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書筆記

目送讀書筆記

目送讀書筆記600字六篇

目送讀書筆記600字1

這是一個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慢慢地變成了別人眼裡的背影。

翻開《目送》,一本記錄龍應臺生活點滴的散文。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種種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溫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子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傷感和彷徨。她用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動人心絃的種種感悟。讀起來,連呼吸也充滿了與之共鳴的渴望。

她,擁有著不凡的驕傲和銳氣,然而在洶湧的母愛面前,也心甘情願地作出了讓步。在浮華的萬千世界中,她常常這樣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卻失去了你的孩子?”因此,她辭去了文化局局長的官職,拋開了博士高官的耀眼光環,重歸學者作家清新淡雅的樸素生活。素雅如她,淡然如她,她明白在虛浮和掌聲過後,在繁華落盡之時,留下的也許只是一份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她用淳淳的真情,讓孩子感受到溫暖細膩的母愛;她的優雅知性,也使孩子擁有了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理應得到的尊重和自由。

也許是隨著歲月的增長,人的心也變得容易憂傷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不知不覺間也在心裡烙下了深深的印跡。我們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所以,書中的一字一句彷彿踩在我們最柔軟的心房上,讓人流下暖暖的淚來。

人生是一趟旅程,每分每秒,我們的旅伴都可能在前方的轉角消失。有的人懂得珍惜,能與親愛的人相伴走完整個旅程;然而,有的人只顧著留意峭壁上那叢豔麗的花,等突然驚覺四下闃然無聲時,卻早已“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了。

目送讀書筆記600字2

龍應臺女士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作家,喜歡他敘事的方式、很細密的用語、以及文章中縝密的心思,讀它的書總讓我有無限的想法,總讓我靈魂在心靈深處擺湯,一面讀著書,也一面思考,是否有哪裡和我的生活中相同? 所以這次選了很喜歡的龍應臺的作品—目送,為我的閱讀主題。

時光,是停留還是不停留?記憶,是長得是短的?一條河裡的水,是心的舊的?每一片繁花似錦,輪迴過幾次?

一開始覺得要批判這本書實在很難,母子的親情哪有批判的餘地? 後來,當我在一次的仔細閱讀,很驚訝的發現,這一次的閱讀是一個很大的收穫,以前的這本書,在心中是驚不起多大的波瀾的,而現在,讀完這本書,種種思緒卻紛紛如潮水湧入。上了大學之後,離鄉背景之後,對於一切的觀感都變了,對父母的愛也不再認為是理所當然,很珍惜回家的時光,

對於父母,總覺得對他們虧欠許多。

其實這本書中常常說的是父母對子女離去的嘆息,可是,子女也和不是如此感嘆?因為有自己的命運,不得不離開家鄉,離開父母,我們身為子女也是如此失落,常常在夜半人生盡絕時,默默的流下思鄉的眼淚,每一次回家,都覺得父母為何以如此衰老?為何父母也是如此的漸漸離去? 總是為了不讓他們擔心,讓他們覺得自己過得很好,遊子在它鄉為了自己的夢想努力,總是在告別時微笑的說再見,在上車時獨自在心中流淚。

想討論的第一點,這本書可能是敘述著父母的情感,以她有個倔強的青春期孩子做對比,卻總忘了,世上多少孩子,有多少人是如此的目送父母親的離去,對於孩子,那更是痛苦,又有多少人曾如此公開的表明孩子的想法? 我知道有一些書有類似的想法,但是通常被歸類為心理教育用途去了。相信有許多人和我一樣,每次回家,最不忍心去面對的是父母又更白了的頭髮,而父親因為工作產生了無盡皺紋的雙手,每一次回去總是擔心,是否他已漸漸垂下的肩膀也洩漏了她的蒼老。

每一次返家總是仔細的為他塗上層層的護手霜,因為平常的他總覺得,手已經有了厚厚的皮塗上去也是沒用,所以我只是默默的希望,至少在我回家的時候,他辛勞的雙手可以不因凍傷龜裂,其實我一直明白,我們常常在目送著他人遠去,可最不捨的也是自己的家人,子女總是知道父母對目送自己的背影感到不捨,父母卻總是不知道,目送著他們漸漸老去的子女,心中也有著不少於父母的不捨,子女離鄉了,總會有回來的一天,而父母老去了呢? 卻是再也換不回的了,所以既然名為目送,龍應臺女士想必也曾經目送著自己的父母目送自己離去,是否,是否這種感覺已經隨著年齡增長而漸漸消失了?

目送讀書筆記600字3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的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她的背影漸行漸遠。”每當我讀到這句話時,心中總會不禁地一顫。

這句話是出自作家龍應臺《目送》中的一句話,也是文章中最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一句話,這句話也許正說到了光大辛勞父母的心底裡,一些懂事明理的孩子也許也能夠體會到這句話的真正含義。聽了這句話,明顯地就能夠感受到寫話人的辛酸與無奈,也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會發出這種發自內心的感嘆。作者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看著子女的背影漸行漸遠的無奈,也是看這長輩父母逐漸老去的辛酸。人到這時,已不再渴望得到什麼,只是希望能和父母子女如往常一般親密無間。時間流逝,父母都慢慢老去,子女們也不願再依偎在自己的懷抱中,而是自己要去遠行,隨著自己年齡的不斷增長,身邊的人事物也都不斷地在離自己遠去。正是因為作者對生活的觀察細緻入微,所以《目送》不僅僅是作者對自己生活的.一個體會評價回顧與反省,更是說透了許多人埋藏在心底裡的真切感受,是廣大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想到這裡,我便回想起了童年時生活的一些細節點滴。記得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新年帶我回家去老家看望外婆,臨走時,外婆顯得非常的不捨,不停地擦拭眼角旁的淚水,當時的我當然是不明事理,對此不以為然,如今再去後悔,為時已晚。平時上學每當我臨走時,母親眼中總顯一絲不捨之情,可我卻不當回事,咣噹一聲把門一關,而平時母親去上班與親切地說聲再見,我卻只是勉強附和一聲罷了,絲毫沒有一絲敬意,回憶起這些,我更加能夠理解作者寫這句話時的真實感受。

快趁我們年輕之時,好好珍惜我們所擁有的,別再等到身邊的人都離自己漸行漸遠時,才追悔莫及。同時,我們也要知道父母總會老去,離我們遠去,子女也不可能永遠陪伴在自己身邊。作者說的一點也沒有錯,“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這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啊。

目送讀書筆記600字4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著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麼,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著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隻關懷的手,也是不著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裡一手拿一個顏色的髮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後,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並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裡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己採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後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啊。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並肩作戰,時刻充滿鬥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到勝利曙光時,對酒當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悅。倘若真的遇到這樣的人,就跟他結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麼遙不可及。

目送讀書筆記600字5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臺

一直以來,最牽動人心的就是母愛了。

漸漸地,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我們的想法也會有所改觀,會迸發出許多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看法。我們開始變得有思想了。我們有時候會覺得媽媽懂得東西太少,可能會看見什麼稀奇的東西之後大驚小怪。

但是,在咱們小的時候,媽媽對我而言就是天啊。

她會在睡前給我講故事,也會在無聊的時候教我唱歌。那時候,我覺得媽媽是世界上最博學的人。

然而,我慢慢地長大,我漸漸改變了對媽媽的看法,但媽媽呢,她的看法還像當時一樣麼?

在《目送》中,我開始學著處在媽媽的位置上來看我現在的行為。龍應臺的一字一句使我明白,不論是處在那個年齡的我,變的都只是外在的表達方式,不變的,是媽媽對我的愛。

所以,從那時起,我開始注意起媽媽的感受。我不再抱怨她講話囉囉嗦嗦,不再怪她懂得太少。因為這麼多年來她都在包容你,愛護你。

有些話啊,要快些講出來,因為也許某天,你已經沒有講的機會了;有些愛啊,要快些表達,因為這愛太深厚,要用一輩子回報;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因為路途中的各種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

也許,你只能在某個瞬間強烈的感受到父母的愛,讓你覺得這愛不過是沙上印、風中音、光中影。

殊不知,這感情,早已深入骨髓。

或許有一天,我們就會與她身在不同的世界,做著痛苦的永別。或許有一天,滿上遍野的茶樹盛開著花,滿上遍野的一片白,在這個場景下,我們做著最後的訣別。

我們還小,這一天不會離我們太近。但我們也必須知道,這一天總會到來,我們能做的只有活在當下,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每分每秒,才不會在未來的某天幡然醒悟、後悔不已。

目送讀書筆記600字6

讀完目送,對其印最深的莫過於書本封面的那一句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在我看來,這是一本記錄著作者生活的書,夾敘夾議。成長、親情、故鄉都融入其中。

整本書,我都讀到了一種情感“不必追”。這也是最觸動我內心的。

其中的一篇“雨兒”描述的是作者的母親,母親因為年紀大了,對一些東西的記憶已經模糊,但她卻深深地記得她的“雨兒”。在口中一直呢喃著,“雨兒你在哪裡?”母親雖然身體容顏已老,但她對女兒的愛卻一直如此的深。作為女兒的作者,給母親拍了一張母親第一次坐捷運時的照片。她突然感悟到了“她看著我,微笑了,我這才注意到,她穿著黑衣白領,像一箇中學的女生”母親曾經也年輕過,也會有著自己的嚮往,但是她卻將她的一生奉獻給了她的五個兒女。

相信與不相信,作者在書中闡述了這個問題。她寫道“曾經相信的,隨著時間和經歷會變得不相信。而曾經不相信的,現在會變得相信了”曾經相信過正義,後來知道,原來完全可以存在兩種正義。曾經相信過理想主義者,後來知道,理想主義者往往禁不起權利的測試。而有一些,作者二十幾歲時不相信的,現在卻相信了,比如說,她曾經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在相信了。這讓我有了思考。人生是要由經歷才會成長嗎?結合自己的實際,作者說得很正確,一切皆因成長。

在讀目送時,我也能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對她兒子華安的愛,她說“鈴聲一響,頓時人影交錯,奔往不同的方向,但是在那麼多穿梭紛亂的人群裡,我無比清楚的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作者作為一個母親,看著自己的兒子成長,追隨著兒子的背影,有一天他會發覺自己的兒子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世界觀。但母親的愛永存。在此同時,作者也意識到小時候也有著父親在注視著自己的背影。人生就是一場場目送與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