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使用實驗教材的誤區及應對策略
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編寫的人教版實驗教材,圖文精美,可讀性強,以其獨特的風格與魅力吸引著眾多的語文教師。大家都希望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詮釋《語文課程標準》中的新理念、新要求,用嶄新的課堂面貌推動課程改革。可是,我在不同地區的十多所學校聽了幾十節課後,覺得有些問題很值得我們共同商榷。
誤區一:未能正確把握要認的字與要寫的字的教學要求
實驗教材中,低年級漢字的教學是認寫分開的。會認的字和會寫的字要求不同,要求會認的字只需做到“見其形讀其音”,要求會寫的字則不僅會寫,還要懂其意思,並學習在表達中運用。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這樣兩種情況:一是把要認的字逐個進行字形分析,甚至要求學生抄寫,認為如果不這樣做,學生很容易就忘記了。另一種是把要寫的字只是讓學生寫,而忽視了引導學生明其意並進行表達運用的訓練。
對策:
1.遵循兒童認識的規律,把認字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讓學生整體把握。教師指導認字的時候,不要要求學生用結構法、偏旁部首替換法等去進行字形的分析與記憶。我們都知道,漢字是一種符號,人的大腦對符號資訊的輸入是因人而異的,並沒有固定的模式。不少三四歲的小孩都會認字,但他們沒有多少是按照老師教的什麼結構法、偏旁部首替換法去記憶的,而大多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反覆記憶而獲得的。因此我們要做的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調動學生主動識字的積極性。
2.把認字與寫字放在實踐的環境學習。只有讓學生感受到識字的好處,學生才會重視它。因此我們要讓學生透過看書讀報,在閱讀中識字;透過認讀路上的廣告、招牌,給家裡的、教室裡的物品寫名字;寫圖文結合的日記……讓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在生活中用字,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和慾望。
誤區二:教學策略的選擇只講形式不講實效
實驗教材提供了不少生動活潑的訓練形式,啟發教師運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這樣的出發點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過於追求形式而忽視課堂教學的效率,那就會走進另一個極端。請看下面這樣一個生字的複習環節:黑板上貼著一棵果樹,樹上有十多個果子,每個果子上都有一個要認的字。老師說:小朋友,現在我們玩一個摘果子的遊戲,誰來摘果子?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舉起手,老師叫了十多個孩子站到黑板前,一個個把自己認識的“果子”摘下來,沒輪上去摘的就在一旁乾等著,摘到“果子”的就在老師面前讀一讀。這樣一個遊戲花了八分鐘的時間,效益是什麼呢?就是一個孩子鞏固了一個他會認的字。這樣的活動看似熱鬧,實際上課堂效率很低。一節課只有40分鐘,玩上兩三個這樣的遊戲,孩子們學到些什麼?教學的任務能按時按質完成嗎?還有一些課從頭到尾都是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學生讀書的時間被佔用了,教師的板書被代替了,學生的思維空間被剝奪了,教師的引導被省去了。
對策:
1.教學形式應服務於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運用的任何教學形式都要從完成教學目標出發,根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的策略與方法,這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因此,在備課時,我們要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完成教學目標,然後考慮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可以採用那些教學形式。這些教學形式對全體學生的訓練深度、訓練廣度、訓練的靈活性、層次性等因素我們都要考慮清楚,再作出篩選。
2.充分考慮學生活動形式的各個環節,做好嚴密的組織工作。當我們確定某種活動形式後,我們應該想一想:這個活動能給學生的能力發展帶來些什麼?對最佳化課堂效率有些什麼幫助?怎樣的處理會更有效?然後把每個活動環節想清楚,把組織工作考慮細緻,儘量減少無謂的時間消耗,使每個教學環節、每種教學手段的使用都達到最大的最佳化。
誤區三:分小組學習等同於合作學習
當前的課堂教學改革中,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轉變學生學習行為的重要方式。把學生分若干小組學習,是合作學習的一種主要形式,被教師廣為使用。但在課堂上發現,不少教師僵化地理解合作學習,片面地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下面是一年級上冊《四季》中的一個教學環節。老師說:這篇課文共有四個小節,每一個小節都介紹了一個季節,請喜歡春天的同學坐在一起,喜歡夏天的同學坐在一起,喜歡秋天……由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也不很深刻,而且低年級的孩子還有比較強的從眾心理,所以,大多數就一古腦坐到春天那一組去了,二十多個孩子非常擁擠,而冬天那一組只有三位同學。然後就開始所謂的小組合作學習了。接下來就是小組彙報學習結果,每個小組選派一名代表發言,其他學生的發言被某個優生取代了。這樣一種流於形式的小組合作學習,沒有了獨立思考的過程,由於組織形式問題,也談不上充分的合作,更談不上思維火花的碰撞,這難道是我們所追求的合作學習嗎?當然不是。
對策:
1.組織小組式的合作學習要遵循合作學習的原則。合作學習有幾個主要原則:(1)要把討論合作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2)討論時要有明確的問題、內容、方向、範圍;(3)合作氣氛要民主,各抒己見,誠心參與;(4)合作學習要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時候,必須根據這些原則進行指導或者把這些原則作為我們選擇教學形式的決策依據。
2.要準確把握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時機。我們不能把小組式合作學習當作我們課堂教學的“調味料”和“商標”,以為加上這種形式就等於進行了課堂改革,這樣的形式用得越多就越能體現現代教育的新理念。教學規律告訴我們,任何教學手段的運用都要講究時機、條件。因此,我們組織小組式合作學習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等因素,恰當地加以運用,越是低年級越是如此。
誤區四:片面追求個性化教育,忽視了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個別教師認為,給學生提出學習要求或者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提出要求是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結果在一些一年級的課堂上,學生連看書、寫字、執筆的基本姿勢都不正確,既影響了學習質量,又影響了身心健康。個別學生不遵守課堂紀律,課堂學習環境、氛圍都很不理想,影響了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其實,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不等於不要對學生進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不等於放任自流。
對策:
1.必須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嚴格區分開來。葉聖陶先生曾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凡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只要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一輩子受用不盡。”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一種內部動力因素,能夠使學生自覺地在學習過程中以良好的注意力,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能夠使他們的學習基礎打得更紮實。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當然,在培養的過程中,我們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不能把要求簡單化,要循序漸進,要多做正面引導,切不能苛求或粗暴懲罰。
2.為低年級的學生制定課堂學習指引。老師可以根據自己班上的`學生實際,用比較簡單明瞭的語言寫出學習指引。每次的要求不能太多,張貼在班裡或者讓學生每人一份,讓孩子按著要求來做,過一段時間後,再根據學生的實際進行調整。這樣,使學生對老師的要求做到時時心中有數,容易跟著做,有利於習慣的養成。
誤區五:曲解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與正確理解教材的關係
我們提倡“要打破唯教材中心論”,“教材是一個例子”,“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但是,這是建立在教師深入鑽研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礎上的。片面地理解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而拋開教材進行發散,就走上了另一種極端。下面是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比一比》的某個課例中的兩個教學環節。(1)在引導學生看了課文的插圖後,讓學生講出圖中的事物的名稱,以帶出要學習的詞語(圖畫下面的詞語)。當學生講完後,教師把詞語歸為兩大類:一類是動物的,一類是水果的,然後讓學生再擴充說,結果整整花了10分鐘,好不容易才讓學生說完。實際上這部分的學習內容是讓學生透過藉助圖畫,把認字與認識事物有機地結合起來。認字是教學的目標和任務,教師的處理削弱了重點學習內容的教學。(2)在學習後面的兒歌時,學生對兒歌還沒有完全讀流利,教師又補充了其他類似形式的兒歌讓學生讀,目的是擴充學生的閱讀量。這個環節下來後,學生的學習結果是課文讀不好,課外的也沒讀好。從這個課例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所謂創造性使用教材,對語文教學的質量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對策:
1.正確把握教材的要求和教學尺度。我們只有在深入鑽研教材、理解教材的內在聯絡和外在聯絡的基礎上,才能談得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因為只要這樣,我們才能深刻地領會教材內容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絡,才能駕馭對課程內容與教材內容及教學實際的綜合加工,使我們的教學做到不偏不頗。
2.要充分發揮各級教研力量的作用,加強教學研究與交流。教研組織、學生要經常組織教師進行教學交流,為教師間互相研究、互相促進搭建研究的平臺,營造一種合作、探究的教研氛圍。透過這樣的學習與交流,能幫助我們的教師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能使我們學會用辯證的方法去看待我們的教育改革和教學行為,不至於產生片面的理解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