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管理藝術在班級管理中的運用
管理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管理藝術在班級管理中的運用。在幼兒園的班級管理中,幼兒既是管理的主體,有時管理的物件,教育目標的實現,教學效果的優劣,以及幼兒的發展,直接取決於班級管理,現將我在班級管理中如何運用管理策略促進幼兒主動性發展的作法介紹如下:
一、幼兒的心理特點和行為水平,運用標記圖,幫助幼兒培養良常規
在幼兒園班級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幼兒常規的培養,良好常規是教師教學得以實施的有力保證,幼兒園的常規既有行為準則,活動的紀律,又包括日常的生活秩序,活潑好動是孩子們的天性,熱常規恰恰要限制幼兒的行為,因此,只有把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幼兒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學中形成常規的行為習慣,才能達到管理的最終目的。
由於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弱,有時管不住自己,有時是不知道該怎樣做,因此就要求教師要幫助孩子控制自己的行為。如認識標記圖的活動中,我發現孩子們對標記圖都非常感興趣,於是我就想,為什麼不在教師裡貼一些提醒幼兒該怎樣做的標記圖呢。為了讓幼兒看清圖示,我們縣一起商量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然後和孩子們一起設計了既簡單又形象的標記圖,然後把它貼到適當的地方,比如有些孩子經常在活動室內大聲喧譁,影響別人,我們就設計了請安靜的標記圖,當誰違反時,我們就提醒他看看牆上的標記圖,這樣他就會很自然的來控制自己的行為。標記圖的使用,促進了幼兒良好行為的產生和發展,抑制了幼兒不良行為的發生,也提醒幼兒自覺遵守日常生活常規,由於自己的積極參與,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主動性。
二、創造自由、寬鬆的人際溝通環境,促進幼兒之間的主動交往
透過長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孩子們在早上入園後,以及進餐時間,教育活動過程中喜歡與同伴進行交流,這樣不免會影響到幼兒的學習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於是我們在每天的餐前、餐後和離園前的時間安排談話、討論、講故事等活動,並透過各種提問鼓勵幼兒向老師及同伴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或者說明簡單的事件,幼教之友《管理藝術在班級管理中的運用》。在幼兒的表述過程中,教師認真傾聽,並給予及時的讚賞和規範的語言示範,以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這樣幼兒有了一個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的良好環境,並得到積極的應答與肯定,促進了幼兒語言學習與主動交談,建立了一個人際溝通的'環境,同時讓每個孩子都有了鍛鍊與學習的機會。
三、開放自取、豐富有序的教學空間,讓幼兒作環境的主人
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材料的互動中實現的。幼兒的常規的形成,關鍵在於“培養”,教師的責任就是教孩子按照可以接受的行為標準來行動,而不是一味的批評孩子哪些做的不對或不好。作為教師一般不允許孩子在教室裡亂跑,一是考慮到幼兒的安全,二是不利於常規的培養,見到有孩子跑時,我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告訴孩子“不許跑”,可很多的時候,孩子們並不知道為什麼不能在教室裡
跑,作為教師,除去耐心的“培養”幼兒的常規習慣外,更要採取適應的措施,幫助孩子控制自己的行為。我們根據幼兒的興趣,將活動是由原來的小學化模式改為多個活動區,語言區、表演區、益智區、美工區、建築區、科學區等。每個區都提供了數量充足、種類齊全的成品材料及相關的輔助操作材料。幼兒可以在每個區自由的觀察、取用和操作,在佈置的過程中,充分讓幼兒參與設計與佈置,每個孩子都能再區角中找到自己的作品,讓幼兒真正成為環境的主人。
四、定立師生共同遵守的班規,讓幼兒學會自己管自己
有效的規則秩序,有益於班機活動的管理和師生互動,通常情況下,常規都是教師制定後,然後教給孩子,可是孩子們不見得能接受和遵守那些規則。我在教學中發現,有時讓孩子們自己來制定規則約束裡反而更強,而且他們還互相監督。開學初,我們和幼兒共同討論,什麼樣的行為是應該做的,什麼樣的行為是不應該做的,然後讓全體幼兒都積極討論,說出自己的不同意見,然後根據討論的結果,師生共同制定全班都必須遵守的班級常規。我想這大概是因為孩子們的規則都是經過大家討論以後產生的,在討論的過程中理解了規則後的道理,做起來就更“理所當然”了。還有,這些規則是孩子們自行協商、一致同意的,不是老師“強加”的,有了自主的體驗,當然就更注意執行了。
《綱要》中強調,幼兒園的教育活動要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幼兒為主體,同樣在班級管理中,也要注重幼兒的參與,充分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促進幼兒主動性的發展,在班級管理中,合理的運用管理藝術,會使班級工作變得井然有序,活兒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