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以學生為本的九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以學生為本的九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教師在教學後對自己的教案及設計思路進行反思,不僅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設計的再次查缺補漏、吸收和內化的過程,更是教師關注學生,體現教學“以學生為本”這一理念的過程

1、學生的參與狀態。學生在課堂上主體地位的確立,是以一定的參與度做保證的,學生沒有參與,或參與得不夠,就算不上"主體"。學生的參與狀態,既要看參與的廣度,又要看參與的深度,就廣度而言,學生是否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了,是否參與了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就深度而言,學生是被動地、應付地學習,還是積極主動地探究。一切都以學生的活動為主,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2、學生的交流狀態。交流是培養學生[此文轉於]合作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為主體的一種具體的體現,課堂上,教師只有創設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才能讓學生感到自己在這個環境裡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動的,他才能和同學、教師進行平等的對話。開始時,我以同桌之間互相交流,發現有的組別同學關係不好,知識面差距過大,造成不能很好交流,於是我又允許有的以前後桌為單位交流,使學生能夠互相交流。

3、學生的達成狀態。在課堂上,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有無切實掌握這些知識,並將這些新知識納入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中融會貫通的能力。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在獲得知識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主動的跟進、共鳴、投入,每一個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儘可能大的進步與發展。在致力於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是否能使“優等生”“吃得飽”,讓“慢生”“後進生”吃得了,真正學有所得,各得其所,從而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