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教師職業的起碼底線
讀書:教師職業的起碼底線
甘肅省成縣第二中學唐紅雲教師,首先是一個讀書人,這是婦孺皆知的道理。在市場經濟、影視文化、網路浪潮的背景下,中小學教師讀書難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問題出在哪兒?社會浮躁心態與人文價值的失落。市場經濟的匆匆到來使許多人產生了心靈震盪,面對物慾橫流的世界,面對一個個腰纏萬貫的大款出現在自己身旁,有的人再也靜不下心來讀書了,他首先要安頓生存所需,然後才能安頓心靈。雖然黨和國家重視科技教育事業,表彰了吳文俊與袁隆平,最近還重獎了王選、黃昆,但這離廣大中小學教師、尤其是農村中小學教師畢竟太遠了。左看看,別的行業有下崗的、有待業的,覺得當教師還不錯;右看看,有的人沒有什麼文化卻賺了大錢,自己寒窗十年,還過著清貧生活,而且工作又那麼辛苦,於是價值天平產生了傾斜,急功近利,追求經濟實惠抬了頭。評職稱要論文,我就幹,優質課對我有好處,我也幹。對自己沒有好處則不幹。
讀書與人文滋養是文火慢功,只有靠邊站。無怪乎有的人道德水平傾斜得沒有了底線。應試教育評價體系及教師自身的痼疾。應試教育體制下,許多教師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讀課外書沒有用處。人們嘴巴上說的是要著眼於學生的整體素質,但實際上起主要作用的還是一張試卷,一個分數(高考、中考)。試卷的主要內容來自課本,於是課外書便賦了閒,讀書成了遠水解不了近渴的事。另一方面,自認為是“科班”出身的教師自己就是應試教育下的產物。做學生時或讀書不多,或“讀”的興趣與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培養與發展,教師自己缺乏讀書的內在需求。大多數中小學教師的生活負擔過重,缺乏良好的讀書環境。上世紀80年代後期有人調查提出,教師的日平均工作時間為9.67小時,與8小時工作制相比高出1.67小時,應該說,在升學壓力下,對於中小學教師來說,9.67小時還只是個保守數字。就拿語文教師來說,小學教師每週16節課左右,初中教師14節課左右,高中教師10節課左右。此外,兼班主任、各種輔導,興趣小組以及學歷、崗位、定級評職、資訊科技等培訓;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擠佔雙休日召開各種會議。事實上,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每天實際工作時間無法用8小時來衡量,教師自由支配的時間不多,沒有時間來讀書。
從社會氛圍來看,不論教育系統還是整個社會都與靜心讀書的氛圍不甚和諧;各種思潮如雨後春筍叢生,各種資訊紛至沓來,各種現象光怪陸離,整個社會處於社會變型的躁動期,缺乏良好的讀書生態環境。影視與網路的影響。鋪天蓋地的影視文化與網路浪潮的衝擊,使讀書更陷困境。
影視與網路是誰也無法阻擋的潮流,對讀書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影視網路的.娛樂性、便捷性、廣告性極大侵佔了讀書的空間與時間。學校是讀書的場所,是書籍的王國,真正的教師必定是一個讀書愛好者。教育的真諦在於“做”而不是“教”。教師的讀書習慣會影響學生,“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世界,培養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燈,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有何種地位”(《給教師的建議》69頁,蘇霍姆林斯基)。
不管教師讀書難的理由有千萬條,但每一箇中小學教師自己應該清楚,作為教師,首先必須是一個讀書人。作為教師,我們無力改變社會風氣,但為了孩子,為了自己,我們必須堅持讀書。從一定意義上說,堅持讀書是教師最起碼的職業底線,尤其是處在這樣一個學習社會化的時代,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使自己的眼光超出“利益”之彈的射程。不斷完善自己,提升人生品位,超出“匠”的侷限;在為學生打造高考敲門磚的同時,為他們的終生學習與精神成長“打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