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高校通識課程“生物入侵”教學改革實踐

高校通識課程“生物入侵”教學改革實踐

摘要:

公共選修課“生物入侵”是一門自然科學類的通識課程,對於培養當代大學生善待自然、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的意義。針對初期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從激發學生跨學科學習的興趣入手,合理選擇適合零專業背景學生的教學內容,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建立公平的評價體系,做到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相統一,實現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

公共選修課;通識教育;學習興趣;素質教育

基金專案:

北京科技大學首批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建設專案,專案編號:KC2013TS03(校教發24號)

作者簡介:

宣勁松(1977-),女(漢族),安徽六安人,北京科技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腫瘤相關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隨著社會日趨開放,全球旅遊和商貿活動日益頻繁,物種隨著人類遷徙的現象隨處可見,這些外來物種有些為豐富人類物質生活做出了重要貢獻,比如常見的西蘭花、羅非魚等經濟物種;但是也有些給人類帶來了無盡的煩惱,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部分生態環境永久性的破壞,比如鳳眼蓮、美國白蛾等入侵物種。我國地域廣闊、氣候多樣,自改革開放以來,入侵物種事件頻頻發生,為了能夠讓當代青年大學生更多地瞭解我國外來物種的現狀、瞭解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北京科技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系自2006年開始面向全校文理工科本科生開設了公共選修課“生物入侵”。

通識教育的思想在中國源遠流長,《中庸》主張做學問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論衡》指出“博覽古今為通人”。19世紀初歐美學者有感於現代大學的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提出了通識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融會貫通的能力,自此世界各大學陸續開始重視通識教育。1945年,哈佛大學更是指出“沒有通識教育,就沒有大學”。與專業教育不同,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沒有硬性的專業劃分,重在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挖掘不同個體身上的潛質與精神氣質。

我們開設的“生物入侵”課程著眼於關注當前全球重視的熱點問題———物種多樣性的喪失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內容通俗易懂,緊貼生活,旨在幫助同學們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意識到地球環境的保護是人人都能參與的公益行為,進而樹立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切合通識課程的教育理念,因此在2013年被列入北京科技大學首批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建設專案。

一、生物入侵課程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

自從2006年北京科技大學開設“生物入侵”公共選修課程以來,該課程受到了廣大學生的歡迎,學生選課的積極性很高,常有學生反映選不上,希望能增加講臺,我們教師備受鼓舞,為了能夠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邊探索邊思考,而且在前期的課堂教學實踐中發現了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並且有些現象也普遍存在於國內其他高校中。

1.學生普遍存在對全校公選課重視程度不夠的現象,有一部分學生人在課堂裡卻“一心二用”,處於隱形逃課狀態;一些大四學生選修課程只是為了拿到學分,達到學校畢業的要求,功利思想嚴重。我們在2013—2014年度第一學期進行的學生問卷調查中發現,52.7%的同學表示自己在公共選修課上會看其他書或做其他科目的作業,而在這種情況下,29.3%的同學明確表示如果周圍同學學習熱情不高會嚴重影響公共選修課整體的課堂學習氛圍。

2.選修課的課程種類有待增加。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選修課中學生們首先傾向於選擇藝術鑑賞類課程(32.4%);其次是社會科學類課程,如倫理學概論、宗教通論等(28.1%);再次是自然科學類課程,如生物入侵、化學與社會等(25.4%);最後是就業實用類課程,如社交禮儀等(14.1%)。這一結果明確顯示,學生傾向於選擇與社會生活聯絡相對緊密、知識相對容易理解、學習壓力較小的課程。但是目前的現狀決定了增加選修課種類在我們學校實屬不易,一方面北京科技大學是一所由工科院校轉型而來的綜合性大學,藝術類學科和社會科學類學科均尚在發展之中;另一方面由於本科生必修課課程的教學任務已然繁重,同時選修課幾乎都安排在晚上,也造成了很多老師很難參與到選修課的教學中來。

3.選課制度有待最佳化,學生在選修課的上課時間上也有所傾向。在問卷調查中31.3%的同學反映學校的選課制度尚不完善,大多數同學通常情況下選不到自己真正滿意和感興趣的課程,只能退而求其次,能選上哪門就上哪門。而且大多數學生對於所選課程瞭解甚少,瞭解的程度也僅限於課程名稱的猜測和學長的口耳相傳。此外,由於本科生的專業課程學習任務繁重,在選修課的上課時間上也有一定的傾向性,86.3%的同學更希望公共選修課的上課時間是在週二至週四的某個晚上,避免與週末相連。這一現象我們已經積極與學校教務處進行了溝通,希望學校相關部門能夠不斷傾聽來自學生和教師的反饋資訊,進一步完善現有公共選修課的選課制度和選課系統,同時在選課初期能透過一些“選課指南”等對學生選課加以指導,幫助學生選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課程。

由上可見,雖然通識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是大多數學生在當前的升學壓力下依然很難對以公選課形式出現的通識課程投入必要的重視和相應的精力,作為任課教師為了保證公共選修課的教學質量,實現全面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這一通識教育的初衷,目前力所能及並且刻不容緩需要解決的就是透過教學改革來提高學生對於公共選修課的重視程度。

二、以激發學生跨學科學習興趣為導向的“生物入侵”教學探索與實踐

興趣是學生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動力,可以使學生產生巨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我們的問卷調查中有57%的學生認可個人興趣是影響選修課效果的主要因素。作為公共選修課,由於絕大多數學生是跨專業學習,並且該課程與學生今後升學沒有必然的聯絡,因此如果要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任課教師則只能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這一方面多想辦法,使得學生由“要我學”變成“我想學”。近些年來,我們在“生物入侵”教學中圍繞如何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了大量的教學改革探索,並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效。

(一)選擇合理的授課內容,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並重

在早期的課程教學中,考慮到所授知識的完整性,我們在內容上參照了生物類專業低年級本科生的課程內容,只是在課程難度上做了大幅調整。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由於選課學生的知識背景不同,他們在課堂上對這些知識的理解消化能力也大不相同。大多數學生對於生物入侵的現象、學科的發展、生物入侵與人類生活的關係比較容易理解,而對於生物入侵潛在的科學理論則很難消化。因此,根據選課學生知識結構的現狀,我們陸續地對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大幅度修改。

1.刪除了晦澀難懂的外來種適應性進化過程中對土著種的影響機制和枯燥的生物入侵方面的法律法規等內容的課堂教學,將這些部分以課件和列參考書目的方式介紹給學生,讓有能力的學生選擇性地學習。

2.簡化了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生物入侵形成的相關假說及外來物種適應性進化的遺傳基礎的介紹,在我們的調查問卷中,41.8%的學生理想中的公選課是“課堂有趣、內容豐富、能增長見識”,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透過穿插介紹大量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外來入侵物種的.例項,如水葫蘆在中國南方的大面積爆發,增長學生的見識;透過播放相關的教學影片,如福壽螺入侵中國的過程及其危害,加深學生的理解;時刻注意課程的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統一。

3.增加了生物入侵與人類疾病的介紹,從近些年來世界各地發生的幾次影響較大的疫情,如德國腸出血性大腸桿菌事件,幾乎每年都爆發的沙門氏菌病、禽流感等為出發點,介紹這些疾病的致病生物、致病原因、傳播途徑、有效預防方法等。因為興趣是以需要為基礎的,如果想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我們著眼於學生的需求對課程內容也進行相應修改。近些年來,隨著世界環境的惡化,流行性疾病的爆發日趨頻繁,2003年發生在中國的SARS疫情歷歷在目,今年在非洲大面積爆發的埃博拉出血熱疫情也時刻牽動著全世界人的心,隨著中國與外界交流的不斷深入,我們的學生不論今後在國內工作還是去國外求學,面臨疫情的可能性都會隨之增加,而這些流行性疾病的發生與外來物種入侵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因此,我們在課程內容上將理論與實際生活相聯絡,旨在對學生今後的健康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讓學生感到課上所學的知識是“活”的,是能夠“學以致用”的,獲得學習的成就感,進而還能夠激發進一步的學習興趣。

(二)採用多元化的授課方式,建立輕鬆的學習氛圍,“寓教於樂”

在當今高校的教學活動中,為了能夠有效地保證課堂教學的容量和節奏,越來越多的教師採用多媒體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大大減少了教師板書的時間,能夠有效地擴充課堂教學的容量,並且可以在課件中新增大量生動的圖片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但是這種教學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果教師過分依賴課件,可能會出現“照本宣科”的現象,而且教學速度的加快也會導致學生與教師的思路脫節,影響教學效果;如果學生過分依賴課件,就會誘發學生在課堂上的惰性而不專心聽講,而課下自學又困難重重的現象。

為了提高公選課“生物入侵”的課堂教學效果,我們在採用多媒體課件的同時,結合通識課程的教學目的和課程特點進行了一些改革。

1.多媒體課件中大量選用生動的圖片,在文字上“惜墨如金”。因為我們的課程與生物有關,因此我們在課件中大量引用了生物物種和環境被破壞的圖片直觀清晰地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並以講故事的形式向學生進行解說加深學生的印象。而對於知識性較強的部分如入侵機制的介紹,在課件中只列出綱要性的文字,重點放在舉例解說。因此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科背景零要求,學生都是透過比較直觀的途徑———看圖片、聽故事、常規的理解能力來獲得知識,實現知識以趣味的方式進行傳遞,讓學生能夠更輕鬆地獲取新知識。

2.針對性地選用影片教學方式,適當插播課程相關的紀錄片等。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素材,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一種藝術形式。因此在教授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時採用合適的紀錄片不僅可以給一成不變的課堂教學帶來變化,而且可以加深學生們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更能夠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和聯絡。53.2%的同學認可教學影片對於課堂教學的重要作用。轉基因生物由於是人造生物,具有很強的環境適應性,因此也可能會轉變為入侵生物,而目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在國內備受爭議,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介紹轉基因生物與生物入侵這部分內容時,就播放了兩部從不同角度介紹轉基因農作物的紀錄片,而且一部是國內崔永元製作的紀錄片,一部是國家地理製作的紀錄片,透過提供足夠多的轉基因農作物方面的資訊,允許學生從這些大量的資訊中提煉自己的認識和觀點,對轉基因食品有更全面的認識,幫助大家今後在面對轉基因食品時能夠做出自己的選擇。

3.增加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建立良好的課堂氛圍。對於150名學生的公選課大課堂來說,教師與學生之間展開有效的互動並非易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採用了以下策略。①“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問題”是教學互動得以開展的條件和基礎。我們通常在播放教學影片之前會給同學們列出思考題,讓學生在觀看紀錄片的過程中帶著問題並有針對性地思考,比如我們在給同學們播放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綠色空間”的系列與微生物疾病相關的紀錄片時,就要求同學們透過觀看紀錄片回答以下問題:鼠疫、SARS、登革熱、瘋牛病等疾病的致病源是什麼,這些疾病的傳播途徑是什麼,我們可以透過什麼方式預防這些疾病。最後要求學生回答問題或者寫下自己思考後的答案交上來。②主題是互動教學的“導火線”,在教學過程中提煉出一些適合學生思考討論的問題,讓學生在課下以小組為單位尋找答案、歸納總結,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比如我們在介紹中國的入侵物種時提出讓學生週末或假期時在郊外遠足的過程中尋找和發現北京外來物種的情況,拍下圖片,到課堂上進行交流。有同學反映在頤和園門口發現有人在賣原產自美洲的鱷魚龜,詢問賣主後獲知他就是在頤和園附近的水域中捕獲的,因此估計鱷魚龜已經進入北京水域;還有位來自北京的經管學院的同學把他在高中母校找到的一系列外來物種整理成幻燈片向同學們進行了詳細介紹。這些環節並不會佔用學生很多課外休息時間,但是學生透過類似的課外實踐理論聯絡實際,發現外來物種無處不在,課堂與自己的生活距離如此之近,從而激發學生更濃厚的求知慾。③古人云:親其師則信其道。因此,良好的師生關係對於展開有效的教學互動也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公選課和其他的課程型別不同,學生較多,且來自不同院系,而且教師與學生見面的頻率更低。在這種情形下除了課堂上的互動外,任課教師更要合理利用課間的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詢問他們的日常生活、學習情況、對課程的體會和建議等,以獲得學生的信任,從而有利於學生釋放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實施靈活的考核方式,合理評價學習成果

學校對於公選課程的考核方式採取比較寬鬆的政策,所以我們根據課程本身的特點和學生們的實際學習情況選用了四種方式相結合的辦法對學生們進行合理的綜合評價。期末開卷考試(60%)、課外實踐部分(20%)、課堂隨堂作業(10%)、常規考勤(10%)。開卷理論考試促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本課程所學的基礎知識,為在今後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奠定基礎,而且透過卷面考試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比較公平的評價,這種方式也獲得了62.3%同學的支援和認可;課外實踐部分鼓勵學生走出課堂,理論聯絡實際,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減少課外可能會比較佔用時間的其他型別的作業,比如寫論文等,我們採用了課堂隨堂作業的方式,並且主要應用於播放教學紀錄片時,讓學生們帶著問題來看影片,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為了保證正常的課堂秩序,考察出勤是公選課必不可少的一項,並且也有很多同學在調查問卷的文字反饋部分指出嚴格的考勤制度可以有效地減少學生逃課的現象,希望老師能透過這種“簡單”的方式監督大家的學習。

考核結構中的開卷考試和考勤環節保證了只要學習態度端正就能合格;對於課程感興趣的同學,在課外實踐部分和課堂隨堂作業中就會表現突出,成績就會優異,從而對每位同學的課程學習都能給出比較合理公正的評價。

參考文獻:

哈佛紅皮書《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in A Free Society),1945.

李清。關於生命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特色建設的思考.中國大學教學,2014,(5 )。

況曉慢。綜合性大學開設公共選修課的現狀和思考.高等理科教育,2008,(4 )。

郭德俠。大學公共選修課的調查分析.大學教育科學,200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