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讀書讀後感範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快來參考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讀書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師讀書讀後感範文1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學記》曰:“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愚以為,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因此,在教學中,書本是無言的老師,讀書是我教學中最大的樂趣。 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徑。教師今天的學習主要不是記憶大量的知識,而是掌握學習的方法——知道為何學習?從哪裡學習?怎樣學習?如果一個老師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即使他教的門門功課都很優異,他仍然是一個失敗的學習者。因為這對於處在終身學習時代的人來說,不啻是一個致命的缺陷。學習型社會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了充裕的學習資源。學習化社會中的個體學習,猶如一個人走進了自助餐廳,你想吃什麼,完全請便。到底該怎樣讀書,武宏鈞在他的《教師讀書要有五心》一文中,給了我們很好的闡釋。
當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心為之所動。讀書確實需要五心。首先要有向心,就是說讀書人讀書要有方向,有選擇。所以我現在的目標肯定是讀些教育方面的書,但其它書也得讀,只是重點問題而已。希望透過讀書,能促進教學。
第二讀書要專心。專心是讀書的第一要務,朱熹認為讀書要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實際上指的是專心。說到專心,我感覺到慚愧,因為讀書常是進不了狀態,三心二意,似學非學,看完就忘記。這兩天讀書的狀態還不錯,能有一點思考、一點領悟,但還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的水平。讀了這篇文章,才深刻體會到, 讀書需要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遠離喧囂塵世,靜下心來,一心一意去讀書,才能達到更高境界。
第三讀書要有疑心。讀書貴能疑,疑能得教益。就是說讀書最好是有疑問,因為有了疑問就會得到益處或是好處。世界上有許多發明創造來源於“疑問”。義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俐略的偉大成就,就是從敢於提出疑問開始的。所以我們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有自己的獨特的思索”,多疑多思多想,才能加深理解,才能把書上的內容內化成自己的知識。
第四讀書要有恆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不斷讀書充電,是新時代教師職業賦予我們的責任與使命,我們教師能區別於其他行業的最重要的標誌,我們應該是一個讀書人,一個職業的讀書人。不過我真的懷疑自己能堅持多久來讀書,我想做好讀書計劃可能是恆心的起點。第五讀書要有慧心。一個人是否愛讀書,體現出他是否願意將自己的智慧發展到更高的水平。一個人只有熱愛讀書,他的經驗才能得到充分拓寬、智慧才能得到充分發展,並且能夠與時代發展、社會進步所同步。常讀書和常思考,使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要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
每位老師都想做個成功的老師,做個受人愛戴的老師。可是許多老師感慨,好教師不易做,其實,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是公正的,即便他們不說出來,但是他們也是心知肚明的。幹哪一行也不容易,比起其他的行業,我們的付出所得的幸福感要多很多。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狀元,想做一個受人愛戴的教師狀元也不難,只要做到“五心”就可以了。
教師讀書讀後感範文2
今天,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第2條“教師的時間從哪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作為教師的我們經常覺得上班時間很緊,幾乎從早忙到晚,回家後還要處理一些工作。
而書中有的一個故事讓我深受感動: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來聽課的人很多,他們本來都打算在課堂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照常規課後提些意見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連記錄都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裡,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學生一樣。課後一位鄰校的教師請教他:“您花了多少時間來背這節課?”他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十五分鐘。”
這段話使我從中獲益匪淺,教師的時間問題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他書中那個用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真正是做到了活到老,學到老。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我們首先應該安排好自己的時間,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讓每時每刻浪費。
教師讀書讀後感範文3
最近讀張主任推薦的書目-----徐飛老師的著作《讀書,教師的第一修煉》,讀後則讓人體驗到字背後所蘊含的思考與啟示讓人產生頓悟之感。
我很喜歡徐飛老師對"氣象"一詞的解讀,在他看"一個氣象萬千的讀書人,不拘泥於個人習見,不執著於一己私念,而是將生命開啟,向一本本好書開啟,向豐富多姿的生活開啟,善於吞吐吸納,如此才有一種開闔的氣度。"而我翻開這本書,則如同走進一個氣象萬千的生命,領略生命深處的詩與思、真與美。
徐飛老師將自己的讀書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浪漫——滿足興趣;第二階段,現實——應對工作;第三階段,綜合——成全自己。只有經歷一、二階段的浪漫與功利,才能到達第三階段中的成全——自我生命的不斷完整。這裡的"成全自己"不侷限於對現象的思考,而是抽象於自身的意識世界,"反覆咀嚼,將書中有價值的東西吸納,內化為自己的結構"當讀書超越功利層面到達審美層面,讀書本身就是讀書的目的。實際上,功利式閱讀在短時間內或許見效,但這種片段式、割裂式的閱讀,會逐漸讓讀書成為一種負擔,將思維僵化於單獨的場域內,難以使人獲得整體智慧的提升。
這本書共分為六。第一"閱讀成全自己",是從價值論的角度揭示教師讀書的意義;第二"在讀書中學會讀書",是從方法論的角度介紹了教師讀書的策略;第三"專業閱讀的眼光",體現出學科特點,介紹了語學科的讀書智慧;後三是徐老師的讀書隨筆,"一次思想的遠行"是哲學、教育學經典著作的讀書隨筆,"心靈脩行的藝術"是學作品的讀書隨筆,"且教且讀"是教學方面的讀書隨筆。整本書既有讀書意義及方法的講述,更有具體生動的讀書示範,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更多的讀書智慧。
徐老師讀書,既有欣賞、接納,也有批判、否定,但最重要的是要作用於生活。我很喜歡他的一個比喻——"讀書如蠶""讀過幾本書,真不值得拿說事,正如一隻蠶吃掉幾簸箕桑葉,是不值得炫耀的,關鍵還看吐出的絲是否白而長。評價讀書人,不是看他讀了多少本書,而是看他將書中的智慧轉化了多少變成他生命的智慧。"這段字真是太精彩了!徐老師是一個純粹的讀書人,但他不是閉門讀書;徐老師似乎是實用主義的讀書取向,但他不會功利世俗。
一位大學教授說:"不讀書的教師教不讀書的學生,不寫的老師教不寫的學生,是語教學最大的問題。"就讓我們像徐飛老師那樣讀書吧,做氣象萬千的讀書人!正如書的封面所題"讀書,可以讓我們遇見越越好的自己!"
教師讀書讀後感範文4
上週六,聽了陶繼新老師的講座《讀書與教師生命成長》,感觸頗多。他的文章的題目是讀書與教師的生命成長,可能是因為面對的聽眾是廣大教師群體的緣故,其實,我認為只要聽過他的講座的人都可以從中汲取營養,而不單單是教師,我從中得到的教益是:
一、無論從教還是從事別的職業,專注是成功的必要條件。陶老師講過,他二十年前,與他的同事比較,無論教書、育人還是學術專著,都不如人,但是,二十年後,當年的同事看到了今日的陶老師,不由得嘆道:“我不如你了呀!”為什麼呢?陶老師說:我專心地讀了二十年書。二十年啊,還是專心地讀,有多少本書禁得起二十年的專心的讀呀!難怪陶老師能多次在《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等多家這樣大型而擁有大量讀者的報紙上發表長篇評論,發表十幾萬字的報道,而每一篇文字的形成幾乎不用費力,兩三天即可完成五六萬字的文章,十幾萬字的文章也幾乎是信手拈來,不費多少精力。真是讀書破萬卷,寫文如神助呀!
二、學貴專注,更貴其精,用陶老師的話就是“取法乎上”。當陶老師告訴他的同事他專心讀了二十年書時,他的同事說:這二十年我也在讀書呀,一刻未停。當陶老師大體得知同事所讀書的系列之後,告訴他,差別不在時間上,而在所讀書的質量上。他的同事所讀一般為社會平普,而陶老師所讀的書則為《論語》,《孟子》、《莊子》等大家手筆,即便國外的書籍也是非莎翁泰戈爾等名家原著不讀,凡其所讀,無不精心鑽研,甚至背誦如流,如此精專,豈有不上乎?
三、對於想要成功的人來說,耐得住寂寞是必須的。看陶老師無論是專心地讀了二十年書,還是取法乎上,無疑都是在耐得住寂寞的前提下進行,試想一個窮樂極欲,追逐浮華的人,又怎麼會有心情去讀書,而且還是讀需要費大氣力才能搞懂弄明白的古文、外文原著?書到用時方恨少時,也不過會從時下流行的白話文裡隨便尋幾個詞來裝飾一下自己空洞無物的言語,從網路上剪拼幾篇來湊夠自己的學術所需罷了。每篇文章都讓人覺得似曾相識,每個觀點都讓人覺得蒼白無力。只有耐下心性,修身養性,思想境界才能提高。
四、要淡泊名利,但不是不能追逐名利。我覺得陶老師通篇講座中,最能打動我的地方就在於他的觀點源於生活而又貼切生活。比如,他說做學問要淡泊名利,這樣利於成功,但又不是不可以追求名利,他說名利是個附屬品,當你專注了,取法乎上了,又耐得住寂寞了,那不就成功了,名利不也就水到渠成地到來了?實在是高呀,自古就有人勸我們要淡泊名利,從沒聽過有人說可以追逐名利呀,看來陶老師不僅是位會讀書也是位精入世的智者。這樣的人是真實的人,也是值得尊重的人。
以上就是我聽了陶繼新老師的講座《讀書與教師生命成長》個人之感,總結一下就是:要熱愛讀書,要精於讀好書,要耐住寂寞,更要認真地過有質量的生活!
教師讀書讀後感範文5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這本書是我在無意中看到的一本書,他的作者是常生龍,xx人,上海市物理特級教師,上海市虹口區教育局局長,曾獲“全國教育改革創新管理貢獻獎”、《中國教師報》“20xx年度全國十大最具思想力的教育局長”、《中國教育報》“xx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等榮譽稱號。《中國教育報》《上海教育》等報刊專欄作者,《教師博覽》簽約作者。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裡,作為教師的我們養成閱讀的習慣,可以讓自己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少走很多的彎路。和作者一起用閱讀來增添教育智慧,享受幸福的閱讀時光。身為特級教師的作者以10年的閱讀功底,分享了50本對教師自我提升有助益的教育類圖書。讓學生喜歡你的訣竅,轉變問題生的各種“法寶”。杜威、佐藤學等經典著作的精華,慕課、微課、反轉課堂的前沿的教育理論和發展趨勢等一併展示給你。好老師始於讀書的那一刻。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如何讓學生喜歡你作者給出三個訣竅:其一自己先變成孩子,其二遵循教育的規律,第三要時刻以身示範。
之所以給大家推薦這本書是因為我也讀過好多書,我怎麼就沒達到常生龍老師所說的讀書境界:“每當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難題時,總有一本書在那裡等著我,給我啟迪,讓我豁然開朗。”看完了常老師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我豁然開朗了,原來常老師讀書是這樣的。
一、善於找書
常老師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中50篇文章就是50本書,在5個專輯後面還羅列了本輯延伸閱讀書目》共71本,縱觀其121本書。緊跟國際教育,用國際眼光看我國的教育、引領我國的教育改革方向,因此他對教育、教學,已經達到了“遊於藝”的程度,遊刃有餘,自由遊走於教育領域之中。
二、善於聯想
“讀書的秘訣無非是聯想與思考。聯想是讀出自己的共鳴,與生活、經歷、情懷、時代接通;思考是讀出問題,思考、質疑、不輕易相信。”
三、善於思考
常老師對於閱讀而得來的知識,能夠結合我國教育實踐,提出某些理論該怎樣應用於我國教育實踐的具體想法。
四、善於總結
“支撐教師每天在教學領域發揮創意和創造性的是以下三點:給每個孩子學習的尊嚴、專注教材(學問)的發展性、我們自己的教育哲學”
最後,我將《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這本書中的後記送給大家:我選擇讀書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為了期望透過閱讀來為自己增添智慧,厚實精神底色。讀書是一個方面,讀後要領會作者的意圖,並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寫寫感受,也是必要的。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逐漸體會到讀書的美妙。每當我在工作中遇到難題的時候,總有一本書就在那裡等著我。
敢問教師成長的路在何方?路在我們的閱讀中!
教師讀書讀後感範文6
讀了《教師與讀書》這本書,感觸頗深。書中說教師是一個國家教育的母雞,這樣說教師是因為教師對一個國家的重要,無論怎麼估計都不過份。因為教育與千家萬戶有關,沒有任何人能脫離教育。但糟糕的是,英才固不易得,良師也極罕見,這真是中國特色的時代之病。
我不知道有人搞過教師閱讀狀況的調查與否?但據我的觀察,資料和實情一定都不會太樂觀。現在的中國既非歲月安好,現世安穩的社會,更非民主自由、生活無虞的國度,在這樣的境況下,要大多數老師安於現狀,不受極度實用的拜金主義風氣的影響,幾乎不可能,也是不公平的。用為人師表的“靈魂工程師”和“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這樣的精神緊箍咒,來代替乃至壓制老師作為普通人的煩惱和所需,既是對大家智商的侮辱,更是專制者常用不衰的,因為教師只不過是個職業而已。誠然,我同意問題的難度在於,教師面對的是千百萬在知識上對他們有依賴,在學習方法對他們有期望,在做人上對他們有效的學生,這便決定教師職業的特殊性。
我是一名教師,但以我個人的淺見,做一個合格的老師殊非易事,首先他應該是個正直的人,其次對知識有純然的熱愛,再者還該是一個有趣的人。說老師讀書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授課更為著實,使學生更熱愛學習,不誤人子弟,這我完全同意。但要怎樣才能做到這點呢?像現在老師因上課太多無暇讀書、因社會汙爛而無心讀書、因實用成風而不願讀書、因考核標準化而不思讀書、因職業麻木而厭惡讀書、因書海浩瀚無從讀書乃至讀書無法等,不一而足,非一篇小文所能完全道及。
書籍浩瀚,從何措手確是難題。然一個人只要知道自己的心性何在,便不是太大的困難。當然認識自己並不容易,不然古希臘帕農神廟就不必刻下這句在一般人看來是廢話的警句,來警示後人了:人啊,認識你自己!個人心性如同吃飯,你有自己的偏好,是應該受到尊重的。但如果你連自己喜歡讀什麼都不知道,那我就只好說你做個老師的資格,一定是有問題的。在探知了自己的心性後,每天閱讀感興趣的書籍,半小時至一小時以為日課,堅持不懈,必定對自己教學以及擴大視野都有莫大的幫助。如果你用沒有時間來搪塞,我除了理解外,還是固執地認為你做一位老師不太合格。我三十歲以前,特別相信人的天才,特別誇大天份的作用。當學生時看到魯迅和愛迪生對天才的論述,便很逆反地認為他們本來就是天才,便說天才之不足道。現在才意識到他們是真誠的,許多做出不朽事業的人,都只不過是中人之質,並非有特殊本領。若硬要說他們有什麼特殊之質的話,我認為在於他們做事的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正所謂幾十年如一日,真是比上刀山、下火海還要困難的事。誰若不信,你可以堅持記日記看一看?就可以較量出一個人的耐心和韌性。
教師讀書讀後感範文7
天氣一天天變得涼爽起來,暑假很快要過去了,我的散漫享樂的假期生活很快就要結束了,想起了領導放假時佈置的任務:本假期要讀一本和教育教學有關的書籍,不要讀那些和自己工作無關的消遣類的文學書籍。
說實在的,我是不愛讀書的人,最確切的說是根本安不下心讀書,內心浮躁的我翻開書籍剛看幾頁,就想翻翻後面,想想這麼多頁的書,什麼時間才能看完呀,內心有一種恐懼感,其實是自己對於閱讀還是沒有真正的熱愛起來。一想起不愛閱讀的人就是精神殘疾這句話,我就覺得自己真的是一個精神殘疾的人,這樣的人,如果還不從書中尋找答案,怎麼能治癒自己的疾病呢?
對我來說,讀完一本書,只是簡單的瞭解了書中的一些大致情節,並不能系統的認識整本書的結構,所以很多次翻開書,基本沒有完整的耐著性子讀完的。但是我的內心卻又非常羨慕那些知識淵博的愛讀書者,為他們那妙趣橫生的語言折服,為他們筆下流淌的精美絕倫的文字而驚歎!看到一篇篇優美動情的文章,彷彿聞到了作者那豐富高貴的靈魂散發出來的香氣。我認識到,我的內心還是喜歡文字的!或者說還是應該有內驅力的吧!
從舊書網上淘到《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選這本書的原因是想了解讀書怎麼會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因為我聽說過《工作是最好的修行》一書,還有作者是一位人,感覺很親切。一位漂泊異鄉的人能夠成為教育局長,一定是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大咖!
翻開作者的後記,知道了本書是一位特級教師十年來每週閱讀一本書後撰寫的500篇讀有感中的其中50篇編輯而成的,我霎時就為作者這種閱讀精神所感動。每週閱讀一本書,撰寫一篇讀後感,這樣的習慣已經堅持了整整十年,即使是出差過節,他也從沒有懈怠過一次。一位局長,日常事務繁忙,沒有整塊的讀書時間,每一本書都是在旅途、會議間隙、飯前飯後、睡覺之前的瑣碎時間見縫插針中完成的,即使是到了深夜裡11點鐘,他的讀書計劃沒有完成時也不會躺下疲憊的身子休息,他從沒有對自己放鬆過要求一次,這樣一做就是十年,讀書寫作像呼吸一樣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了,別說裡面的讀後感內容了,這後記裡的幾句話已經足以讓常人驚歎!
時間是海綿裡的水,要是擠總是有的,對自己來說,有很多大片的時間都被自己白白的浪費了,曾經為一點點的失敗而自暴自棄,深度的反思過自己失敗的原因嗎?是不是自己的閱讀出了問題,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駕馭不了自己情緒的烈馬,心緒胡亂的飄蕩,不切實際的想法冒出來,再沒有詳細的下一步行動下,執行力很快就消失殆盡,總是說要是當初自己不怎麼就可以了,幻想著總有一天會怎麼怎麼樣?其實那一天永遠也不會到來,因為我原諒了一次一次下決心的自己,擔心恐懼前行的路上有石頭!而搬開石頭的力氣或者繞過石頭的方法我怎麼就不知道從書中尋找呢?
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難題,絕大多數的問題從書中都可以找到解決的方法和途徑!書籍是良師益友,書籍是一劑治病的良藥!這本書不但有作者閱讀教育名著與自己工作實踐的感悟總結出的教育教學中解決問題的方法,每輯後還有作者列出的延伸閱讀書目,讓讀者可以從更多的優秀教育書籍中獲取很多的方法和途徑,可以說作者不僅授人於魚還授人於漁。
教師讀書讀後感範文8
說起讀書,自己也很慚愧,因為讀的書不多。對於學校開展的讀書活動,自己也多半是為了完成最後的讀書筆記,所以才不得不讀書的,雖然自己也知道讀書的好處,而且也知道自己也確實需要讀點書,但總是靜不下心來讀一本書。
可是最近一段時間,我讀了淘繼新寫的《讀書與教師生命成長》的報告,感觸頗深。陶繼新,是《中國教育報》資深記者,近幾年來陶繼新先生總在大聲疾呼 “走進經典,與大師同行”,《讀書與教師生命成長》就是他在全國很多城市作的關於讀書的報告,前一段時間也就是暑假裡,曾在利津講過,沒能參加實為遺憾。沒成想在網上搜到了,我如獲至寶。報告中,他從《論語》中內含的教育原理開始,分十個專題論述了教師為什麼讀書?讀什麼書?怎樣讀書?報告用生動的語言向人們論述了讀書是我們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是授業、解惑的基石,是完善人格的要求,也是珍愛生命對自己負責的具體表現。“取法乎上”乃讀之“眾妙之門”,透過讀書,可以拉長生命,學會取捨有道,學會在這充滿憧憬的時代立於不敗之地。一個個讀書者的故事引人入勝:生於憂患的孔範今教授,心如止水的杜維明教授,淡泊名利的李秀偉,遊刃有餘的劉振東,養學深厚的於漪……他人高尚的操守與道德修養,近乎完美的人格,以及讀書教學相得益彰而形成的淵博學識,嚴謹治學的態度,憂國憂民的大家風範,讓人折服,令人崇敬,成為我們學習效仿的楷模。
以前,我曾經認為,憑自己掌握的這點知識,教個小學應該沒問題,可是現在我總有一種誠惶誠恐的感覺。人物遠慮,必有近憂。社會在飛速發展,教育在不斷進步。在新的課程標準下,“教師要成為學者型、專家型、研究型的教師”,“要從經師向人師轉變”已成為基礎教育發展的必然。如何實現這一轉變呢?加強學習是做科研型教師的必由之路。
以前講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得備一桶水,現在的教師應該具備源頭活水,作為當今教師,還應掌握教育規律,熟悉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習慣,有較高的駕馭課堂的能力和教學藝術,會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等。這都需要加強學習。
教師要成為一名合格教師,必須要養成愛讀書的習慣、理論學習的習慣、積累經驗的習慣。尤其現在,教師必須讀書,這是生存的需要。
我們必須讀書,讀書就存在讀什麼和怎樣讀的問題。我們平時讀書盲目性太強,造成了時間和精力的極大浪費。另外讀書的面太窄,認為只有與我們學科知識以及教育教學理論有關的書才對我們有用,這是十分錯誤的。我們應做到有選擇的去讀,選擇那些能喚起我們進一步閱讀和寫作衝動,能夠讓我們親近書籍和人類精神生活的有價值的書去讀,而且讀的視野要寬一點,專業書籍要讀,中國古典名著、世界名著、一些好的詩歌散文也要讀。陸游說得好:“功夫在詩外”,這是高度凝鍊和智慧的表達。有些真正有價值的書我們不僅要讀,而且要反覆讀,精心研讀,就像西方虔誠的信徒用一生來讀“聖經”一樣。我們每個教師都需要讀幾本常讀常新的好書。
讀書,讓我們擁有源頭活水,滋潤學生求知若渴的心田;讀書,讓我們與大師對話,與哲人交流;讀書,讓我們增加善念和憐憫;讀書,讓我們擴大智慧和見識;在讀書中,塑造教師的人格魅力,全面提升教師品味教師的讀書習慣會影響學生一生。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把每一個學生領進書籍世界,培養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燈,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有何種地位。
當今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法不斷改進,知識面在不斷拓寬,我們面對的學生都是具有挑戰性的學生,因此教師必須不斷學習,終身學習。有句話叫“因睿智而精彩”,課堂需要教師的智慧,智慧不是知識或常識,不是聰明或經驗,智慧如水一般滲透,如光一般普照。教育智慧、教學智慧、交談的智慧來自長期不斷的讀書、學習、實踐,在實踐中注重體驗與感悟,並善於積累而成。當我們教育無力時,不要更多地抱怨學生不開竅,而是因為我們用“舊鑰匙”開“新鎖”了。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讓我們都來讀書吧,讓讀書成為我們一生的幸福。
教師讀書讀後感範文9
今天上午我有幸聽了陶老師的報告——《讀書與教師生命成長》,深受啟發,受益匪淺,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陶老師主要從十個層次闡述了讀書的重要性,解決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讀書與教師成長,二是讀書與做人,三是讀書和育人。陶老師精彩的講述,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老師,說到了大家的心裡,與我的心靈產生了共鳴,有一種茅塞頓開相知恨晚的感覺。
回想自己工作二十幾年的讀書學習情況,真是慚愧。讀的書屈指可數,但也只是為了獲取文憑帶有功利性的讀,要麼是為了消遣而讀那些低階的武俠之類的娛樂書。而那些好書或中外經典文化之類的書卻幾乎不讀,即使看了一兩本也都是走馬觀花,領會不到它的文化精髓,體會不出它的實際意義,也就不可能轉化為自己的東西而內化成文化,成長也就無從談起。沒有知識的滋養,沒有文化的積澱,作為教師,教學就不會那麼精彩。是呀,要想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中游刃有餘、自由翱翔,不讀書怎麼能行呢?正如陶先生說的“讀書破萬卷,教學如有神。”
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但這桶水始終有用完的時候,所以必須不斷地給於補充使之變成活水、礦泉水、有營養的水,讀書就成了變死水為活水、為礦泉水有營養水的源泉。知識用時方恨少,學生喜歡有文化有幽默的老師。在教學工作中,自己也很想把課堂搞得精彩,但卻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不正是缺乏了知識的滋養嗎?寫作也是如此,由於不讀書的緣故,自己在工作中常常為寫總結材料等而發愁,苦思冥想,搜腸刮肚,卻又不知怎麼寫,明明是自己做的工作,甚至有些做得很好,但在總結時卻又表達不清,寫不出東西來,結果自己抹殺了自己的成績,可悲!聽了陶先生的教誨,這才恍然大悟,一種柳暗花明的喜悅頓時湧上心頭。
在教育不斷改革的今天,作為教師只有不斷讀書,讀好書,把積澱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文化,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至於被社會所淘汰。聽了陶先生的報告,在深受啟發而慨嘆的同時,我將為自己制訂一個切實可行的讀書計劃,堅持讀書,讀好書,養成讀書的良好習慣,從而帶動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藝術、寫作能力及審美情趣,成為一個真正有知識有文化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