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將愛情進行到底》的觀後感
今天下午,帶著朋友一起有看了《將愛情進行到底》電影版。想看看,學習下如何將愛情進行下去,自己的愛情一直不是很順利。它曾是我們80後為之喜歡的電視劇,畢竟是說純潔大學校園的事情,男的個性不羈,女的單純可愛。但是今天看了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再有沒有十年前電視劇裡的大學校園青春和純真感情,有的只是結婚七年之癢、離婚後同學聚會後的瘋狂一夜和老公找情人後的應對,真是一部結婚後不幸情況的大雜燴。可是今天這次電影,就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NO.1北京
首先,楊錚和文慧結婚七年了,楊錚是大公司高管,文慧專心持家,一次有意無意間的離家出走,他住進一家在自己家對面的連鎖商務酒店,並開始了偷窺文慧的生活。很多天過去了他發現文慧居然沒有找過他。在他心灰意冷時,發現了文慧一連串的秘密……他們的同學朋友都熬不住7年,所謂的七年之癢都是一個坎,但是有情人還是能終成眷屬,第一部分感覺還可以。
NO.2上海
楊錚在北京,是個汽車修理技師,準備離婚。文慧在上海,剛離了婚,帶著孩子,靠在電器城推銷手機謀生。一次同學聚會,兩人相見,發生了一連串的鬧劇。倆人即將分別時,發現當初的感情已經在這個夜晚的跌跌撞撞中再度滋長……記得在結束的時候,楊錚對文慧說:“文慧我們不再是過去的我們,我們再也回不去了,我們不能把過去的那些美好的回憶放到今天的生活當中,我不想破壞掉我們美好的記憶。”當文慧輕輕一吻,就和11年前那個漂亮的女孩在一個帥氣的男孩嘴角一吻一樣然後轉身離去,楊錚一個而立之年的男人留下了淚水。其實我不知道張一白導演為什麼一定要拍“將愛”為什麼要把那些所謂的現實生活淋漓盡致的展示在我們眼前,就讓我們記住曾經那個扎著兩個辮子揹著單肩包包的漂亮女孩,就讓我們記住那個高高帥帥,為了生活單純追逐的男孩不好嗎?其實當夢想和現實一起走進我們的生活的時候,我們會突然間發現,原來我們失去了好多好多,我們真的再也回不去了。這部分太悲劇了,結局亂七八糟的,如果是這個題目的話,為什麼相愛的人不能再一起捏,看完感覺有這個可能,第一個可能楊錚回去沒有和老婆辦離婚手續和老婆和好了,第二個可能就是楊錚辦了離婚手續之後和文慧一起幸福的生活了!
NO.3法國波爾多
文慧遠在法國的一個莫名電話打亂了楊錚的生活,楊錚動身去法國尋找文慧,卻無意間捲入文慧家變之中。楊錚和文慧重拾了當年的情感。這個時候,文慧的老公潘肖回來了。在楊錚離開,決定與老公開始新生活的時候,文慧無意間發現楊錚留下的手機,原來這麼多年,楊錚從未離開……這個小故事難道就是楊錚一直就在等著文慧麼,為了文慧每年都去海邊為她錄製大海的聲音,就為了以前大學文慧的一句話想聽大海的聲音,小三的故事, 文慧老公的敢做不敢當,當老婆發現他有小三的時候,他居然選擇逃避,不去面對。
歡在上海發生的故事,不僅很多場景熟悉,情節也更真實,跟有些場景可能是我們內心曾經想過或者幻想過,但在現實中並不會去做的那些充滿誘惑的事情。我建議有空的話同學們可以去看看,一則可以聽聽王菲的天籟之音;第二確實有很多地方結過婚的人都有類似。
看到這個,突然對了戀愛結婚有了恐懼了,愛情也有保質期的,保質期過了也許就麻木了,沒有新鮮敢,也許就會出去找情人,劈腿了!幸福感覺很遠很遠!
關於觀後感的延伸閱讀 觀後感:什麼是觀後感?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
寫觀後感注意事項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著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佔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緻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準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絡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絡,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捱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捱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捱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