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求平均數》教學實錄與評析
教學目標
1.體悟“平均數”的意義,構建“平均數”的概念。
2.探索求“平均數”的多種方法,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3.感受“平均數”概念所蘊含的.豐富、深刻的統計與機率背景,能對資料分析結果作出簡單的推斷和預測。
4.體會“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及廣泛應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準備
1.學習了簡單的統計初步知識後,小組成員分工調查,收集資料。(小組成員的體重,家庭近幾個月用電、電話費支出情況,一週氣溫變化情況等)
2.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軍棋、計算器。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師:張老師第一次到我們班來上課,你們願意和老師交個朋友嗎?(願意)你叫什麼名字?你現在有多高?(學生個別彙報)
師:看來,同學們的身高有高有矮,誰能說說我們班同學大概有多高?(學生疑惑時,老師故意找出班上較矮和較高的學生,欲以他們的身高作標準,由此展開爭議)
生1:有意見,他們太矮或太高了,我們班同學身高應該在他們兩人之間。
生2:我認為我們班同學身高大概與周×同學差不多。因為她不高不矮,最接近我們班中間身高,以她作標準最恰當。
師:有道理!請你猜測一下週×同學身高大約是多少?(猜測1米38釐米,本人證實為1米36釐米)
師:這個1米36釐米是我們班每個同學的身高嗎?(不是)那是什麼呢?
生:(很多學生齊說出)是我們班同學的平均身高。
師:對,要知道我們班同學大概有多高,就是求我們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求平均數。
(板書課題)透過這節課,你想了解平均數的哪些知識?(什麼是平均數?平均數有什麼用處?怎樣求平均數?……)
【評析:從富有現實意義的數學問題“班上學生大概有多部’匯入,自然引出平均數概念,並巧妙滲透了平均數的區間範圍,讓學生初步感和平均數是表示一組資料的一般情況,並不表示一個實際存在的數量,為後面深化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預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