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教師花傳書》有感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習。”日本作家佐藤學先生的《教師花傳書》走進了我六月的閱讀生活。
這本《教師花傳書》最鮮明的特色就在於,反覆地闡述當代教師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命題一一教師必須是“工匠性”與“專業性”兼備的專家。這是因為,教師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也有專家的一面。作為匠人,教師的世界是由熟練的技能、經驗、直覺或秘訣構成的;而作為專家,教師的世界則是由科學的專業知識技術反思與創造性探究構成的。另外,匠人是透過模;仿與修煉來學習的,而專家則透過反思與研究來學習。教師的工作領域是那麼複雜多變,構成實踐基礎的科學理論與技術又是那麼不確定。因此,教育實踐家僅僅有空洞理論的教師,不是教育實踐家,僅僅靠單打獨鬥的教師,不是教育實踐家;僅僅靠自上而下的規劃或指標的設計,難以造就教育實踐家。貫穿全書的思想是強調在21世紀的社會里教師的專家形象要從“教的專家”轉型為“學的專家”,擁有"反思性實踐者”的涵養。
這是因為,今日學校教育的體制發生了變化,即從以教師的講授中心的教學體制轉型為以L童的學習為中心的教學體制。教師的專業性也伴隨著這種變化而發生了變化——從教學技術中心轉型為以兒童的學習設計與反思為中心,因而教師的角色也應當從“教的.專家”轉型為“學的專家”。作為匠人的教師的性格特質也集中表現在傾聽上。一方面傾聽’這一被動行為能夠觸發教師的想象力。透過傾聽兒童的言語或緘默的聲音、傾聽教材中隱性的聲音、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教師得以探究當前學習展開的潛在可能性。正如木匠從每塊木料中看到其潛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透過傾聽,教師能夠完完全全接納接受教材的課題、接受自己內部的聲音,形成課堂中對話式的交流,提升自身的工作。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尊重學生的個性,就要蹲下來傾聽學生的聲音,理解他們的語言,走進他們的情感。我總覺得我的傾聽與講課同等重要,所以我願意切實關注學生有聲的或是無聲的語言,讓自己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