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九年級語文《論美》聽課評課案例

九年級語文《論美》聽課評課案例

聽課是一種對課堂進行仔細觀察的活動,它對於瞭解和認識課堂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九年級語文《論美》聽課評課案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九年級語文《論美》聽課評課案例 篇1

評課內容:

潘老師執教的《論美》,能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富有創意的教學活動,突出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學生主體性得到很好的發揮,寓教於樂,體現了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是新課改下一堂有意義、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態下真實的佳課。縱觀本節課我認為主要體現了以下五個特點:

1、教學目標明確到位

本節課教學目標制訂比較全面、具體,適宜,充分體現了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及思想情感這三維目標,體現了年段、年級、單元教材特點。從學生熟悉的《紅樓夢》中賈寶玉週歲抓取脂粉釵環故事入手,到當今社會“整容”熱門話題,引出我們如何認識美的研討,並進行“內在美與外在美,誰更美”小小辯論,直至最後的實踐活動,每項活動設計都能較好體現本課宗旨,緊緊圍繞目標展開教學活動,師生、生生互動和諧,充分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2、駕馭、處理教材嫻熟自如

評析老師一節課好與壞,除了看目標完成情況,還要看老師對教材組織和處理“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本節課潘老師樹立了全新的教材觀,用好用活了教材,真正實踐了“用教材去教知識能力,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可見教者駕馭處理教材能力很強。

3、教學程式清晰流暢

教學思路是教師上課的脈絡和主線。潘老師的教學思路符合教學內容設計,從學生熟悉的名著故事片斷匯入激發興趣,創設氛圍,到引導學生感知美的豐富性,再到“內在美、外在美,誰更美”的這一關鍵話題,最後達成共識,並對學生滲透思想教育,最後以活動來學以致用,整個教學兼顧了教學內容的開放性與教學流程的層次性的統一,學生的能力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4、教學氛圍融洽和諧

潘老師的課充滿激情,點燃了學生智慧情感的火花,營造了互信互賴的心理空間,師生間關係民主、平等、自由、和諧,整節課上教者始終微笑教學,和藹可親,運用賞識性語言激發學生求知慾望,讓學生體驗快樂、體驗成功。另外小組學習法不僅僅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精神,更讓教師真正成了協同學生進入課堂的夥伴,學生學習的共同體。

5、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多樣化,效果明顯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潘老師備課充分,構建了新的教學模式,設計問題貼近學生實際,圍繞問題展開教與學,在問題中生成能力與情感。巴班斯基說“分析一節課,既要分析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學效果方面”,本課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正是有效利用了多媒體課件的優勢,擴大了課堂容量,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

本節課值得商榷的問題:

1、教學目標應體現開放性與生成性。有了既定的教學目標,能做到心中有數,但課堂中目標是有變數的,其內容有很大的不定性,教學時往往教者不能“如願以償”,因此,駕馭課堂、把握課堂節奏仍須加強,否則課堂就是教者“作秀”。

2、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應多給學生一點思考空間,這樣才能讓學生體現到學習樂趣,才利於提高課堂活動的有效度。

3、教師還應有更加淵博的知識儲備,本課內容涉及到美的許多知識,雖不必過多向學生傳授,但在學生研討美的話題涉及到相關知識時,教師應做到心中有數,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真的'要有一桶水,一桶“活”水才行。

瑕不掩瑜,潘老師執教的這節課,始終把學生當作學習主人,“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跳起來摘果實”,使不同程度學生在教學中體驗了快樂,體驗了成功,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語文課。

九年級語文《論美》聽課評課案例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論美》一文被選編在蘇教版初中語文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二課。本單元的單元提示這樣說:“學學牛吃草——讀書要講求智慧,讀書有精讀與泛讀,對充滿智慧的經典作品就得深讀精思,反覆品味,如同牛的”反芻“一樣,含英咀華,直至得其精髓。”而本文正選自英國哲學家培根的名作《培根論人生》,當為經典著作。培根是英國哲學家,在這篇雜感中,他論及人的外貌美,形體美,風度美,最後提出了德行美,希望“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從而達到理想的美的境界。隨感式的寫法雖於條理不夠分明,卻於字裡行間透露出哲學家對“美”的理解,對人生的感悟,是一篇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和薰陶的絕佳範本。

(二)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基於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把學習權,話語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反覆研讀,品味課文,探尋美的真諦。並結合學生自身的實際生活去識別美,發現美,創造美,從而讓本課成為一節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教育的語文課。此外,由於學生的年齡、知識結構有限,不宜在課堂上涉及太多美學範疇下的概念、理論,增加學生理解的難度,影響學生主動參與,切實聯絡生活實踐的積極性。綜合以上因素,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A、瞭解作者,積累本課字詞,熟讀課文

B、在反覆閱讀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質疑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掌握透過聯絡語境,利用工具書探究詞義的學習方法

3、情感與價值目標

A、理解“美”的真正含義,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

B、學會在生活中識別美、發現美、創造美

教學重點

反覆品讀課文,領悟課文大意以及所蘊含的美的真諦

教學難點

讓學生了解這是一篇結構自由靈活,語言跳躍性強的雜感

二、說教學和學法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建議在語文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在教學中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維目標的結合。本單元教學提示,讀書要講究方法,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四個字——熟讀精思。一篇好的文章,一個精彩的片,讀一遍還不行,、要反覆地讀,直至滾瓜爛熟。而《論美》就是一篇耐讀的經典作品。根據新課程理念和本單元的教學提示,我在選擇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上,充分考慮到學習的知識水平,年齡特徵。在課堂上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傾聽、開口,讓學生在一個平等,對話,尊重,和諧的師生關係和課堂氣氛中體驗學習語文的快樂。真正做到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當課堂的主人。為此,在教學中我選擇了創設情景,激發思維,引導探究的教學方式和學生品讀——探究——質疑——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

三、說教學程式

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了六個環節來完成本文的教學。接下來,我具體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一)設定情境,匯入新課

我認為,一堂課的匯入,不僅要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還要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符合本課內容所要求的學習情境,以及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因此,我在這個環節設計瞭如下幾個問題:“同學們熱愛自己的家鄉嗎?你覺得它美嗎?美在哪呢?”讓學生介紹自己家鄉的美,這樣將話題定位在“美”上,進而巧妙地轉入討論“什麼是美?”,“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美?”在學生踴躍的發言中,學生學習興趣得以激發,探尋美的真諦的學習情境也順利地創設了。

(二)自讀課文,感知文意

這個環節我讓5分鐘的時間學生大聲自由朗讀課文1—2遍。探究字音、詞義,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在學生朗讀課文的同時,我把本課的生字詞寫在黑板上,然後請個別學生讀,接著全班齊讀兩遍。引導學生透過聯絡上下文,利用工具書掌握“顏色”這個詞的含義。最後明確文章的主要內容:本文提到了人有三種美,分別是“顏色之美”,“形體之美”和“優雅行為之美”。也就是“外在美”和“內在美”;這其中“優雅行為之美”即“內在美”更重要;只有把二者結合起來才算是真正的美。學生對於任何課文的學習和理解都是建立在充分感知,理解文字的基礎上的,這是語文學習的根本,而有目的限時閱讀,又是提高學生閱讀效率和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自讀任務的設定上,除了引導學生總體把握課文的中心內容外,還顧及到了文中出現的重要字詞,因為字詞教學始終是初中階段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教學環節。強調“顏色”一詞,旨在引領學生探究詞義,而這一探究的過程,既是字詞教學的一種提高和昇華,更是幫助學生體會學習的過程和方法的重要途徑。

(三)研讀課文,探尋美的真諦

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深入研讀課文,從文中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談談自己的認識。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主人,引領學生自己去感受、發現、探究,從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這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與此同時,學生在表述自己觀點的同時,也能極好鍛鍊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當然,在學生髮言後,我還要加以適當的評價,對學生進行肯定、點撥和激勵,這樣也就做到了平等交流,師生互動。另外,抓住學生找出含有比喻句的例子,對學生進行運用比喻的訓練。這樣,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四)聽讀課文,提出質疑

《論美》是一篇翻譯作品,由於年代、文化、語言的差異以及翻譯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誤解等,都會影響到學生準確地把握和理解作者的真正寫作意圖。因此,若抓住偉人語言中的疏漏對學生進行質疑精神和能力的培養,一定會給學生極大的啟發。所以,在讓學生了解這是篇結構自由靈活語言跳躍性強的雜感以及翻譯文學所難以克服的侷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學生敢於向權威產“不”的懷疑精神。愛因斯坦也曾說:“發現一個有價值的問題要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是否會疑,是否敢疑正是他學習能力,創新意識的最佳體現。

(五)齊讀課文,鉻記睿文哲語

讓朗朗的讀書聲迴歸到語文課堂,正是近年來語文教學回歸本色的一聲召喚。因為只有在飽含感情的讀書聲中,學生對文章語句的含義主旨的把握,情感的體悟,才能真正達到更高的境界。同時,背書是學習語文的基本功,是語文知識積累的重要手段。妙詞佳語,格言警句,經典詩文都讓學生背。其實,背書的過程就是“牛吃草”的過程,或許學生背的過程中無法完全吸收,但它更大的意義在於給學生日後的學習儲備了足夠的可供“反芻”的養料。因此,在這個教學環節,我讓全班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再次感悟美的真諦,鉻記住那些充滿哲理和智慧的格言警句。

(六)拓展延伸

在本節課中,學生懂得了美的真諦以後,如何在生活中識別美,發現美,創造美,對於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人生觀,價值觀便尤為重要了。因此,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同學、老師入手,發現他人的閃光點,還有尋找生活中不美的音符,再寫一段關於美的隨筆。這必將在學生的心理建立起一種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他們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趨美避醜,趨善避惡,趨正避邪,從而實現身心的健康成長。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不但能突出課文的中心,而且能使學生從中歸納文章的內容。因此,我的板書設計是:

論美——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