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五鹿角的歷史典故
典出《漢書。朱雲傳》。
漢代自武帝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的地位至高無上,儒家文獻被稱為經書,為不刊之論。為了研讀儒家經典,設立五經博士,即由專人講解、傳授《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又招收博士弟子以跟從博士讀經。由於不同人對經書的理解不同,甚至經書的版本都不一樣,就形成了眾多的派別,各派之間論辯不休,以爭正統。當然,皇帝喜歡哪一派,哪一派就佔上風。
元帝時,五鹿充宗傳梁丘氏《易》。早在宣帝時,宣帝就喜歡梁丘氏《易》,元帝則尤有過之,因此,對五鹿充宗寵幸有加。元帝喜梁丘氏《易》的'同時,也想了解其他各家《易》的狀況,比較各家《易》的異同,他號召天下儒士與五鹿充宗論辯,藉此達到了解的目的。可是,五鹿充宗受皇帝的寵信,其人又能言善辯,無人能駁倒他。
當時有一個縣令名朱雲,性格耿直,體形魁梧。他原本是一介武夫,曾殺人獲罪,但後來潛心經學,對《易》尤下功夫,學識淵博。他見無人能駁倒五鹿充宗,便自告奮勇前來應戰。朱雲器宇軒昂,撩衣登堂入室,向五鹿充宗昂首發問,聲若洪鐘,旁徵博引,步步進匾,直至五鹿充宗無言以對。
朱雲駁倒了五鹿充宗,在儒士中震動很大,互相傳誦說:“五鹿嶽嶽,朱雲折其角。”(五鹿的犄角又大又長,但被朱雲折斷了。)朱雲由此被任為博士。
後來,“折五鹿角”這一典故,用來形容人很有辯才,駁倒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