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懷念母親》的教學實錄

《懷念母親》的教學實錄

一、 揭題匯入,奠定基情

老師也向你們介紹一位被評為感動中國的人。他今年98歲高齡了,(出示白巖松在頒獎典禮上的介紹詞)知道是誰嗎?看了這段錄影知道他為什麼被評為感動中國的人了嗎?

生1:他是季羨林。

生2:因為他身在德國,心卻還想念著祖國,把心留在東方。

師:因為他身在德國,心卻還想念著祖國,把心留在東方,你知道為什麼嗎?

生3:他母親去世的時候他在德國留學

師: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季羨林在80歲高齡時寫的紀念母親的文章——《懷念母親》。

師:齊讀課題。

生:懷念母親

師:恭恭敬敬地再讀一遍。

生:懷念母親

(此時,學生已不再是像第一遍那樣簡單的讀課題了,而是多了一份尊敬的語氣。)

二、 初讀課文,把握主線

師:課前我們已經預習過課文了,這四個詞你會讀了嗎?(出示課件)你來

生:真摯,朦朧,風騷,棄養(讀得字正腔圓)

師:有哪個詞你不理解?

生:“棄養”是什麼意思?

師:有誰知道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嗎?

生:指人去世了。

師:它不是指所有人去世都叫棄養,一般的人去世能叫棄養嗎?知道誰去世了叫棄養嗎?

生:指名人去世了。

師:一般指父母去世了,子女再也不能在奉養他了。一齊讀讀這些生字詞語。

(在這樣一問一答的過程之中,我想學生一定非常清楚地記住了這個詞語。而我的課堂也應該多一些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趣中學。)

生:齊讀生字詞語。

三、品讀思母之痛

1、自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為什麼懷念生身母親?(學生邊讀老師邊巡視學生讀的情況)

2、交流彙報

生:因為作者在6歲時就離開了生母,只回了兩次家。

師:回家少到什麼程度?

生:6-20歲只回了兩次,只呆了幾天

生:因為母親早逝

師:讀了這段話,你還有什麼想問的嗎?

生;季羨林為什麼回家這麼少?

生: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就是靈魂不全了?

生:報終天之恨,恨的是什麼?

生:沒有實現的願望是什麼?

生:“我”為什麼失去母親,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

師:我們還是聽聽季羨林是怎麼說的吧!

默讀課文:作者懷念的母親和我們平常的母親有什麼不一樣嗎?

師:找到了答案舉手示意我

生: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母親,一個暗我的祖國母親。我對這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師:是啊,20歲的季羨林對母親有著深深的思念。

(對這麼多的問題,我想就在這段話中,是無法完全解決的,也是學無法完全理解的。於是曹老師就用錄音呈現了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文章《賦得永久的悔》)

師:我們來聽聽季羨林自己是怎麼說的吧。(播放錄音)

“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我出生在魯西北一個極端貧困的村莊裡。家裡日子是怎樣過的,我年齡太小,說不清楚,反正吃得極壞。

我在母親身邊只呆到六歲,以後兩次奔喪回家,呆的時間也很短。現在我回憶起來,連母親的面影都是迷離模糊的,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特別有一點,讓我難解而又易解: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而來呢?

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子告訴我說:“你娘經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怎麼也不會放他走的!’”簡短的一句話裡面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呵!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來,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對於這個情況,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並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時候,自己大了幾歲,逐漸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籬下,經濟不能獨立,空有雄心壯志,怎奈無法實現。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立下了誓願: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然而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我走了,永永遠遠地走了。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話正應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親臨終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我就會心肝俱裂,熱淚盈眶。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

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師:聽了這段內心獨白你又明白了什麼呢?

生:季羨林是愛母親的

生:很後悔離開了母親(師:這就是報終天之恨)

生:他很愛母親,無論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不能代替。

師:誰來讀一讀。指名讀

生:讀(有點走進去了)

師:我也來讀一讀可以嗎?(老師範讀)

(我覺得曹老師的範讀不是很到位)

還有誰願意讀一讀。指名讀

生:讀(她在用心的讀這段文字)

師:全班來讀一讀這段。(讀出了季羨林的悔恨)

(透過這段錄音補白,我已經對文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對季羨林的那種刻骨銘心的思母之痛也有了更深的體會。那我想學生對作者的“思母之痛”也一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第2段話朗讀時的情感也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哀痛,也為下面體悟“念國之切”做足了感情鋪墊)。

四、品讀念國之切

1、默讀季羨林的四則日記,你從哪裡感受到了季羨林魂牽夢縈的思念?把自己的感受寫一寫,劃一劃。

2、交流彙報

生:從11月18日的日記,看到房東太太的神情,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母親。

生:從11月16日的日記

師:我想到故鄉,故鄉的老朋友,心裡有點酸酸的,有點淒涼,這是為什麼?

生:季羨林的老鄉都不在身邊

師:這淒涼是甜蜜的,濃濃的,這又是為什麼?

生:不是思念而是盼望

師:這樣矛盾的心情是在什麼情境中產生的呢?

生:暗夜即將來臨,觸發了季羨林懷念母親的深情

師:這就是觸景生情。為什麼在暗夜來臨時?

生:這時心比較沉靜。

(在曹老師一步步無痕的引導下,使學生明白了什麼是觸景生情。我的課堂就缺少像這樣無痕的引導。很多東西如果太直白了,往往引不起別人的注意,這樣似是無意的點撥到很可能引起別人的思索。課堂教學處處顯智慧)

師:誰來讀出這種感情?指名讀

生:讀(你讀的真好!)

師:再讀一遍。學生再讀。(說不出的味道給這位同學讀出來,讀的不錯。)

生:讀(讀的深入而富有激情)

師生合作讀:老師讀環境,學生讀我的心情。

師:文中還有沒有觸景生情的描寫。(不僅教會學生這是什麼寫法,還讓學生學會運用,舉一反三)指名說。

生:11月28日,我仰躺在沙發上,聽風路過窗外。風裡夾著雨。——觸景生情

師:也許是他看見天空中南飛的大雁,也許他瞧見路旁相識的大樹,也許,還有很多也許,請你把最能勾起季羨林回憶的場景寫一寫,練習寫好舉手示意一下。(播放音樂)

生:動手寫(教師巡視學生寫的情況)

(寫話時加音樂,如果學生平時也是這樣訓練的,那麼沒什麼反作用,可如果只是這一堂課來用,我覺得還不如不要,學生寫作時,我覺得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

師:讀一讀自己寫的

生:也許——也許——也許——也許——

師:請大家再看看11月28日的日記,你看出了什麼?

生:思念長眠地下的母親

師:回過頭來再讀第二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就是不能忍耐的懷念?

生: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

生: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

師:齊讀季羨林的這段話。

學生齊讀。

曹老師在執教此節課時,課前與學生互相介紹,又讓學生介紹自己或自己的朋友、同學,不僅拉近了師生距離,同時也很自然地匯出文字的主人公——季羨林先生。在初讀課文這一環節,我覺得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曹老師做的還是比較到位的。

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充分表達了作者對生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曹老師在第一課時裡,請學生閱讀季老的相關作品,瞭解寫作背景;課前安排學生蒐集季羨林的一些資料,為學習課文打基礎;教學中適當補充、拓展了相關資料。這一系列的準備使學生充分體會到了季羨林的思母之切,同時也為體會季老的對祖國母親懷著與生母同樣的感情做足了感情鋪墊。要想準確地定位教學目標,紮實準確地解讀文字,教師課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執教者本人只有真正走入了文字,才能對文字做出正確的解讀。

曹老師把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如下:

1、準確認讀課文中的生字詞,在語言環境中理解意思。

2、品味揣摩重點詞句,感受課文樸實的語言中所含的複雜的思母與念國之情,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3、在感悟情感的過程中,初步領會文章“觸景生情”的寫作手法。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從曹老師所定的教學目標來年,是符合年段目標和單元目標的。而且曹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會了語文的工具性,但我覺得過於偏重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懷念,而對祖國母親懷著與生身母親同樣的敬意和愛慕,體會的就淡了,透過學生的回答也可以感受到,老師的引導更多地放在了體會思念母親。

曹老師透過教學季羨林的日記,使學生初步領會文章“觸景生情”的寫作方法後,又舉一反三,讓學生再在文中找一找用此寫法的句子。在教學文字的過程中教會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並學會運用,這應是我們作為教師努力去做的方向。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技巧,引領學生理解文字,體會作者情感,最後達到獨立欣賞文字的能力是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