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書法與文明和合
中國的書法與文明和合
一種藝術的持久生命力,取決於它能夠與時俱進。這種進步不能侷限於表現手法和風格特色方面,更重要在於其藝術精神的革新,對於其文化使命的深刻反思、清醒認識以及準確調整。剛剛揭幕的“第八屆國際書法交流大展”包括中國、日本、新加坡、韓國等18個國家及中國臺港澳地區的書法作品,題材形式除了漢字之外,還有日
文、韓文、阿拉伯文以及我國維吾爾文、蒙古文、藏文等少數民族文字。這個活動可以作為一個契機,讓書法界乃至整個文化界客觀認識書法的藝術特質、文化屬性,從比較文化的視角思考中國書法在文明和合中肩負的時代使命。
中國書法是中華文明的藝術表現,其價值內涵有助於解決當今世介面臨的精神危機。中國書法的藝術追求和藝術手法與世界上其他的文化和藝術有著不小的相似性,這使它完全有可能被廣泛地理解和接受。以上特點使中國書法有望繼續在文化交流、文明對話乃至文明和合中發揮作用。
不可否認,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國度的文化傳統存在著差異。然而,文化人類學理論中很早出現的“靈犀相通原理”有著相當的合理核心。必須承認,人類是一個整體,有著相似的人性,儘管種族和語言存在差異,人類總體上都在致力於美好和諧的不懈追求,有著共通的崇高文化理想,這是文化比較的立足點,它使不同文明的和合成為可能。作為一種文化樣式,藝術以其外部形式表達文化的觀念。從世界文明的層面來說,中國書法是屬於整個人類的。然而它形式獨特、內涵深邃,我們難免擔心它是否真的能夠在更廣大的、所謂異質文化的人群中被接受。從實踐的經驗來看,我認為這些困難是可以超越的。我為很多外國留學生介紹過中國書法,他們當中不僅有韓國人、日本人,也有澳大利亞人、美國人,他們需要依靠翻譯的幫助來聆聽講座,他們對《蘭亭序》和《祭侄稿》是陌生的。我首先向他們講述兩件書法經典背後的故事,分析書寫者當時的心態和情緒,讓他們知道《蘭亭序》中瀰漫著淺淺的愉悅和淡淡的憂愁,而《祭侄稿》則充塞著激憤和哀傷,然後讓他們對兩件作品的圖片作出判斷。結果,他們無一例外地能夠正確甄別。中國書法能夠被更多的人理解,基礎在於人類文化的心性相通,在於人類藝術精神的一致性。中國書法能夠被外國人領略、理解,是因為其點畫線條有著高超的表現力,字裡行間能夠很好地傳達出所要表達的情緒意味。
西方繪畫有寫實的傳統,技法純熟,效果逼真,但是繁複的、高度寫實的形式卻制約了其表現空間。從藝術的理想來說,藝術希望能夠建立一種體現心靈世界的最佳方式,不僅僅侷限於圖解式的表現,藝術作品的表現物件顯然不僅是有限的畫面內容。正是為了尋求突破,近代西方的抽象繪畫以抽象的形式語言、隱喻和象徵手法表現無法言傳也無法描摹的意象。我們在此撇開差異性不論,自其同者視之,西方藝術的某一種努力方向就是在形式上儘可能刪繁就簡,內涵儘可能地豐富,而在這個方面,中國書法發展得異常成熟。應該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著名畫家巴勃羅·畢加索曾經說:“如果我生在中國,不會是位畫家,但肯定是位書法家。”這說明中國書法理想的表達方式使它能夠在文明對話中找到結合點。
與形式特徵相比,中國書法的文化屬性和特質更為重要。中國書法深層次的、真正意義上的表現物件則是中國文化,尤為重要的是,在儒家傳統的經世致用思想主導下,中國書法從來不是一種孤立的、純藝術的象 牙之塔,它在文化系統中積極地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古代的“書教”並非僅僅是為了提高書寫技能或者藝術水準,還在於藉此砥礪書寫者的人格素養,書法進而成為社會國家層面上“綱紀人倫,顯明政體”的手段之一。書法評價標準也在“美”之外增加了“善”的要求,有人認為這樣的評價標準限制了中國書法的發展。這個看法企圖把中國書法從歷史的真實中剝離出來、從整個文化系統中解析出來,這種純藝術的幻想實際上似是而非。在中國書法史上,書法內部規律當然對其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不能只注意書法內部,也應該關注它的應用和相關聯絡。作為藝術,書法不僅可以有別於科學的徹底客觀,而且完全可以同時起到文化規範的作用。
當今社會,傳統文化失範引發了價值真空,有必要進行中國文化價值重建,中國書法的力量理應被借重。雖然毛筆書寫的文字記錄作用在萎縮,但是,中國書法具有很大的超越於實用書寫的價值內涵,而且至今有著廣大的社會基礎。一種藝術或者文化形式最精微深邃的內容固然不可能透過大眾化的方式完全展現出來,但是,中國書法擁有規模龐大的社會群體,他們堅持不懈地臨池揮灑,重視書法修養身心、完善人格的功能,這樣的局面蘊涵著巨大的文化釋放潛力。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中國社會面臨的問題也正是人類社會普遍面臨的問題,人類正面臨著各種衝突引發的危機,有必要除錯理性、情緒和慾望,達到精神的超越,獲得心靈的安寧,而且不同文明之間存在著亨廷頓所謂的“衝突”,必須依靠文明和合、建設和諧的世界文化去化解各類國際矛盾。這樣的背景下,中華文明的和諧價值觀必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中國書法使中華文明的本質價值表現為可感覺的觀照物件,必然比簡單直截的說教更容易被接受。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在文明對話、文化和合中發揮作用,這將是中國書法最崇高的文化使命。
要在文明和合中作出貢獻,中國書法界應該認真做好這樣一些工作:(一)認真繼承優秀文化傳統,堅持以書法表現文化,弘揚中華文明。應該認識到,中國書法繼續發展所面臨的關鍵問題並非掌控毛筆這樣一個簡單的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書法家的傳統文化素養。簡單地說,文言文形式的文化內容一直是書法作品的重要題材,當今和未來的書法家應該真正能夠理解自己筆下書寫的內容。(二)對中國書法的基本特點作出現代解讀,提供一套主旨明確的書法文化價值體系。惟有如此,才能讓更多的人領略和理解中國書法,更好地向世界介紹中國書法,讓中國書法在更廣大的層面發揮作用。(三)積極影響、引導整個中國文化界正確認識中國書法。中國古代“書學小道”的觀念一直頗有影響,當前我國文化界(書法界包括在內)對於書法的認識還存在一定偏差,文史學者總體上對書法關注不夠,他們對於書法的觀念具有很強的型塑性。書法工作者應該提高文化素養,擴大學術視野,避免充當“寫字匠”,這樣才有可能改變中國書法受到的偏見。(四)積極以書法開展文明對話,拋棄任何預設的、先驗的東西,去努力理解其他民族文字的藝術形式表現背後的內涵,虛心地學習借鑑,力戒文化本位主義或者文化沙文主義。清代書法家金農注意到硬筆書寫的梵文橫粗豎細、帶有尖尾,他把這些特點融入到隸書創作中,形成他別具一格的書法風格。這個事例生動說明了中國書法所體現出的文化胸懷。在古代歷史上,書法曾經是中國、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之間文明融通的紐帶。現在,我們注目世界各民族以文字為表現物件的、廣泛意義的“書法”,它們在抽象性與隱喻象徵性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蘊含著道德心理、價值觀念、文化習俗、理想信念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對話,我們能夠獲得遠比“漢字文化圈”或者“儒家文化圈”更大的文化域場,中國書法必將在其中發揮空前的作用。(五)在上述基礎上更好地宣傳中國書法,向世界奉獻中國書法的作用。把中國書法置於文明對話之中,能夠獲得一種“他者”立場的審視,也就是在世界範圍內審視中國書法,我們應該能夠因此更加樹立文化的自信。在1998年巴黎舉辦的“中國現代書法大展”上,當時的法國總統希拉剋先生讚譽中國書法是“藝中之藝”。隨著中國繁榮進步,中華文明必將在世界文明格局中肩負更重大的責任,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其中發揮作用,比簡單直截地宣講中華文明更有持久影響。
強調中國書法在文明和合中的作用,並非將文明的統一性混淆為同一性,更不是為了進行平等的文明對話而刻意降低中國書法的品位,只是我們不排斥一些權巧方便的步驟,希望書法能夠引領不同文明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和諧有序,共生共榮。世界性文明體系的序列和結構會因此慢慢成型,各種文明要素各安其位,各盡其能,中華文明和中國書法在這個序列中應有的位置就會彰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