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學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培養跨世紀人才的奠基工程。行為習慣的養成是幼兒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塑造個性的啟蒙階段。國外曾有教育家這樣說過: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由此可見,習慣對人的一生髮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好的行為習慣可使幼兒生活、學習自然有序、充滿生機,相反則會使幼兒的一日生活學習雜亂無章,死氣沉沉,以至影響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健康。而幼兒的習慣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幼兒往往不自覺地按照自己喜愛的或被動地按照成人的要求去吃、睡、玩,去處理、安排自己與周圍的人、事的關係。慢慢地這種安排就發展成為一種極少變化的行為方式,一般稱之為習慣。由此可見,幼兒的習慣養成往往是靠成人的約束和安排。因此,面對無良好,行為習慣的農村孩子,每一名幼教工作者都應積極思考、努力探索,採取行之有效的辦法,讓他們較快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孩子日後成為“社會的人”奠定基礎。
一、根據年齡特點,提出要求,目標恰當
每一位幼兒教師在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時,首要考慮的是自己提出來的要求目標是否與幼兒的年齡特徵、認知水平相符合,是否在孩子的接受範圍之內,是否適合本班大多數孩子的需求。也就是說,在訓練目標的`制定方面,要從實際出發,對各年齡段及不同的幼兒分別提出合理的要求。要講究科學性,不能操之過急。這種目標既不是孩子輕而易舉就能達到,也不是透過努力無法實現的,要讓孩子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追求欲、成功感、喜悅感,這樣孩子才會樂意接受並自覺遵守,付諸行動。
二、因地制宜,創造機會,持之以恆
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首先要能做到堅持不懈,將其納入自己保教工作的一個主要內容。因農村孩子陋習較多,不花大量的時間來矯正,是不能形成好的習慣的。要創造機會讓幼兒反覆訓練以便形成好的行為習慣。教師一定要作全程觀察和記錄,及時發現矯正動作有困難、行為有反覆的幼兒,並及時在班上給予表揚或批評,次次如此,天天如此,好習慣便會自覺形成,並會伴隨其終身。
三、示範榜樣,師生互動,相得益彰
幼兒園的孩子純潔無瑕,他們一言一行都在效仿老師。因此,我們教師一定要堅持做到“身正為範”。如要求幼兒要講禮貌,教師首先要講禮貌:早晨幼兒入園教師要逐個問好,擁抱每一個孩子;晚上幼兒離園,要逐個與幼兒說“再見”,與幼兒一一告別。強調孩子“不挑吃穿”,教師首先不能對幼兒園的飯菜評頭論足,對每一次的餐點要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並給幼兒充分講解其營養成分,激起幼兒足夠的食慾;強調孩子要“關心他人”,老師首先要做到平等對待、熱情關愛每一個孩子,尤其是病孩、體弱兒,更要噓寒問暖,處處體現出教師的一顆愛心……另外,教師在衣著打扮、言談舉止等方面都要時刻檢查自己,讓自己成為孩子的一面鏡子,時刻牢記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讓自己的一言一行真正成為典範、楷模。
其次,教師的示範作用還體現在對不同孩子的耐心說教、反覆示範上。因幼兒的發展水平、認知能力有差異,對部分接受能力差、劣習頑固的幼兒,教師絕不可氣餒和放棄,必須嚴格要求,不達既定目標決不罷休。天長日久,必然會形成好的習慣。
只要我們幼教工作者有信心、有策略,科學辯證地面對農村幼兒的實際情況,對症下藥,就一定能夠改變農村陔子的種種陋習,讓孩子在啟蒙階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