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下冊《人類的起源和發展》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說出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人類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化來的。
(2)比較現代類人猿與人類的異同、黑猩猩骨骼和露西骨骼化石的異同,描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的過程中,在形態、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能力目標】透過影片和圖片的觀察、比較,提升觀察、對比、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同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培養環境保護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重點】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人類起源和發展的過程。
【難點】採用對比的方法比較現代類人猿、人類起源和發展的示意圖,總結人類在起源和發展的過程中,在形態、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創設情境,設疑匯入。
教師多媒體展示黑猩猩的圖片,提出問題:
(1)人是從什麼動物變來的?(學生給出不同答案:猴子、大猩猩、猿猴等。)
(2)圖片上的黑猩猩能不能變成人呢?(不能。)
(二)新課展開
1.現代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1)教師多媒體展示達爾文及其進化論,介紹相關知識。提出問題:為什麼達爾文說人類和現代類人猿有共同的祖先?
(學生疑惑。)
(2)教師播放現代類人猿的紀錄片,提出問題:這些類人猿分佈在哪些地方?生活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
(現代類人猿主要分佈在亞洲、非洲等地的熱帶森林中,它們都是依靠從大自然中獲取食物來生存,沒有製造工具,改善生存環境的能力,沒有語言文字的交流。)
(3)類人猿和人類在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製造工具、語言交流等方面有哪些異同?
(類人猿與人的根本區別有以下幾點:運動方式不同,類人猿主要是臂行,人是直立行走;製造工具的能力不同,類人猿可以使用自然工具,但是一般不會製造工具,人類可以製造並使用簡單和複雜的工具;腦發育程度不同,類人猿到腦量約為400毫升,無語言文字能力,人腦容量約為1200毫升,語言文字能力強。)
(4)教師展示森林古猿圖片,提出問題:人類和類人猿相比,誰與森林古猿更相似?
(類人猿。)
(5)為什麼森林古猿的一支會演化成人類,另一支演化成類人猿呢?
(引出“從猿到人的.進化”。)
2.從猿到人的進化
(1)教師多媒體播放地球1000萬年前地殼變動的模擬影片,提問:地殼地變動造就了哪些特殊的地形?
(高山、峽谷、大河,等。)
(2)教師提問:這些地形的變化對地表的植被有什麼影響?學生閱讀課本相關內容。
(地形的變化也導致氣候發生劇烈變化。在東非大裂谷地區,原先的熱帶叢林有一部分變成了稀樹草原。)
(3)教師展示稀樹草原景觀圖,提問:這對當地的森林古猿造成了哪些影響?
(熱帶雨林的消失迫使森林古猿從樹棲改變為下地生活。相比於樹棲,在地上生活,食物減少,敵害增加。)
(4)教師展示黑猩猩的骨骼和露西骨骼化石,提出問題:地上生活對森林古猿的身體造成了哪些影響?
(髖骨變得更加寬闊,上肢骨和下肢骨在形態上發生了明顯變化,下肢骨更加粗壯,有利於直立行走。)
(5)森林古猿最終是怎樣進化成人類的?
(下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前肢則解放出來,能夠使用樹枝、石塊等來獲取食物,防禦敵害,臂和手逐漸變得更加靈活。又經過若干萬年,古人類製造的工具越來越複雜,並且能夠使用火,大腦也越來越發達,在群體生活中產生了語言。最終進化成人類。)
(6)類人猿與我們人類有著共同的祖先,但人類卻在威脅著類人猿的生存,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它們呢?
(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和森林資源的開發,嚴重威脅了類人猿的生存。所以為了保護他們,我們應該立即停止對環境的破壞,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類人猿的生存空間和環境。每個人都應該提高環保意識,規範自己的行為。)
(三)小結作業
1.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2.作業:閱讀課後“科學家的故事”,看一看我國科學家對人類進化研究做出了哪些貢獻?
四、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