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讀教育的真諦學習有感

讀教育的真諦學習有感範文(精選5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教育的真諦學習有感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育的真諦學習有感 篇1

時光如梭,轉眼間,踏著人文思想之路又走過了一個學期,這學期透過學習《教育的真諦》一書,讓我感受頗深。讓我感受到了名家對教育的不同詮釋,也讓我在教育思想上得到了充實,在教育理念上對教育有了更為深的理解。

陶行知是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提出了許多教育思想,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他的教育思想經歷了滄桑歲月的洗禮之後,還是那樣光彩奪目、熠熠生輝,對廣大教育工作者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教育活動“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應以生活為中心,他強調“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的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的書本”。實施生活教育,引導孩子關注社會生活,是為學生開啟創新思維的源泉。

在教學中,我們總是選取貼近生活的教育知識,這樣學生首先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對教學更感興趣,並積極主動的參與。如我在教學圓這部分知識時,讓學生透過觀察、討論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物體是圓的,讓學生走進生活去發現數學知識,學生在課上找到了很多相關知識,透過自主操作,小組全作學習自主找到圓的特點介紹給大家。因為介紹的是與學生生活緊密接觸,因此,在活動中,學生的情緒是愉快的,學習也完全是主動積極的。

二。教育場所“社會化”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必須以大自然為您的生物園,才有豐富的收穫……真教育是在大自然與大社會里辦……”意思就是說學校要和社會密切相聯絡,擴大學校對社會的積極影響。因為學校裡的東西畢竟太少,實行了社會即學校這條原理,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和環境範圍都可以大大增加,把學生從牢籠裡解放出來,使學校教育作用不侷限在學校內。

學生的好奇心是很強的,周圍世界的各種事物、現象都可以成為他們探索、觀察的物件,因此,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儘可能的利用家庭及社群資源,讓學生採集與課程相關的資料,走出校園,主動獲取相關的知識、技能。

三。學生的“創造思維”

發展孩子的創造性思維,教師需要由較好的引導能力,放開思想、膽量,給學生充分的自信表現。過去我總是想學生是不行的,他們還小了,所以常常有一些教學活動幫助他們完成。在教學活動中也常常是我教、你學,我認真的教,你認真的學,常常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其實,社會的前進步伐非常快,社會也在日新月異的變化,學生當然也是隨著時代的步伐前進的。現在的學生是聰明瞭許多、能幹了許多。結合“手腦並用”滲透入各個教學活動中,總是希望學生能按照老師的方法去做,其實這樣完全限制了他們的創造。應要求他們能夠透過不同辦法去完成。例如,求圓的周長,學生不僅會想到由長方形的周長可以求出圓的周長,也會想到生活中的設計花壇,做零件等經常用到圓的相關知識。這一點充分說明要相信學生,放手去嘗試,會有創造的。

為學生提供相對寬鬆的時間、空間,引導學生用眼睛看、耳朵聽、嘴巴講、手腦並用,透過切身的體驗來感知世界,學生大膽的探索、發散的思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一定能很好的體現。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理論的內涵是廣博而深邃的,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更要將理論靈活地運用到實際教學活動中去,以陶行知先生為楷模,學習他高尚的人格品質,求真求實求創造的教育理念,為培養學生成為“真人”,並具有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教育的真諦學習有感 篇2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畢生從事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本著“撐一支閱讀的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的意境品讀了《教育的真諦》。

作為一個一線教師,在教育崗位上踐行陶先生和新課程改革提倡的“真教育”,已刻不容緩。

從前的“舍書本外無教育”的教育方式與教學方法是造成許許多多“書呆子”的根本原因。陶行知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其字裡行間無不滲透出教育教學中“真實”的重要意義。在實踐中,我想起我們曾經做過的一道數學應用題,說“給一個蓄水池充滿水要5個小時,將充滿的水排淨要3個小時,問如果同時開蓄水管和排水管要幾個小時才能充滿水”。這樣的應用題放到生活中看時不免顯得有些荒唐,實際中將所學的`知識這樣運用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可以想象,當孩子們解這樣的題目時,能夠激起他們多少解決實際問題的快樂進而激發學習的興趣呢?甚至會成為教育孩子節約水能源的反面教材,如今全球緊缺的水能源就是這麼用來浪費的嗎?如果給孩子們舉一些實際生活中真實的例子而非為了解題而編造的案例,效果就會好些。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先生教育的真諦。陶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這給後人很大的啟示。

我們班的浩浩,胖胖的很可愛,可是他的調皮、好動、上課搗亂班上有名。上課不僅自己愛玩愛說,還影響周圍的同學。我對他的行為感到頭痛,甚至連脾氣都變得急躁起來。有一次無意間看到魏書生老師說的一段話:“師生之間就像高山與高山一樣,你向對方心靈的大山呼喚:我尊重你,那麼對方心靈高山的迴音便是:我尊重你;你喊:我理解你,對方的迴音也是:我理解你;你喊:我恨你,對方的迴音也不會是:我愛你。” 這給了我些啟示,我試著改變自己對他的態度,並常在課間與他聊天,聊天時有意無意地滲透我的想法,例如怎樣做更加正確,怎樣老師同學會更喜歡他……隨著時間的流逝,我越發覺得他的表現其實只是幼稚了點,漸漸地,他的課堂習慣慢慢有了改變,上課搗亂也少了,坐姿挺拔了,甚至積極回答上課提出的問題。我趁機激勵他,表揚他,他會摸摸圓滾滾的腦袋說:“老師,其實我挺聰明的,就是有時候上課總是控制不住自己,我以後會更加認真的。”聽了他的話,我感覺我的付出有回報。 透過這些事,讓我覺得,作為教師,要像陶先生那樣,熱愛每一個學生,教師要以欣賞的目光去對待學生,並能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挖掘他們的潛能。陶行知先生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有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我想,今天的素質教育,應是充滿感情的教育。

教育的真諦學習有感 篇3

期學校佈置大家學習《人文教育讀本之七-----教育的真諦》,起初我是抱著完成學習任務的心態端起這本書的,可是看看就愛不釋手,讓我不禁想到自己的十幾年教學生涯中走了多少的彎路,如果早學習,早看到這本書,無論是對於我還是學生將得到多大幫助,困惑中的我曾沮喪過,也一度打過退堂鼓,因為我的良知告訴我,假如我不能適合教師這一職業,我不能去誤人子弟。後來漸漸的透過學習我逐步提高,可是前面那曲折的經歷讓我覺得浪費了好多寶貴的時光。現在看到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自我,梳理自己的教育生涯,思想又有了 一個新的提升。

我的母校有一個標誌性的建築,那是一個書寫八個蒼勁大字的石碑:學高為師,身正是範。雖然八個字卻把怎樣當一個好老師講全了,如果你把這八個字讀“厚”了,就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而這背後所承載的是對教育事業的愛,把教師這行當做是事業,而不是謀生的手段來愛,那麼就能成為一個出色的教師。

愛就是學高為師。精湛的業務,才能教給學生知識,你沒有知識怎麼能教別人。可是剛從學校畢業的學生都有一個感受,你學了那麼多卻不知道如何把她交給你的學生。著名的京劇大師梅蘭芳說過這樣的話“不看別人演戲,就演不好自己的戲。”教學也是如此,就要善於從名師的講課中汲取經驗,那麼才能掌握教學的方法,真的把自己的知識轉化成學生的知識,讓學生掌握“漁獵”的方法,從而成為一個會 學習的人。未來的社會,知識更新的很快,作為教師就要不斷學習,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一專多能。而能夠兢兢業業的堅持學習的人的動力在那,在於愛,對自己從事事業的熱愛。

愛就是身高是範。作為一名老師,如果不當班主任,一輩子都是遺憾,因為你沒有自己的弟子,少了一種自豪和感動。喜歡和學生零接觸的感覺,那種美好讓自己覺得每每回味都難忘。那麼如何當好班主任,於永正老師給女兒的建議讓每個老師都茅塞頓開,而我卻用了那麼多年領悟她。 學生由於受於年齡的限制,可塑性很強,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師良好的榜樣對學生受益一生。

想學生所想。總是看到有的老師在抱怨,學生不好,其實站在孩子的立場,既然是孩子哪有不淘氣的,而淘氣的孩子往往是聰明的,相反那些被管理的死死的學生缺乏活力,沒有主見,缺少創新的意識。多瞭解孩子的喜好,組織活動,增強同學間的團結和班集體的凝聚力。

一碗水端平。好學生誰都愛,可是那些學習能力弱的孩子更需要關愛,賞識他們,誇獎他們,相信他們,那麼無形中就在孩子心中樹立起了你的威信。你愛學生,學生將用更多的愛回報你,他們會因為你的人格魅力,而熱愛你的課。07界的學生語文底子薄弱,好多好學生不喜歡語文更喜歡理科,為此我費盡腦筋。記得有個孩子走一段彎路,當別的老師都指責他的時候,我鼓勵他,相信他,說他是個可塑之才,因此對我“另眼相看”,從此認真學習語文。中考考了優秀。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

要嚴格要求學生,但不能太嚴厲,也不可以一味順從學生。要想學生成為站立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新的教育理念下,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由於有的老師認識不到位,誇大學生的作用,什麼學生都對,結果造成學生知識的錯誤,認識的混淆,是非不清。更有教師賞識到底,不敢批評學生,學生變的無法無天。這些都不是愛,是應付,是把教師的行業當成了謀生的手段,只為了完成任務,完全忽視了學生的教育是關乎到未來的事業。而作為教師連一點尊嚴也沒有,怎麼能有威信,怎麼能教育好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變成了空談。

教育的真諦是什麼,教育的真諦是愛。當我們全心投入,你會看到一個廣闊的世界,很奇妙,有探索吸引,有收穫後的振奮,有教育中的激情,也有目送學生變成雄鷹飛走時的自豪。把她當成一項事業吧,播種下愛,讓愛的花朵驅散陰霾,讓真、善、美的花朵開遍世間的每個角落。

教育的真諦學習有感 篇4

《探尋語文教育的真諦》確實是一本好書,尤其對於在語文教育的天地裡迷茫、困惑的我來說,它猶如暗夜中的一盞明燈,指引我們沿著他的足跡前行,《探尋語文教育的真諦》讀後感。正如高林生老師評價的那樣:"這是一位思想者留下的腳印。它樸實、生動,幾乎可以觸及。他充滿著務實的目的,真實的情感,啟人的智慧,不避困難的果敢。閱讀這串腳印,可以增長勇氣,獲取靈感,變得虔誠,品嚐歡樂。"讀完這本書,我感到理想的語文教育似乎離我越來越近,語文教育的理想在我眼前好像越來越清晰。

幾年來,新課程改革轟轟烈烈,各種教學理念百家爭鳴,使得語文課改這棵古老的大樹,又重新煥發出勃勃的生機。各種教育教學理論專著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這些鋪天蓋地而來的教育理論專著,由於過於"專一",過於艱深,"往往只停留在抽象的理性的思辨的層次上,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廣大教育工作者看不懂,或者看懂了也不得要領,不管用。"理論的"空中樓閣"往往只能給人以"霧裡看花"的感覺,帶給人的多是思索之後的迷惘與混沌。

在山花爛漫同時又是泥濘坎坷的課改長征中,廣大一線教師急切地渴望得到一把能夠支撐著自己穩步前進的"實踐柺杖"。《探索語文教育的真諦》應運而生,真正地為我們鋪設了一道理論與實踐連線的互動的橋樑,為我們提供了"有形可依有標可參"的實踐的"柺杖"。"一線寫真",有根基;"論文說道",有針對;"案例鉤沉",有依據——單單從本書的版塊設計,我們可以看出著作者的良苦用心。

張敬義老師對語文教育真諦的探尋首先表現在他對"本色"語文教學的重塑上。語文課究竟該怎麼上?在層出不窮的教法面前,在花團錦簇的示範課面前,語文老師該如何選擇,如何固守自己的底線?這需要我們以足夠的勇氣撩起重重面紗,重見語文教育的本色。這也是一種理性的迴歸,與張慶老師提出的八字方針"倡簡、務本、求實、有度"不謀而合。

何謂'本色'?作者認為天以藍,地以黃,山以青,水以綠,虎以猛,人以善,為本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也就是說語文教育要堅持語言訓練和人文薰陶的統一。小學階段是基礎的基礎,理應抓住工具不放,透過工具滲透人文性。這才是小學語文教育的本色。"

本色閱讀課應該怎麼上?作者指出:"本色閱讀課就是要以讀為根本,著力培養四種能力。即實實在在指導學生讀書,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認讀、感悟、探究和概括四種能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對'本色語文'的最佳的註釋。書中引用於永正老師《第一次抱母親》的教學案例對"本色閱讀"作了最好的詮釋。"豪華落盡見真淳,鉛華洗卻見本真",張敬義老師用自己對本色語文的追求引領我們走近語文教育的真諦,為我們展現了一幅語文教育的理想畫卷!

在語文教育真諦的探尋過程中,張敬義老師倡導教師與學生開展"智慧對話",並認為這是理想的教育境界。他這樣解讀自己的思想:"'智慧對話',就是要推翻學生心中自卑的'山',知識缺陷的'山',阻礙他們進取的'山';'智慧對話',是平等主體間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是心靈的體驗和感悟,是感情的激發與敞亮。"

"智慧對話"的提出源自二千五百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對他的啟發。張老師深深嚮往《論語》中充滿詩意的理想的語文課堂:"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他欣賞孔子的教育睿智,欣賞孔子平等的教育思想。聖人潤物無聲地引領弟子們做"真君子",張老師引領我們邁進春意盎然的教育王國,他教我們用寬厚仁愛的心與學生智慧對話,做正心啟智的大師。現代課堂惟有與學生開展"智慧對話",用教師的智慧碰撞學生的智慧,用教師的精彩點燃學生的精彩,方能演繹靈動而充滿生命力的課堂。那樣,無論聖人還是凡人,都可以享受桃李盛開的春色。

張敬義老師對語文教育真諦的探尋還體現在他提出的"精細"理念。他的同事李文廣老師對他的評價是:"他在教改上具有一雙敏銳的'觸角',從不放過一點點在別人看來微不足道的教學動態,這也許就是靈氣的'慧根'。"那麼,"精細"就是他"觸角"和"慧根"的最佳註腳。"精細"理念的提出,體現了他對語文教改的責任,體現了他對孩子們的關愛與尊重,更體現了他小細節透射大智慧的教育理念。

其實這更是張老師對青年教師的殷殷期望,他教我們平時敏於關注教學的每一個細節,細心打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小細胞,讀後感《《探尋語文教育的真諦》讀後感》。作者認為:"教學活動是由一個個教學細節構成的,細節雖小,卻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論、大智慧,所以說成功的教育必定離不開精彩的細節。"這種關注和打磨,要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始末,其中包括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最佳化課堂結構、厚重反思。只有擁有了一顆精細的心,一個語文老師才可能努力設計靈巧而別出心裁的教案,才可能在課堂中游刃有餘,提升教育藝術,才可能在課後回溯課堂細節,豐盈自己的教育之心。誠如張老師所言:"細節是厚重的,那是教育的真功;細節是科學的,那是教育的效益;細節是人文的,那是教育的真諦。"

"習作教學的五個關鍵——著眼於早是習作的'敲門磚';模仿是啟用習作思路的'引擎';話題習作是產生語言動機的'催化劑';豐富生活是習作的'源泉';突出個性是學生儘快進入習作自由王國的'綠卡'。"

"教師實踐操作原則:"咬定'讀寫'不放鬆,立根原在'思維'中,'人文精神'巧滲透,'培養習慣'益終生。"

多麼生動樸實的語言!深入淺出,朗朗上口,像一串串閃爍的珍珠,散發出智慧的光芒!這應該是"本色"語文的最真實的體現吧。只有植根於語文教育"本真"的沃土,只有身體力行的探究和實踐,他的語文研究之樹才能綻放出如此"清氣滿乾坤"的本色花朵!

合上厚厚的書,我彷彿看到,在一座理想的語文教學王國裡,有一位孜孜以求的探索者,正邁著堅實的步履,用他對語文教育的虔誠和熱情,執著地引領著我們前行。相信每一位語文老師沿著他的足跡,一定也會尋訪到語文教育的真諦!

教育的真諦學習有感 篇5

閱畢俞文汐媽媽《用純粹的心詮釋教育的真諦——女兒國象啟蒙班畢業隨感》一文,不禁又想囉嗦幾句,與大家聊聊。

俞文汐媽媽是個有遠見,有智慧,有堅持的女士,她將兩個孩子都送入智匯棋院鍛鍊。經過不懈的努力,兒子學有所成,女兒也獲益匪淺,無論性格、態度還是學習力都發生了大變化。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曾講“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正是導致每個人具有不同命運的原因之一”。性格具有可塑性,重在幼年黃金時期,俞文汐媽媽把握得正是恰當。

俞媽媽觀察女兒的言語舉止,針對孩子膽小的特點,有意識的透過國象學習加以調整,取得了良好效果。有的年輕家長忽略小孩的言行,認為年紀小並無大礙。其實,成年後的一些語言舉止缺陷,一般都是由年幼(輕)時的言語舉止缺陷演變而來。在這方面俞文汐媽媽對女兒自小就給予關注培育,很值得棋院們的爸爸媽媽學習仿效。

文中提到,女兒學習力的提高,媽媽為之動容。這也是為人父母最感欣慰的。一個個鮮活的例子說明,學習國際棋象的特別之處,就是能催化孩子學習力的提升。學習力,是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學習能力的三要素綜合體現。娃娃們經過智匯棋院的磨練,一段時間後,這三要素就會像雨後春筍般地成長。俞文汐媽媽毫不猶豫地對女兒說“走,咱們再試一期”,可謂豪言壯語。正是她這般執著、堅決、果斷,終於換來了可喜的回報,孩子也將因為收穫學習力而受益終生。

作者在文章中強調感恩。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對人對事的根本態度。教師的作用貫穿於人類文明發展整個過程,沒有教師的辛勞便沒有文化的傳承,沒有文化、沒有知識更談不上科學。感恩老師不需要我們去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更有意義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讀書筆記。記得我上小學時不叫老師稱“先生”,無論婚喪喜事都要請“先生”喝一盅。又如,端午節送粽子,幾個串一起,掛在脖子上搖搖晃晃送給“先生”。時代不同了,感恩師情的方式也不一樣,精神卻在延續。我認為課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專心地聽課,自覺遵守紀律,不吵不鬧,看見老師主動地微笑著一聲禮貌的“老師好”這些就是感恩。不僅僅是孩子們,我們家長也應敞開心扉,學會感恩。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師恩比天大。俞文汐媽媽發自內心的稱讚智匯棋院老師:“用純粹的心詮釋教育的真諦”,其中包含了深切的感恩真情。我衷心的祝願,智匯棋院的莘莘學子,在成長的道路上,都能伴有一顆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