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如何喚醒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的生物教學反思

如何喚醒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的生物教學反思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新課程蘇科版生物教材從20xx年九月推行至今,已經有三個學期,此套教材注重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匯入解決問題的活動,特別是以學生自身的、身邊的或比較關心的生物學問題為切入口,匯入解決問題的活動,活動既有可操作性,又有其興趣性,達到在活動中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並以此為主要載體,使學生逐步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減少了知識性內容的總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

傳統的教學中,教師運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以講代導,不進行教學中的引導,學生更習慣於當一名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課堂教學中,學生不願、不敢主動參與學習,甚至拒絕做學習的主人。久而久之,學生主體地位慢慢地被教師的講解所取代,學生與教材都處於從屬地位,學生的思維按照教師既定的格式進行,學生依賴性強,缺乏獲得知識的能力。這顯然是不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的從“喚醒”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做起。

新課程改革也特別強調要幫助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在平時教育教學中,筆者特別注意“喚醒”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覺得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必須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做好角色的轉換。從單一的“傳道者”角色解脫出來,進而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消除教師課堂中的“語霸權”,努力做到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

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要琢磨出如何去教學,就在於弄清什麼時間應該閉上自己的嘴——絕大部分的`時間。”他提醒了我們,在教學上要適時學會運用這種“閉嘴的藝術”。在課堂教學中,為了啟迪學生積極思維,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題,要把問得權利交給學生。記得在一次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出了“爬行類動物”和“兩棲類動物”有何區別的問題,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詢問班上有沒有知道這個問題答案的學生,果然,有位學生站起來,把他課外所看資料上的內容講解了一通,而且回答得很到位,我表揚了他並且鼓勵了那位提出問題的學生,從此以後,這個班級的學生對生物學習有了極大的興趣。學生從被動的接受式學習轉向主動的探究式學習,學生不僅獲取了知識,還培養了自己探究科學的能力。

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得不面對在思維過程或實驗過程中出現失誤、錯誤的情況,此時,教師不要忙於幫助學生糾錯。我們常說,教師在教學上要時常學會反思,其實學生也是如此。教師應該創設學生勇敢摒棄錯誤的言論走出誤區的機會,啟發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問題,培養學生嚴謹務實的學習態度,減少學生在學習上對教師的依賴性。教師學會了走在學生的後面,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比如在課堂教學中,從學生的自主學習開始,由學生提出問題,再由學生自行討論、總結,教師在此基礎上講授、指導,再通過當堂訓練,確保學生自主學習時間,提高課堂效率,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應該耐心地傾聽學生的心聲,瞭解學生想學什麼,對所學知識瞭解多少,想透過什麼方式去學習等等。教師的教學設計應該著眼於學生的未來。凡事多一些開放創新,少一些自我滿足;多一些實踐反思,少一些抽象教條;多一些不拘一格,少一些墨守成規。

2、教師要著力創設“以人為本”的寬鬆、和諧、民主的教學環境,落實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採用自己喜歡而又合適自己的方式學習,改變“發言先舉手”等許多制約學生髮展的傳統習慣,真正做到學生可以自由站起來發言,可以自願到臺前演示,還可以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合作夥伴等等,真正還給學生無拘無束的學習空間,給予學生自由,放鬆學生的身心。

在七年級學生學習“顯微鏡的使用”一課時,學生都是第一次接觸顯微鏡,學習興趣很濃厚,積極性也很高,有些學生還沒等我把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方法介紹好,就開始動手觀察起來。當時提供的實驗材料是洋蔥表皮裝片,一些學生卻很好奇地把頭髮、紙片放在顯微鏡下,要看看這些材料的結構。看到這些,我沒有阻止他們的行為,但他們因沒有出現期望的結果而提問的時候,我先肯定了他們的探究意識,然後把他們的疑問在全班範圍內提出後,學生們主動積極發言,大膽推斷,很快找到了問題的根源。

本人在講授《鳥類》一課時,講授完鳥類適於空中飛行的特徵後,有兩位學生突然提出要表演一個小品,我爽快地答應了。隨後,兩位學生結合鳥類的特徵,即興自創了一段精彩的表演,把鳥類適於空中飛行的特徵給予充分的總結。透過這次活動,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在活潑的小品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3、教師要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學習的習慣。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讓學生充分展開討論,讓他們暢所欲言,在討論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的那樣,“上課,在學生是報告和討論,不是一味地聽講;在教師是指導和糾正,不是一味地講解。”真正做到在討論中交流,在辯論中明晰,相互啟迪,共同提高。

生物學科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科學性,課堂教學中如果一味地進行科學探究,學生可能會對這種教學形式有所厭倦,所以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嘗試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多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和舞臺。比如,透過講演、辯論、調查、遊戲等多種形式。在講解“細菌”這一內容時,在課堂上加入有關日本細菌部隊的內容,學生針對此事件發表個人的想法,各抒己見,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自身的情操;學習“哺乳動物”時,可以讓學生分組收集資料,並以彙報的形式,介紹有關哺乳動物的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親自體驗,感受學習的樂趣;學習“生物與環境的適應性”時,以“尋找教室裡的紙蝴蝶”的遊戲活動為起點,既體現趣味性,更在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只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下來,如果不適應環境。就會被淘汰的道理。

除此之外,為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該在課堂的主陣地上使主體的學生能“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