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趨勢
設計是連線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橋樑,人類寄希望於透過設計來改造世界,改善環境,提高人類生存的生活質量。下面小帶來的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趨勢。
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趨勢 篇1
從構成世界之三大要素的自然──人──社會這三個座標體系出發,現代設計已從產品設計拓展到環境藝術設計。可以說環境意識就是一種現代意識,環境藝術設計,包括了城規建築設計、園林廣場設計、雕塑與壁畫等環境藝術品設計上以及室內設計。室內設計是為了滿足人們生活、工作的物質要求和精神要求所進行的理想的內部環境設計,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以至於快速發展成為一門專業性很強、十分實用的新興邊緣科學。縱觀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趨勢,呈現以下幾個特徵:
一:迴歸自然化
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增長,人們嚮往自然,喝天然飲料,用自然材料,渴望住在天然綠色環境中。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設計的流派由此興起,對世界各國影響很大,在住宅中創造田園的舒適氣氛,強調自然色彩和天然材料的應用,採用許多民間藝術手法和風格。
二:整體藝術化
隨著社會物質財富的豐富,人們要求從“物的堆積”中解放出來,要求室內各種物件之間存在統一整體之美。室內環境設計是整體藝術,它應是空間、形體、色彩以及虛實關係的把握,功能組合關係的把握,意境創造的把握以及與周圍環境的關係協調。許多成功的室內設計例項都是藝術上強調整體統一的作品。
三:高度現代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室內設計中採用一切現代科技手段,設計中達到最佳聲、光、色、形的匹配效果,實現高速度、高效率、高功能,創造出理想的值得人們讚歎的空間環境來。
四:高度民族化
只強調高度現代化,人們雖然提高了生活質量,卻又感到失去了傳統、失去了過去。因此,室內設計的發展趨勢就是既講現代,又講傳統。日本設計人員致力於高度現代化與高度民族化結合的設計體現。東京雅敘園飯店及辦公大樓的室內設計,傳統風格濃重而又新穎,裝置、材質、工藝高度現代化,室內空間處理及裝飾細部處處引人入勝,並深受啟發。日本各地的大、小餐廳、菜室及商店室內設計,均注意風格特色的體現。特別是臨時工餐廳及建築、室內裝飾食器均進行了配套設計,人們即使在很小的餐館用餐,也同樣感受到設計者的精心安排。因此,我們也應該把我們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融入到現代設計當中去,實現高度現代化與高度民族化的和諧統一。
五:個性化
大經生產給社會留下了千篇一律的同一化印象。相同樓房,相同房間,相同的室內裝置。為了打破同一化,人們追求個性化。一種設計手法是把自然引進室內,室內外通透或連成一片。另一種設計手法是打破水泥方盒子,斜面,斜線或曲線裝飾,以此來打破水平垂直線求得變化。還可以利用色彩、圖畫、圖案,利用玻璃鏡面的反射來擴充套件空間等等,打破千人一面的冷漠感,透過精心設計,給每個家庭居室以個性化的特徵。
六:服務方便化
城市人口集中,為了高效方便,應該十分重視發展現代服務設施。在日本採用高科技成果發展城鄉自動服務設施,自動售貨裝置越來越多,交通系統中電腦問詢、解答、嚮導系統的使用,自動售票檢票、自動開啟、關閉進出站口通道等設施,給人們來高效率和方便,從而使室內設計更強調“以人為本”這個主體,讓消費者滿意,方便為目的。
七:高技術高情感化
最近,國際上工藝先進國家的室內設計正在向高技術、高情感方向發展,這兩者相結合,既重視科技,又強調人情味。在藝術風格上追求頻繁變化,新手法,新理論層出不窮,呈現五彩繽紛,不斷探索創新的局面。因此,要在社會物質條件允許的條件下大膽嘗試高科技材料的運用,同時加入高情感元素,從而設計出更加人性化的室內空間。
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趨勢 篇2
一、環境藝術設計的現狀
我國現在處於社會發展的特殊階段,轟轟烈烈的大規模城市建設,大量的農村居民湧入城市,加快了社會城市化的發展程序。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作為連線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橋樑,可以改善人類居住環境,提高生活品質的門類,遇到了自己的春天。但是,由於社會發展太快,對自然環境所帶來的影響、破壞、甚至災難接踵而來,更令人擔憂的是面臨資源的枯竭以及作為世界產品加工生產市場對環境的汙染。在可持續發展和節約型社會的大背景下,人類應該協調與自然環境間的關係,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的、人文的環境藝術設計,使得自然與人文相互交映,物質與精神不斷融合,促進新的生態文明和和諧社會。
二、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趨勢
(一)環境藝術設計重視可持續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爆發、環境惡化及資源匱乏等環境問題日趨嚴峻,人類生存環境面臨著巨大的威脅。環境問題逐漸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如何在現在資源緊缺的調教下,要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為人類生活環境進行設計是每個環境設計人士考慮和把控的問題。就應該立足於“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從字面理解這一概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持續性,一是發展。為了當代和後代的經濟和社會的進步,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子孫後展需要的自然資源。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儘量實施簡化設計,避免複雜設計對資源造成的消耗和佔用,增加資源的利用率。這一發展理念為環境藝術設計的科學發展指明瞭方向。
(二)環境藝術設計趨於人性化
環境藝術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人服務的。環境藝術設計的本質就是將科技與人文恰當的融合,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方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地方特色和歷史文化。環境設計要突出體現出設計的獨特性和地域性,設計規劃人類與自然、文化和諧發展的優美生活環境。人類製造了環境,一個城市的環境製造首先要考慮人類生存空間的現實問題,讓人與環境和諧發展,讓人感覺到自己是環境的一部分。人性化的環境藝術設計就是要以人文字,以人的需求進行人居環境設計,對應其生理和心理,對應物質和精神需求,把“人性化”充分釋放和滿足,達到設計初衷。符合人性化氣息的環境藝術設計才是完美的環境藝術設計。
(三)環境藝術設計重視生態性
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請人類在利用自然的時候,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生態優先是生態設計的最基本內涵。充分認識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建立新的生態倫理觀念。變破壞為尊重,變掠奪所取為珍惜共存。真正的生態,是從設計、建設、使用、廢棄整個過程都做到無害化。充分利用陽光、氣候、植物、土壤、水體等自然和人工材料,減少資源消耗。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把綠色設計理念用科學的手段表達出來。
(四)環境藝術設計重視防汙染性
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一方面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大量的財富,合乎人性,使人精神愉悅的生活空間越來越多,但另一方面,在一些建築結構中廣泛使用一些材料和裝置,如油漆、塗料、和空調等,都在不同程度的散發著汙染環境的有害物質,土地大面積酸化,礦物的燃燒將二氧化碳排入大氣之中,溫室效應對環境產生巨大的危害。所以,當前環境藝術設計的重點應該是開發一些綠色、環保、健康、無汙染的材料,避免環境汙染,使設計的環境最大程度上接近大自然。既可以改善環境,又給人帶來高品質的生活。
(五)環境藝術設計趨於科技化
社會飛速發展,人類已經進入了資訊時代。高新科學技術成果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廣泛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是資訊時代的標誌性技術之一,改善人類資訊交流的方式和效率,一些適於應用在環境藝術領域的多媒體技術,如視覺媒體技術中的投影、三維立體顯示、藍幕技術,提出了新技術時代下環境藝術設計的新途徑。科技使自動化、智慧化建築的出現、新材料的不斷湧現,現代環境的設計不再是簡單的規劃和美化問題,而是社會環境的全面再創造。
三、結語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個廣泛的學科,更強調利用科學技術手段將藝術、人文、自然進行整合,創造出具有較高文化品位,合乎人性的生活空間。它比建築更巨大,比規劃更廣泛,比工程更富有情感。在城市現代化越來越迅速的今天,只有把握市場需求,培養合格環境藝術設計人才,綜合運用多方面的知識完成對環境空間形態的整體藝術規劃,滿足使用者的物質需求,只有不斷追求和創造,才能使環境藝術設計的生命生生不息。
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趨勢 篇3
從20世紀80年代環境藝術的概念引入,到現在的整個中國轟轟烈烈的大規模城市建設,以及大量的農村居民遷入城市的城市化發展,為環境藝術在我國的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機遇。
然而,人類所面臨的各種由過快發展所帶來的影響、破壞,甚至災難又使我們的環境藝術設計面臨嚴峻的考驗。
快速的經濟發展伴隨著大量的資源浪費、環境汙染,而引發出令人擔憂的全球問題,面臨資源的枯竭與發展中國家在後工業化時代進一步淪為世界需要的工廠和環境汙染之源。
為此,國家提出了樹立科學發展觀和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戰略。
在當今我國社會發展的特殊階段,在人類面臨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和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之機,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個改善人類居住環境、提高生活品質的藝術門類,作為協調人與自然關係的手段,在可持續發展和節約型社會的大背景下,應有更多的思考與舉措,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的、人文的環境藝術將成為環境藝術設計和實踐的發展方向。
透過藝術設計的導向引導社會價值的轉變,充分利用和發揚先進文化,促進薪的生態文明與和諧社會。
可持續發展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理念與措施環境藝術設計針對當前人類生存環境惡化、可利用資源進一步耗費的問題應形成其設計理念及相應措施。
環境藝術設計在於空間功能的藝術協調,並不一定要創造凌駕於環境之上的人工自然物,重要的是其設計元素即滿足人們的實際功能需要,又符合人們審美的精神要求,更重視人在環境中的情感調節和控制,使環境真正起到陶冶情操的功能作用。
可持續發展觀即科學發展觀,指“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持續發展觀在設計中並不是簡單的環保材料與傳統材料的互換,也不是對自然的簡單模仿,它是一種設計思維的轉變;是對生存環境的改善和對環境合理利用的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實踐。
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必須考慮生態要求和經濟要求之間的平衡,合理地選擇材料、結構、工藝,在使用過程中儘可能地降低能耗,不產生環境汙染和毒副作用,並易於拆卸回收,也就是少量化、再利用和能源再生的三個原則。
在環境藝術中儘量實施簡化設計,避免設計的複雜對資源的消耗和佔用,增加資源的利用率。
簡化設計並不等同於簡單設計,不等於放棄藝術審美的追求。
因此,簡化設計即節約資源,同時又滿足審美和使用功能,越來越成為評價環境藝術設計作品的重要標準。
在業內,我們應進一步加強新材料的開發與應用,使當前先進的資訊、生物、奈米等高科技術服務於環境藝術設計領域。
除了對傳統材料和技術的環保改造,同時也要加強對空中水資源、太陽能、風能的合理開發利用。
在環境藝術設計中,以持續發展觀貫穿於設計的全過程,將方案的前期規劃、方案確定、施工、建成後的使用甚至停止使用後的回收過程作一整體設計構思。
在整個過程的每一環節,我們應把環保節能的觀念放在優先的位置,處理好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如日本鹿兒島建築會社生態中庭,是一個將生態型建築理念用於辦公樓設計的嘗試。
無論是在建築設計裡,還是在室內環境空間裡,都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運用常規設計的手段,充分利用風、水、陽光、植物等自然元素,透過對外牆、遮陽板、屋頂架空層、綠色中庭等方面進行精心的設計,在營造健康舒適的樓內空間環境的同時,達到最大限度的節能目的。
中庭兩側全部採用通道,把辦公室與中庭空間有機地結合起來,上部開設了天窗,在中庭頂部安裝反射裝飾板,充分地使用天然光。
中間的綠廊、水景、光廊充分體現人和大自然的最大融合,透過大量具有環保意識的設計,即在空間上體現了民族文化,又最大地利用自然光,降低了大樓的能耗。
生態設計觀生態化,其內涵是將生態學的原則滲透到人類的全部活動範圍中,用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的觀點去思考和認識問題,並根據社會和自然的具體可能性,最最佳化地處理人和自然的關係。
環境藝術設計的生態觀要做到無害化、無汙染、可迴圈的設計原則。
工業文明所帶來的人工環境是以對自然環境和資源的損耗為代價的,近幾十年來人居環境的惡化、資源匱乏和環境事件的頻繁發生不能不引起人們的反思。
一種文明如果把掠奪和征服自然視為自己的價值取向,那麼環境汙染與生態危機的出現就是不可避免的。
我們不僅要透過現代科學技術的手段來應對,還要突破技術的侷限,把環境保護與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放在文明轉型和價值重鑄的大背景中來加以思考。
從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高度尋找環境保護的新支點。
在發展當代中國的藝術設計道路上,我們在不斷的探索,幾年內走過了別人幾個世紀,甚至更長時期的路,從西式古典到西方現代,從國際化思潮到地域性文化,到當今的生態化設計。
雖然,很早就有人提出了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問題,然而在環境藝術設計領域,我們所能看到的成功地處理好人與生態化設計的範例並不多。
為了創造21世紀的自然和生活的和諧關係,新世紀裡愛知世博會以“自然的睿智”為主題,透過這個展示和交流的平臺,來體現現代科技如何使大自然與人類生活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對世界作出了典範。
為體現“自然的睿智”的主題,博覽會從整體規劃和設計、會場建設、運營到結束,都本著“減少環境負荷與可持續發展”進行。
儘量減少對原有地形地貌的改變,減少新建和新開發建築,使用材料必須能“再利用”、再迴圈或能被“自然界無害分解”。
此外,本次博覽會各展館及會場設施所需電力能源將全部由設在會場內的多種再生能源系統提供,包括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會場內的生活垃圾發酵產生的沼氣發電及四種燃料電池發電。
最大的構築物“全球環路”作為連線各建築群的空中環路,地面的鋪裝材料是由間伐材及廢木材加樹脂製成的“再生木”做成,不僅美觀,走上去也很舒適。
長久手主會場讓觀眾親身感知到如何利用現代科技或古老的睿智,來幫助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體現生態化的可持續發展。
展館外層是一個巨大的、像蠶繭一樣的竹編籠子,用以幫助建築物內層的通風遮陽。
內層也是大量運用竹、木等原生建材及一些採用高科技技術的新型綠色建材。
外牆體材料採用澱粉和食品廢棄物製成,在廢棄之後,經發酵和在微生物作用下還原成土壤。
屋面採用了一種“光觸媒金屬板”新型材料,就是在金屬表面塗了一層氧化鈦膜,在太陽紫外線的作用下,會產生活性氧,進而分解有機物,在雨水的沖刷下,達到自己洗淨的作用。
還可讓水慢慢流過屋面,利用水的蒸發達到冷卻屋面的目的從而減少夏季的空調負荷。
為營造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很多地方的環境設計開始迴歸到近自然狀態或退耕還林,有的把河兩岸的水泥打碎,重新恢復為泥地,甚至把已經拉直了的河流恢復成原來彎彎曲曲的蛇形,使水流回緩,水中的許多生物又重新出現。
建立生態化設計觀,建立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生態文明,是人類不能迴避的責任;是人類社會與時俱進的具體體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用更少的能源和資源去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實現材料應用的迴圈,產品產出與回收的迴圈。
使用資源,淨化環境,迴歸自然,才會有人類的燦爛明天。
人文設計觀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特別是精神財富的總和。
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歷史性等特徵,它也可以說是人們在生存過程中的一種心理和審美的需求。
不同歷史時期產生不同的審美需求,居住和生存環境要有一定的精神內涵和時代文化特色,這就是環境中的人文因素。
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現代設計使世界變得越來越相似、文化越來越趨於同一。
人們在不斷的思索中經歷了後現代主義諸多思潮與流派的衝擊和洗禮,思維逐漸明晰,在傳統中探尋本地與地域設計元素的道路為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所青睞。
一段時期以來,我們的民族圖案、文字、書法、印章、繩結、剪紙、彩娃、年畫、臉譜等老祖宗的遺物無一不被重新挖掘而粉墨登場,並因此而造就了許多世人公認的優秀之作。
民族優秀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不應僅止於這些符號的表象,而應重在中國傳統哲學中樸素而睿智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物我一體”的自然觀、“陰陽有序”的環境觀。
把老祖宗的博大精深的思想精華結合時代的特點和需要,來解決我們面臨的環境危機也許還有更多的東西值得去探索。
面對全球文化一體化與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衝突,在繼承民族傳統與西方文化之間,我們有過許多的徘徊、折衷,有形式、符號等元素的吸收,也有外來文化的移植、嫁接。
其實,一種文明、文化只有在始終保持本土文化主體性的前提下,在寬容、開放的同時對外來文化加以能動的選擇與消化吸收,將外來文化中適合我們當前與將來發展與進步的部分轉化為自我文化肌體的有機養分。
日本文化在明治維新時期向西方學習,同時將本族文化繼續發揚推進,最終形成當前具有日本特色的設計風格。
“一個民族文化創新的喪失,意味著這個民族文明的終結”。
當前,在中國民族傳統五千年文化的基礎上,吸取人類新的科技成果,創造解決當前人類所面臨的生存危機與環境問題的新的設計文化,即和諧的、節約的、生態化的設計文化,必將成為環境藝術設計發展的趨勢。
歷史文化是前人創造的,文化的生命與延續有賴於今人與後人的繼續努力,我們面對不同的生存環境與危機,在不同的歷史時代,應有相應的舉措,不能創造新的文化將面臨發展的危機、民族的衰退。
只有結合自身的地域特色、歷史傳統、現實科技水平及現代社會意識,才能達到創造新的民族文化 提升國家科技文化形象的目的,才能解決人類所面對的危機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