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上冊的期末試卷分析發言稿
一、基本情況分析
一年級實考人數為153人,總分為15002分,平均分為分。其中100分31人,90——99分120人,80——89分2人,優良率和及格率都是百分之百。101班51人,總分5008分,平均分分,最高分100分,最低分92分;102班50人,總分4895分,平均分分,最高分100分,最低分89分;103班52人,總分5099分,平均分分,最高分100分,最低分80分。
二、試卷總體分析
該試卷能依據課標,以教材為載體,立足基礎,適當加強難度,體現出靈活性、綜合性。題型多樣,符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既考查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又考查了學生的讀寫能力和觀察能力,對優等生、中等生、後進生都有所兼顧,適用不同層次學生的考查。考核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基本技能。但是給句子加標點這一題超綱了。
本次考試有十大題,有基礎知識、閱讀、看圖寫話的考核。基礎知識的考核內容包括拼音、字、詞、句、標點,題目有一定的靈活性。閱讀能力的考核主要考查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如古詩句連線,要考查學生能否讀懂詩句,能否連對。看圖寫話考查學生觀察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三、題目具體分析
(一)掌握得比較好的:
絕大部分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得比較好。尤其是第一題給拼音歸類、第四題連線成詞、第五題詞語搭配,第六題寫出畫線字的反義詞,全班學生都正確。
第三題看拼音寫詞語,有幾個學生出現錯誤,有將“皮衣”寫成“皮一”了,有的將“毛巾”寫成“毛今”了,看出學生對同音字容易混淆,還有的將“今年”寫成“今天”了,這主要是學生拼讀音節粗心造成的。
第八題按課文內容填空,個別學生把“鳥”字的第一筆撇寫成了點,還有的把“裡”寫成了“果”。從這可以看出學生答題不夠認真,沒有認真檢查。
(二)掌握得不夠好的:
第二題給字選擇正確的讀音,花生的生是後鼻音,學生選成了前鼻音,下雪的雪選成了“xiě”,報紙的紙選成平舌音,可能是受方言的影響,學生對字的音讀得不夠準確,要加強訓練。
第七題給句子加上標點。這道題目有點超綱,平時沒有訓練過,很多學生問號和感嘆號不會用。失分比較嚴重。
第九題古詩句連線,《涼州詞》這首詩學生對詩意不太理解,而且四句詩同時出現,個別差生認識的字不夠多,對課外詩句背得不夠熟,失分也比較多。以後對課外詩句不但要熟讀成誦,還要理解詩意。
第十題看圖寫話。失分表現在:⑴會觀察圖,但不會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故句子不通順。⑵不會觀察圖,寫出來不成句子。⑶寫錯別字而造成失分。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代替,拼音平、翹舌分不清。擦桌子寫成“chāzuō”子,“窗戶”寫成“cuānfù”。看來以後說話寫話的訓練要加強。
四、對教與學的反思
針對這次考試,失分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1、由於學生剛從學前班升上一年級,他們的學習習慣尚未形成,有些學生好動,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對於聽講、思維、發言、寫字等習慣都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2、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拼音尚未過關。漢語拼音是學語文的起點,要想學好語文,就必須從漢語拼音抓起。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學好漢語拼音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故以後要加強漢語拼音的教學與鞏固。
3、在平時教學中,要加強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能夠使學生把心裡所想的,用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這裡有一個過程與方法的問題。我們在加強說引導的同時,逐漸讓學生能夠用筆把它寫出來,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4、小學一年級學生剛剛學寫字,教師要在指導上下功夫,教會學生執筆運筆的方法,嚴格要求學生掌握寫字的姿勢,力爭使學生在寫字入門後,把字寫正確,端正而美觀。
5、學生的課外閱讀積累太少,學習的主動性不夠。
五、改進措施和策略
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努力提高教學成績。
1、引導學生懂得上課專心聽講的重要性,學會自我約束。注意課堂的生動性和創新性,吸引學生走入教學內容。課堂中讓學生有自主學習和發展的空間,語文教學中要提倡探究性學習。
2、平時的教學中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養成認真書寫,仔細檢查的好習慣,指導學生正確的檢查方法,努力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致力於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積極思維的習慣。
3、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重在平時的點滴積累。
4、平時教學中注重讀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弄明白要求之後再答題。經常性對學生進行方法指導,使學生靈活的運用所學知識,做到舉一反三。
5、加強學生對課外知識的拓展,重視引導學生積累語言。
6、加強說話寫話的訓練,為今後的寫作打下紮實的基礎。
今後教學中,應在40分鐘的課堂上下功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重視基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對後進生以鼓勵為主,讓他們樂學、愛學、好學,充分利用班級中的優等生的幫帶作用,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應有所區別,培養學生自己審題的能力,學會變通,舉一反三。考試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檢測方式,但不能做為評定學生唯一途徑。我們的教學是要讓學生不僅學習語文,更要會用語文,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將語文課堂延伸到課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