生活經歷變成一個主題,而後記錄在生命的樂章中。細品林語堂先生的《生活的藝術》,我的思緒也彷彿隨之飄進了他筆下那個閒適隨性的世界之中。林老先生說:“我們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尋那勢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窮究那些不可得知的東西。最重要的問題是怎樣去調整我們的人生,使我們得以和平地工作,曠達的忍耐,幸福的生活。”他的文字舒緩而有靈性,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滿深情,淺顯而深藏著哲思。他懷著一顆仁慈之心引領著我們從迷茫中走出來,以曠達的態度去面對現實,以淡漠之心去對待名利,以火熱般的情感去擁抱生活。

作者主張心地坦白、近情合理的人生哲學,認為只有出世哲學與入世哲學的相互調節和諧融合才能不違揹人的本性,產生和諧的人格。在對於人生哲學的認識上人容易走上兩個極端,一是禁慾和厭世,像印度佛教那樣透過對肉體的折磨達到精神的圓滿;另一個是極端世俗化,沉溺於官能享受,如同中國數千年來各個王朝的覆滅時的狀態,在物慾橫流的當今,也有不少人沉溺於紙醉金迷、聲色犬馬。《生活的藝術》告訴我們要追隨自己的內心,將道家消極的人生觀與儒家積極的人生觀適度的融合起來,在塵世中保持內心的平和,做一個合乎情理熱愛生活的人,才能給人生帶來歡樂與情趣。

生活之中我們心情難免浮躁,但讀了《生活的藝術》後,作者的那份悠然的情緒和中庸的精神一直感染著我。生活中美好的東西並不昂貴,驚天動地的生活能給我們帶來快樂,平凡恬淡的日子也一樣能給我們帶來快樂;榮華富貴能使人快樂,粗茶淡飯也能使人快樂。快樂與否,關鍵在於我們的心境。只要我們認真和執著,充實每一天,我們可以永遠快樂。當我們投入工作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創造的魅力,從而快樂;當我們悠閒的時候,可以靜悟生命,從而快樂;當我們歷經苦難的時候,可以從中汲取一種奮鬥的激情,從而快樂。快樂無所不在,關鍵在於我們認真的去體會,認真的去感悟。調整自己心態,坦然從容,微笑才會永遠的浮現於我們的臉龐。我們應該清醒的去生活,不要受社會上浮躁之風影響而迷失方向。將心靈深處的那份情感自然而然地,盡情釋放出來,去擁抱世界,去感受大自然,去愛我們身邊的人,去做自己喜歡的一件事,去讀喜歡讀的一本書,去品味愛吃的美食,毫無疑問,我們就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生活的藝術》是一本指引我們走向健康人生,引導我們快樂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書。它傳授了我們快樂的秘訣,改變我們的觀念,從另一方面觀照快樂,從而走出關於快樂的誤區,以樂觀的態度去戰鬥,去迎接生活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