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中問題的設計與提出高三物理教後反思
一、引言
課堂提問是最佳化課堂教學過程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問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瞭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而且可以開啟學生心靈,誘發學生思考,開發學生智慧,調節學生思維節奏,與學生作情感的雙向交流。透過提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回憶、對比、分析、綜合和概括,達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提問還是體現課程理念、實現課程目標的一種創造過程。以下就物理教學中問題的設計與提出談一些看法。
二、背景
1.提問是最好的反饋方式
透過提問所接收到的語言反饋資訊,比其它形式的反饋資訊具有準確性、具體性、即時性和簡潔性。它可以使教師當堂瞭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從而及時地調控教學程式,改變教學策略,使學生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2.提問可以提高學生聽課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腦中只有一個學習興奮中心,聽課效果就比較理想。學生在答問時精力集中,而在聽講時有時散漫。教師光靠靜講、維持課堂紀律來保證學生的注意力是達不到要求的,而應以授課的內容來吸引學生,用一個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問號”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地把學生的思維鉗住,激發學習興趣,賦予學習動機,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提問可以讓學生髮現不足
對於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學生往往以為自己能複述就算懂了,其實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現象和過程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針對概念提出一些題意明確清楚的實際問題,誘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克服盲目的自滿情緒,這樣對提高學習效率、突破教學難點很有用。特別是在學生一般認為理當如此的地方,可提出與常規看法相悖的問題,展開深入討論,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獨特性和創新意識。同時引導學生對已解決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題目的本身提出疑問或變換題目的條件,來拓寬學生的視野,誘發學生髮散思維,增強學生的應變能力,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4.提問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觀察能力
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總是和語言分不開的,課堂提問便是培養學生正確地掌握學科語言表達能力的契機。如在教師做演示實驗的過程中,採用邊做邊提問讓學生回答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5.提問學生和由學生髮問,可以透過對話培養學生善於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設疑,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冷靜考慮,合理處置。
6.透過提問,教師可直接表達關心學生的思想情感。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和發現的喜悅,有利於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和資訊交流。透過提問,能夠發現作業、考試中的抄襲現象,以便在教學中及時解決。
三、問題的出現
有些教師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在提問方面可能存在這樣一些誤區:
(1)整堂課只管自己講,不提一個問題,“滿堂灌”。
(2)什麼都要問,低階的、重複的、漫無邊際的、模模糊糊的問題。
(3)所提問題與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距離較遠,偏離了主題。
(4)只提好學生,不提差生;專提一小部分學生,冷落了大多數學生;或對差生進行懲罰性提問,給學生難堪。
(5)提問沒有層次性,難易問題無階梯。
(6)提問表達不言簡意賅,有時不知所云,學生無法回答。
(7)對學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對學生的提問不理不睬。
(8)提問隨意,東拉西扯,越扯越遠。
(9)不能靈活應變,針對課堂氣氛、學生的回答和反應,追問下去,擴大戰果,等等。
四、問題的分析
針對上述問題,我認為提問中應處理好這樣四個關係:
(1)點與面的關係。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提問應有較大的輻射面。既要照顧點又要照顧面,以點帶面,培養優生,轉化差生,達到共同提高。
(2)難與易的關係。教學內容有難有易,提問應當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對於較難的問題應力求深入淺出、化難為易,切忌過深過難而造成冷場。
(3)曲與直的關係。提問題不能只問“是什麼”、“對不對”,問題要富有啟發性,否則學生會感到單調乏味。
(4)多與少的關係。授課時不在於多問,而在於善問、巧問。教師切不可為提問而提問。提問過多過濫,學生應接不暇,沒有思考的餘地,必然會影響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學習興趣。提問過少,難以發揮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勢必造成學生厭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五、解決問題的措施
同一物理問題,可以從不同側面提出,提問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樣。課堂上,教師若能根據具體的情況形成各種不同的問題情境,就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現象、專題或概念上來,從而達到最佳化課堂教學結構的目的。
“設疑式”可以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獨立思考;“逗趣式”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深思;“對比式”可以誘導學生透過比較發現共性、區別個性、加深理解,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刨根式"能幫助學生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促使學生對問題認識的深化;“比喻式”能幫助學生髮生聯想、想象,有利於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提高;“輻射式”能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分析解決問題,有利於對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求同式”能引導學生從相異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徵,有利於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定的思維模式;“伏筆式”能鋪路架橋,暗示出事物的途徑或方向,為研究新理論留下伏筆;"自成靶子式"的提問,會使學生的思維處於“高度警戒”的敏銳狀態,從而從反面鍛鍊了其思維的判斷能力,培養了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一次提問能否獲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如何問、怎樣問。“層遞式”提問是指對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的問題進行分層次由淺入深的提問方式。透過一環扣一環、一層進一層的提問,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知識的深
度和廣度發展。透過層層剖析、循序推進、最終到達解決問題的彼岸和釋疑明理的高峰;“分割式”提問是指把整體性較強的內容分割成幾個並列的或遞進的小問題來提問的方法。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範圍太大,學生不容易回答完整,教師可以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的分割式提問,把一個個小問題解決了,整個問題自然也就解決了。“擴充套件式”提問是指把現在所學內容與相關內容聯絡在一起提問的方法,能夠起到以新帶舊、溫故知新、融會貫通的作用。“直問”是指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提出問題,以便直接尋找答案,可使學生迅速進入思考狀態,使教師在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很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曲問"是一種迂迴設問的方法,問在此而意在彼,針對學生疏漏、模糊處,抓住關鍵詞為突破口進行曲問,會使學生番然醒悟,從而對正確的結論印象更深。
六、教學反思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多數情況下提問後要停頓一會兒。有經驗的教師常在提問後環顧全班,一些非語言的暗示也可告訴教師,學生對問題的反應:如學生舉手則表明他想回答這個問題。每當一個學生準備回答問題時,他便會嘴微張,身體稍前傾,眼睛也睜得更大一些,或許會抬起頭微笑,這表明他對回答這個問題比較有把握;而對聽到問題後低頭或躲避教師的目光者,則可能他對這一問題不會。因此,在教師提出問題後停頓期間,要尋找這些表現。當學生對問題不能正確回答時,提示與探詢是必要手段。對學生答案中出現的錯誤或不確切的內容,或者思維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時給以提示。要善於運用探詢的方法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思考,給出更完整的答案,要運用追問、解釋等幫助學生回答。最終達到滿意的效果。
課堂提問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和內容,採用不同的方法,在設計提問時要注意經常變換手法,切忌僵化採用一個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個內容,在不同的場合下進行提問,也要注意轉換角度,讓學生有一種新鮮感。要能使學生看到老師是如何提出問題的這對學生學會自己提出問題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七、討論
總之,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一門學問,又是一門藝術,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斷實踐,不斷摸索,就會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充分發揮提問的教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