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金融/投資/銀行/保險/財會

投資者的心理誤區

投資者的心理誤區

誤區之一

只能分享收益不能承擔風險

筆者發現,股民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只能分享收益而不能承擔風險。股市一路飄紅時忘乎所以,盲目跟進;股市持續下跌時方寸大亂,風險承受力較弱。股民老姚就是其中一位。他買到一隻好股票,又抓住了該股大漲的機會,不到一個月就賺了3萬餘元,但貪慾心理佔了上風,恨不得再多賺一些。誰知形勢變化,股價大幅度下跌,不僅盈利化為烏有,反而還虧損了幾萬元。老姚入市前後才一年多的時間,就對股市失去信心,灰心之餘,在很低的價位將手裡的股票全盤丟擲,前後一算賬,損失了將近5萬元。

應對策略:制定明確的投資目標

事實上,很多投資者是本著“我想賺更多的錢”這個很模糊的目標來的,甚至在做投資決定時也僅考慮到這一層。我認為,投資目標一定要制定明確,細化到具體的時間、要實現的收益、希望能滿足的具體需求等等。這樣做有很多好處,例如,時刻想著你的投資目標,能夠幫助你著眼於投資的長期表現和主要方面,監督投資過程,判斷你的行為與投資目標是否相符。而且,有了一個明確而合理的目標,你就不會被“羊群效應”牽引而盲目跟風,忽略其中的風險;也不會因“認知失衡”而高估自己過去的投資績效,導致接下來做出錯誤的.判斷。

誤區之二

害怕本金虧損卻又想賺大錢

目前在我國,大多數股民屬於保守型投資者,尤其是一些退休人士,因為收入少,積蓄也不多,所以對於可能蝕本的投資他們大多神經緊張,一些上了年紀的人還會因為虧錢而茶飯不思,夜不成寐。但又因經濟條件等客觀因素的影響,總想靠投資賺大錢。殊不知,任何投資風險與回報都是成正比的,想要高收益自然要冒高風險,而選擇低風險或是接近零風險的投資,就不必奢望有多高的回報了。

應對策略:設定數量化的投資標準

筆者建議股民在參與投資前,先對自己的資產情況有個清醒的認識。如果是短期內的備用資金,還是選擇穩妥的投資方式為宜,確保不虧損。而如果可以堅持長期投資,且可以承受一定比例的虧損,那麼選擇股市也未嘗不可。這樣先行選擇的好處在於降低我們的心理壓力,防止在恐懼中跟著感覺走。根據自身風險承受力,選擇不同投資方式或比例的投資,是克服人性貪婪的重要一步。如果選擇投資股市可以對個股和整體資金設立“離場收益率”,比如10%、15%等等,設得越高不確定性自然越大,風險也就更大,但當達到這一目標時,應嚴格按照起初所制定的投資方案來操作。此外,如果投入股市的資金量較大,那麼投資者不妨做個配置,比如40%做長期投資,20%短線操作,40%靈活機動。

誤區之三

明白價值投資卻又難免從眾

很多新股民存在從眾心理,就是在自己拿不定主意的時候跟著別人走,你買我也買,你賣我也賣。這一方面可能與個性有關,另一方面主要是因為自己缺乏獨立見解,或者自己有一些分析也不敢肯定,有一些判斷但心裡還是沒底,不如跟著別人走心裡更踏實。但在證券市場,人多不一定就是好事,當大家都搶著買進的時候漲勢可能就到頂了,當大家都搶著割肉的時候跌勢可能就到底了,所以從眾者往往賠錢。

應對策略:控制投資環境避免盲從

如果你要減肥,但家中的冰箱裡堆滿了可樂、薯條,可以想像你的減肥計劃能堅持多久。同樣的道理,如果你不想每天頻繁操作,患得患失,但當你一開啟電腦就看到K線圖,一有時間就往股票論壇裡鑽,各種各樣的資訊混淆視聽,你能做到心如止水嗎?因此,要克服投資心理誤區,就應該控制你的投資環境。投資者一旦確定了投資目標,除非所持有的股票基本面發生根本改變,完全可以不去理會市場真假難辨的傳聞。投資者每週只檢視一次股票,這樣可以抑制投資中患得患失的心理疾病;或者每月只交易一次,這樣有助於避免因為“過度自信”而頻繁交易。

誤區之四

打算長期投資卻又頻繁買賣

一些投資者期待買到天天漲停的股票,就像期待天天撿到錢包,其實股市裡心態浮躁的人很多,結果不是被套住,就是在一番東張西望後,經歷動盪,最終還是兩手空空。頻繁地買進賣出,除了為券商貢獻大量的手續費外,還為股市貢獻了大量的泡沫,讓這個本來就充滿投機的市場變得更加投機。而真正在股市賺錢的,除了技術高手之外,多數都是耐心極好、能夠在低位買進並堅定不移地持有自己所看好股票的人。

應對策略:構建嚴密系統交易模式

事實上,散戶之所以頻繁買賣股票,除了投資心態浮躁外,更為重要的是沒有建立科學的交易系統。交易者都知道基本面分析和技術面分析兩大體系,前者關注影響市場運動的內在因素,後者研究市場參與者具體交易行為的影響。作為個人投資者,在基本面資訊的獲取實效和分析判斷方面,永遠無法達到大機構的水準,所以我認為,做個技術派是個人投資者的最佳選擇。資產的市場價格並不只由資產內在價值所決定,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資者主體行為的影響,即投資者心理與行為對資產市場的價格及其變動具有重大影響。筆者認為,投資者可以構建適合自己的系統交易模式,從根本上克服投資心理誤區,成就自我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