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大道之行讀後感

大道之行讀後感(精選5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道之行讀後感(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道之行讀後感1

《大道之行》一書是武安作家安秋生所著,全書三十餘萬字。書中講述了我們公司董事長郭恩元開拓進取櫛風沐雨的創業史。作家安秋生用樸實的語言,詳細的講述了郭董艱難曲折的創業史以及創業精神;講述郭董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從一個太行山區的普通農民,白手起家,歷經磨難,成長為享譽全國的農民企業家的光輝歷程。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郭董的創業史真是險象環生,驚心動魄,離奇曲折。然而現在看來,這每一個環節,每一個轉折,又都是郭董的創業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有人說: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從郭董的成功經驗來看,說這些話的人一定不是成功人士,郭董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每一個成功想要成功的人,必須是走自己的路,才會有成功的希望。

要知道成功絕非易事,成功的道路上人很多,但大多數人都倒在了成功的路上,只有郭董堅持到最後,如馬克思所說的那句話:只有在崎嶇小路的攀登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郭董的經驗就驗證了這句格言,郭董成功的到達了光輝的頂點。

郭董的一生有幾個精彩的看點:一、郭董放棄了高考。這是怎樣痛苦的放棄,痛徹心扉的放棄。在中國人的傳統中,人生四大喜事中有句話叫做金榜題名時。可見高考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而且是十年沒有高考,這是怎樣的一次珍貴的高考?而且有能力高考的人也十分有限,郭董毅然決然的放棄了。這樣的放棄是他一生的痛,也是最精彩的放棄,最華麗的轉身。而正因為這樣的放棄,才有郭董後來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

第二個看點是:在鍊鐵最低迷的時候,可以說幾乎是全行業虧損,很多小鍊鐵廠都已經停掉了。有人說:誰有能夠穿越經濟週期的資本,誰就有成功的可能。在當時“誰生產誰賠錢”的情況下,郭董依然堅持不停產,終於等來了勝利的曙光,正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誰都不會想到,當時的郭董是沒有穿越週期的錢,可他卻是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膽識穿越了經濟週期,取得了巨大成功,絕對是企業家的神來之筆,堪稱是經濟奇蹟。

後來的鍊鋼、軋鋼都是在逆境中取得成長。在此後的二十多年裡,郭董從來沒有停下發展的腳步,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在偏僻的太行山中,由一個小工廠歷經歲月洗禮成長為聞名遐邇的十里鋼城,這堪稱世界鋼鐵發展史上的奇蹟。

凡做大事者,必有雄才大略,郭董就是這樣。郭董最重要的一點不是他事無鉅細,也不是他洞察秋毫,而是他在大勢把握上高瞻遠矚,運籌帷幄。準確的把握整個改革開放的大方向,號準時代的脈搏,緊跟市場的腳步,順勢而為,事半功倍。沒有對大勢的準確把握,站在改革開放的潮頭之上,怎麼能看到雲捲雲舒?怎麼能笑到最後?

如今普陽鋼鐵已經成為全國五百強企業,十里鋼城,巍峨的屹立在太行山中,每到夜晚普陽鋼鐵熠熠生輝,五光十色,流光溢彩。普陽鋼鐵是太行山中的最璀璨的明珠,閃爍著奪目的光芒,是太行山人的驕傲。

總之,《大道之行》這本書值得一讀,透過這本書,讓我們重溫郭董創業的崢嶸歲月,體會成功的喜悅。在書中還可以看到郭董所領到下的普陽人在這幾十年中,是怎樣艱苦奮鬥建立普陽鋼鐵的。郭董以及所有普陽人的奮鬥精神,將永載史冊,永不磨滅。

大道之行讀後感2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道路問題、方向問題日漸成為一團籠罩在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心頭的疑雲,揮之不去、驅散不盡,而且這種疑惑隨著經濟的發展、改革的深入越發濃重,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大廈就在這種不斷加深的疑惑中日益風化破損,瀕臨倒塌。如何力挽狂瀾於既倒,如何讓“三個自信”在人民的腦海裡紮根?除了黨的理論工作者在試圖用經典的馬克思主義註解當前中國的發展道路外,很多有識之士都在思考著這個事關中國前途命運的大問題,而且,相較於純粹官方背景的口徑化解讀,這種思考往往更務實,更具建設性。由五位青年學者共同完成的《大道之行》無疑就具有這種特質。

本書在分析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得失的基礎上,誠摯指出在新的經濟和社會形態下如何改善黨的建設如何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正如該書作者們坦承的那樣,“作為共產黨員,我們不屑於隱瞞自己的立場與觀點;作為學者,我們不憚於尖銳的批判與顛覆性創新。像開墾過的大地裸露自己靈魂一般,我們捧出我們的心靈”,本書的立場觀點與他們的良知同樣擲地有聲。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為我們如何通向那個我們一直都說不清道不明的“聖地”——社會主義——設計了明確的方案,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巨大的理論勇氣將一個“空中樓閣”的抽象概念描繪成了一幅生動的施工藍圖,這可以說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創舉。無論最終的結果如何,我們的信仰終於從不可望不可及的遠處,翩翩走來了。

本“方案”從文明、政治、社會、基層、經濟五個領域分析得失,提出走向社會主義的方法和路徑,這些植根於中國發展現狀基礎上的思索無疑是客觀、理性和深刻的。其邏輯起點,是必須對當前已呈脫韁之勢的“資本邏輯”進行制約,給它戴上“籠頭”,防止其“獲得支配其他領域的最高優先性”。資本這個“必要的惡”,放出制度的牢籠後,“已經滲入中國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等到它“對政治權力的馴化和對於人民民主的閹X割”時,社會主義的“南轅”就可能行進在它所希望的“北轍”上了。只有將“資本邏輯”納入到“政治邏輯”的統攝之下,同時不斷加強政治主體性、國家自主性、人民主體性和資本社會化建設,天下為公的“大道之行”將在我們堅實的腳步中昂首向前。

政治主體性。就是要透過有效的建設,使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與政治覺悟的政治主體,在長期執政過程中始終不能遺忘、偏離、背棄革命的理想與信念,“確保資本的逐利性不會衝擊、動搖、瓦解社會主義國家的存在與共識”。要在重建“自我經典體系”的基礎上,以“類宗教”組織為目標,透過“實修”來動員廣大黨員踐行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

國家自主性。由於政治的主體性,決定中國政府有著不被資本輕易“俘獲”的自主性,並能在“很大程度上做到為人民服務”。然而官員個體與市場主體間的利益糾纏,“可能扭曲政策的方向”,從而給國家的自主性帶來隱性的侵害,同時損害執政黨自身的先進性、代表性、純潔性。官員個體的變異,特別是普遍存在的“一家兩制”問題是植入國家自主性肌體上的一隻“特洛伊木馬”。要透過建立“看得見”的授權機制和問責機制,在幹部選拔和考核中嵌入更多更有效的民主“防火牆”,防止“木馬”作亂的可能。

人民主體性。社會主義是“自由人的聯合體”,是一個崇尚集體生活的天然的“人民社會”。然而,作為持續30年的大變局的結果之一,基層從“團結”走向“鬆散”,基層的去組織化、自治不足、民主失序、群眾失語等等亂象,讓“人民”這個整體逐漸“原子化”。要重新粘合這個分散、分裂的社會,必須透過政治、經濟、文化的再組織,必須透過落實基層的實質民主,透過鼓勵和引導人民“以志願和非贏利方式組織起來”,將業已分化的群體重新整合成一個“命運共同體、倫理共同體和文明共同體”。

資本社會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生產資料公有”的設想,是對我們的現實道路構成質疑的主要因素。文字遊戲式的理論創新,往往缺乏說服力,更沒有在人民群眾中達成必要的共識。然而,“資本社會化”理論的祭出,終於讓人們看到了“從根本上打破資本的私人壟斷,打破資本對知識的僱傭,打破資本對勞動的僱傭”的希望,看到了“資本服務於人民”的希望,看到了“勞動者主體性解放”的希望。到那時,“透過社會制度的有效安排”,“即使不出賣勞動,也可以維持基本的生存”,“許多人真正投身於自己感興趣的事業”……

雖然,這並不是我們原來所渴望的那種理想化的社會,但是,無疑這不再是一個“烏托邦”式的臆想,而是可望又可及的存在。其實,無論是社會主義還是共產主義,所追求的本不應該是生活上的無止境的享受與物質資料的無節制的索取,而應當是基本生活條件滿足基礎上的精神生活的不斷豐富與提升。這使我想起了梭羅的《瓦爾登湖》,梭羅在瓦爾登湖畔兩年多的極簡生活,通常被看作是一次超驗主義的實驗,他以滿足極低生活標準的勞動換取充足的自由時間“專注於自己想做的`事情”,這種當時康科德人眼中的遊手好閒,在今天看來難道不是對自己“主體解放”的一次勇敢嘗試嗎?

大道之行讀後感3

《禮記》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最高階段的一個描述,也是人類的理想社會狀態,即大同社會。但大同社會的前提是“大道之行也”。

和大同社會一樣,教育也是需要實現大同的。而實現教育大同的前提當然也在於大道,我認為這個大道則掌握在老師的手裡。也只有實行了大道,老師才會是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

道之於老師應是無限的耐心和愛心。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幾千年來,老師的形象已在人們的思想中定格。擁有一顆愛心是老師的必備素質之一。孩子們的心靈和視野是純粹的、乾淨的,所以我們老師必須以愛為出發點去看待學生身上發生的一切事情。就我個人而言,雖然參加工作的時間不長,但我一直謹遵《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以愛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學生。第一年參加工作的時候,有一天,我發現我們班的一個小個子男生語文底子特別薄弱,基本的課文都讀不下來,而且心理也比較自卑。於是,我找他談了談,發現他現在的學習態度很端正,只是由於小學的基礎沒有打好,跟不上程序心裡很是苦悶。

針對他的這一情況,我鼓勵他首先要相信自己,對自己要充滿信心。其次,針對他的學習情況,我們共同制定了一個學習計劃,在學好現階段學習的基礎上幫助他複習以前落下的知識。就這樣,慢慢的,這個男生的學習成績越來越棒,更重要的,他自己也越來越自信了。在我的身邊有很多老師都是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去關愛,他們起早貪黑,廢寢忘食,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所有,幾十年如一日,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何以支撐起她們的信念?道之於老師應是不斷進步的教學水平。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桃禮不言,下自成蹊。”當今社會發展之迅速令人咋舌。昨日還是粉筆書寫的三尺講臺,轉眼已全是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室裝置。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能熟練地掌握電腦技術,並把它應用到教學上來。當然,教學水平不光光體現在現代化的教學裝置上,更重要的還是老師要有淵博的知識以及獨特吸引人的教學方式。一堂數學課能上的鬨堂大笑,並在笑聲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這就是教學的藝術。作為新世紀的老師,想成為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就必須得學習這種教學藝術,並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自己的一套理念和經營方式,達到自己想要的教學效果。新時代的我們,要向著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前進。

道之於老師應是無與倫比的責任感。

老師的責任感關乎學生,關乎家庭,關乎國家和社會。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提到:“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國家的興衰在於少年,而少年的興衰在於教育,教育的支持者則是老師。老師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責任關乎民族。所以責任感對於老師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是超乎任何一項技能的必備素質之一。如果一個老師喪失了責任感,那他就是一個不稱職的老師,就不能在教師這一崗位上工作,這種老師是不允許存在的。在我身邊的老師們,都是充滿強烈的責任感的。有同學生病了,及時幫他們送去治療;有的學生思想上心理上出現了問題,老師們及時幫他們分析開導,讓他們走出困境。生活上出現了問題,老師們也都盡心盡力的去幫助他們……所有這一切,都是老師充滿責任感的一種體現。但是,我們依舊要不斷的加強這種責任感,為了我們的少年而努力,爭取做一名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

道之於老師應是……

21世紀的中國,社會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與新中國建立之初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事業也是一樣,但離大同社會的夢想還有很遠,“大同”社會以及教育大同是一幅宏偉瑰麗的理想社會的藍圖。有夢就是理想,為了我們心中這份美好的理想,讓我們共同努力,去實現那份大同藍圖,去做一名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理想並不能被現實征服,希望的火花仍在黑暗的天空閃耀!

大道之行讀後感4

大道,顧名思義,在古代即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而大道之行也,意思就是在大道施行的時候。而《大道之行也》這篇文章就是全面的描繪了一個如同世外桃源般的美好世界;人人都能安居樂業;人人都能得到社會的關愛;貨盡其用,人盡其力。雖然這種想法在現實生活中不免顯得有點荒誕離奇,但卻闡明啦作者對“大同”社會的嚮往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那個物質條件極差、生產力水平低下、科技極不發達的情況下,仍然可以幻想美好生活。然而我們的祖國現在正一步步的走向繁榮昌盛,在向現代化進軍的途中,我們的祖國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令世界瞠目的成果。並且,國家也大力提倡救濟老弱病殘的活動,成立了許多關心社會每一個人的基金會,以更好的保障老弱病殘人的生活。這不就是我們努力成為"大同”社會的標誌嗎?

我相信,只要我們從現在起努力學習,奮發圖強,就一定會讓我們的社會成為“大同”社會的。

大道之行讀後感5

《大道之行也》它是選自《禮記·禮運》開頭部分裡的一段話,是儒家經典之一,是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孔子答問的著作。主旨是闡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表達的是孔子在戰亂非常多的春秋時期,迫切希望有一個太平盛世的出現這一感情的吧?他認為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定能形成一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一個“大同”社會.但在當時的戰亂時期下那個願望是不可能實現的!《大道之行也》可謂是當時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也是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最高準則。

讀完本文理解了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國泰民安的理想狀態。文中孔子關於"大同"社會的思想。"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說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後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自於"五帝之世",同時又高於"五帝之世"。"大道"和"大同"都是當時人們頭腦中的理想境界,兩個詞中帶有明顯的理想色彩,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

本文從三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的::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②人人都能安居樂業;③人人都珍惜勞動成果,卻毫無自私自利之心。表達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現一個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大道之行也》的中心觀點是:作者透過對自己理想社會的描寫介紹,表達出希望建立一個和平,安定,百姓安居樂業的社會的政治理想。

文章可分層理解第一層:是(第一句話)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第二層:是(第二至三句話)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第三層:是(第四句話)全文的總結語。

《大道之行也》中的理想社會不也是現今共產黨努力建立追求的最高理想社會嗎。真是期待真的有那麼一天,有這樣的一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