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科學《碘酒和澱粉》教學實錄
設計意圖:本課是教育科學出版社《科學》三年級上冊第6單元《米飯和澱粉》中的教學內容。由於是異地教學,基於學生對本單元的知識認識程度沒有大概瞭解的原因,故此將本單元中《米飯的觀察》和《澱粉的蹤跡》這兩課整合而成《碘酒與澱粉》這一課進行教學。
設計思路:
環節一: 發現碘酒和米飯反應變色;
環節二: 認識碘酒只和部分食物反應變色;
環節三: 瞭解碘酒和部分食物反應變色是由於澱粉和碘酒反應會變色;
環節四: 用學習到的知識驗證哪些食物中含有澱粉。
學習活動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
能用實驗的方法探究一些食物和碘酒發生變色反應的真正原因; 能利用所學,設計出檢驗出食物中是否含有澱粉的方法。
2、知識目標:
認識碘澱反應會變色; 瞭解哪些常見食物中含有澱粉。
3、情感目標:
在探究過程中,能認真觀察、積極思考,並對學習的知識和方法產生濃厚興趣。
探究重難點:
1、重點:認識碘澱反應會變色,並能利用這個反應特性,用碘酒檢驗哪些食物中含有澱粉。
2、難點:提出一個適當的問題,並能運用所學到的觀察法、實驗法去解決問題。
探究準備
生:1、水杯、白紙、棉籤、碘酒、澱粉
2、肥豬肉、雞蛋白、饅頭、馬鈴薯
3、白蘿蔔、青瓜、麵包、生薑
4、課前把手洗乾淨
師:與學生材料相同
探究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1、用“見面禮”設疑激趣。
2、引導學生觀察認識碘酒。
二、探究碘酒與澱粉的秘密
1、指導學生用碘酒給手消毒,撿米飯,發現碘酒和米飯反應變色現象。
2、探究:(實驗1)米飯碰到碘酒會變色,其它食物碰到碘酒都會變色嗎 ?
3、研討:為什麼有的食物碰到碘灑會變色,有的碰到它就不變色呢?
4、(實驗2)進一步探究尋找哪些食物中含有澱粉。
5、反饋評價
三、拓展運用
鼓勵學生用學習到的知識驗證哪些食物中含有澱粉。
四、課後作業
課外繼續尋找我們平常生活當中還有哪些食物含有澱粉。
課堂實錄:
10:20
1、引入:教師給學生一個見面禮。(用澱粉事先在白紙上畫一個笑臉)然後出示神仙水(碘酒)用毛筆刷在白紙上,笑臉逐漸顯現出來。
(學生很興奮)
2、認識神仙水的名字叫碘酒。
3、師:碘灑是什麼樣的?
學生分小組觀察後回答:咖啡色,有點棕黃,可以傳秘密檔案,有點酒精的味道(應及時糾正是氣味),我知道碘酒可以消毒……
4、師:那我們就來做個消毒遊戲吧!只消毒拇指和食指就可以了。師示範如何用棉棒將碘酒塗在手指上。
學生動手塗碘酒。
5、遊戲:撿飯粒。
師:請用剛才兩個消過毒的手指撿五粒米飯放在一張紙上,注意不要把米飯弄髒了。
學生動手實驗,卻發現米飯都變黑了。
師:為什麼把我的米飯弄髒了?生辯駁:不是我們弄髒的,是碘酒弄髒的。
師:你有什麼辦法證明不是你弄髒的,而是碘酒弄髒的'?
生:實驗!
師小結:碘酒是棕黃色的,遇到米飯變成了藍色。
10:32
6、檢測第一組食物遇碘情況
師給出實驗材料:肥豬肉,饅頭,蛋白,馬鈴薯。
講解實驗要求:每次做一種食物的實驗時要用一支新棉棒。
學生實驗
10:38
7、彙報實驗結果
學生彙報一:馬鈴薯和饅頭都變成了黑紫色,而蛋白和豬肉仍保持白色。
其他小組反對:蛋白和豬肉變成了黃色。
發生爭執後,教師引導學生蛋白和豬肉上的黃色是碘酒原來的顏色。
8、師小結:饅頭、馬鈴薯和米飯一樣,其他的沒變色。
提問:為什麼?你有怎樣的疑問?
生無應答
師:為什麼有的時候會變色,有的時候不會變色?
生仍答不出。
師引導:是不是這些食物裡都有些什麼?
生:都有纖維素。
師:可能他們有一種共同的物質,那麼這個共同的物質是纖維素嗎?
生:是蛋白質……
師:推理的不錯,想不想知道這個共同的物質是什麼?
師:(出示澱粉)是澱粉。
10:49
9、師:我們可以用碘灑驗證一下澱粉。注意節約使用棉籤。
(提示的有些晚了,有的小組已經沒有棉籤了)
學生實驗
小結:澱粉與碘酒相遇會變色。
10、師:利用這個知識,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生1:知道了你的笑臉是用澱粉提前畫好了的。
生2:我想把碘酒擦在食物上。
師:為了做什麼?(如用“可以幫我們知道什麼?”來問的話,效果會好多了。)
生3:可以知道這些食物有沒有腐爛。
生4:可以知道食物裡有沒有澱粉。
11、師:你們打算怎樣做這個實驗?
10:58
12、教師給出第二組實驗材料(青瓜、生薑、白蘿蔔、麵包),學生實驗。
(因為距離下課僅剩兩分鐘,這個實驗比較倉促)
13、師小結:你會這種方法檢驗食物中有沒有澱粉嗎?
(學生對檢驗的意義似乎沒有理解,沒有感覺到這種方法對自已的生活有多大的用處,如果此處設定一種情景,也許效果自然一些。如請同學們幫老師選一個保持苗條身材的方案,我要控制澱粉的攝入量,你們推薦我吃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