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頂碗少年》課後反思
一.重難點的突破
本課的教學重點:透過指導學生閱讀頂碗少年兩次失敗後的表現來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棄的精神。
我從三個層次上來談對教學重點的突破情況
1.從認識的層面上,我很正確的找到了教學重點,把握很到位。
2.從理解的層面上,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基本到位。
3.在具體操作上,也就是對於引導學生的設計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為了引導學生突破這一重點,我透過讓學生對比在表演兩次失敗後觀眾的反應和少年的表現來讓學生感悟少年在連續兩次失敗後,在觀眾的巨大壓力下永不放棄的精神。當時我設計了兩條線來幫助學生理解。一條是抓兩次失敗後觀眾的反應,另一條是抓兩次失敗後少年的表現。在這兩條線的設計力度上很平均,致使學生沒有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少年由失敗再失敗直到成功這一過程的理解上,使學生的感悟不夠到位。
現在回頭想想應當是以抓兩次失敗後少年的表現為主,為了更好的理解這一過程,再逐步引導學生找觀眾的反應,因為觀眾的反應只是為了能更好的襯托少年失敗後當時的心理,也是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去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棄的精神。
本課的教學難點:(課後第二題)
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在山窮水盡的絕境裡,再搏一下,也許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嚴寒中,再搏一下,一定會迎來溫暖的春風。”這句話的含義。
我仍從三個層面上來談對教學難點的突破情況
1.在認識的層面上,我很正確的找到的教學難點,把握很到位。
2.在理解的層面上仍然只停留在了面對挫折不放棄的深度上,現在看來這只是對課文內容的簡單總結概括,而沒有真正理解透,沒有對文字內容昇華到一定高度。其實這句話給作者的真正啟迪,不僅僅是感受到了少年面對挫折不放棄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少年那種在挫折面前,堅持到底就是勝利的信念。
3.在對學生的引導的設計上就更不到位了,現在看來只是又一次讓學生對這一過程進行了簡單描述,沒有深刻挖掘頂碗少年給我的啟迪到底是什麼。
二.學生知識、能力兩方面的收穫
知識達成:本課在知識上只是要求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比較簡單,學生都能達成。
能力方面:主要結合課後練習題進行說明
課後第一題:讀課文,想想頂碗少年在失敗後是怎樣做的。
此題主要訓練學生的提煉、概括能力。這個問題是圍繞教學重點設計的。我透過讓學生獨立默讀少年表演兩次失敗後觀眾的反應與少年的表現的內容,指導學生將文字內容進行提煉,學生提煉很到位,默讀和提煉能力達成很好。再次引導學生從這些相關語句中找到便於他們理解的關鍵詞,並對這些關鍵詞語進行分析來加以概括總結,訓練他們的概括能力,發言的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找到關鍵詞並較正確的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概括能力達成較好。但對於沒有發言的學生是否也能找到關鍵詞,是否也能正確概括總結缺乏足夠的反饋,這一點做得很不到位。現在想想對於學生把握準確的關鍵詞必須要讓每個學生明確,畫在書中,對於學生體會到位的總結概括同學之間要互相說說,做到一一落實。
課後第二題: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句子的含義。
此題是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由於我在理解此題上不夠到位,所以在引導學生理解這句話時明顯力度不夠,所以學生在理解能力的達成上不夠理想。
課後第四題: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第六、七自然段。
在朗讀能力的訓練上我讓學生在充分默讀自學的基礎上先以朗讀的形式彙報,在結合所劃出的關鍵詞進行總結概括。一些學生的在剛彙報的時候朗讀比較到位,但也有部分學生不夠到位,主要原因是對所提煉的內容理解不夠到位,在同學補充和教師引導下理解有了一定改善之後再進行朗讀,就有了一定的進步。但學生仍然是說得過多,朗讀的參與面不夠。此外就是朗讀的形式比較單一,過多的是以彙報的形式進行。
在背誦能力的訓練上,我選取了最後一段指導學生背誦。我讓學生先默讀,談體會,再自讀,在學生熟讀之後再去背誦,學生對於這段的背誦基本達成。
三.遺憾之處的再設計。
講完課之後我認真的進行了思索覺得有許多遺憾之處。
第一.在板書的設計上
原板書:
觀眾驚呆了、吹口哨―――――――喧譁、大喊――爆發掌聲
頂碗少年失敗微笑、不失風度再失敗呆呆地、不知所措成功(啟迪)
(老者幫助)―鎮靜
新板書:頂碗少年
失敗――――――再失敗――――――成功
啟迪
(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原板書可以看出我的教學過程是圍繞表演從失敗到成功這一過程中觀眾的反應和少年的表現兩條線索展看的,在這一過程中還包括著老者為了使少年鎮靜下來,從新投入表演對少年的.幫助,看似很完整,其實卻擾亂了學生的思路,使學生不能更好的去體會少年在兩次失敗後的表現,有些喧賓奪主。再者看來,情感目標沒有在板書中予以體現。
而新板書就一目瞭然,緊抓課文重點,更好的體現了少年又失敗到成功的這一過程,對於情感目標的體現很清楚。
透過兩個板書的對比給我的啟示是板書必須要圍繞教學重難點展開,必須要簡單明瞭,非重點不要在板書上呈現。
第二.重難點的理解教師必須要到位(前面在分析突破重難點時已經談到)
第三.朗讀訓練力度不夠
像前面所說我指導學生朗讀的參與面不夠,形式比較單一。
學生在彙報朗讀時如果沒有讀到位,可以讓他們先說體會,如果理解到位後再去讀,或者可以讓讀到位的同學範讀,他學讀。在體會少年在失敗後的反應時教師可以先讀出觀眾的反映,再讓學生跟讀少年的反應,進行師生對讀。課文的最後一段是烘托感情的段落也可以讓學生齊讀,等等,總之要透過多種形式來練習學生的朗讀。
第四.教師設問要細化
在讓學生思考少年失敗後的反應時,有些學生抓得關健詞不夠準確,再談理解的時候就有偏離,所以在以後一定要把對學生的設問細化,比如可以問“少年在第一次表演失敗後的反應如何,抓住表現少年動作、神態的詞語去理解。”此外,教師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這些關鍵詞到底有幾個,到底是什麼一定要把握清楚。
第五.教師重複性語言過多
對於學生談到位的體會,我總是害怕有其他學生不能理解,所以總是要再說一遍,現在覺得一是沒有必要,二是很浪費時間,教師的語言一定要做到精確,過於隨意的語言儘量不要說,對於學生已經說到位的體會可以讓其他學生再說說,教師不要重複。
第六.教學目標一定要圍繞課後習題展開。
回想我這節課也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但卻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對課後習題進行很好的審視,做了一些無用功。比如因為在課文中提到了老者的幫助,所以在最後為了體現個人的成功離不開他人的幫助,我還設計了許多幕後英雄的照片,並結合圖片向學生娓娓講述,這看似是使情感目標得到了昇華,事實卻顯得有些不妥,因為學生理應理解的情感目標沒有達成,一味地憑空抒情不免顯得有些牽強。所以說認真審視課後習題後再精心教學目標,才是能上好一節課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