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級語文期中檢測試卷質量分析
本次試卷,在命題時,我們還是本著與中考保持一致的原則,重點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和寫作能力。本次考試均分是79,比預計分略高一點,(當時估分是78)優秀率約30%,合格率較高,全年級只有一個不及格。現就考試情況做個簡要分析:
一、基礎知識部分
基礎知識部分1-3大題是最容易得分的,而若失分也是讓人覺得最可惜的一部分。本次閱卷中發現,約一半以上的學生這個部分能不扣分,或只扣1分;與此同時,當然也有一部分學生要扣2分以上,少數學生甚至要扣6分以上。這些學生是今後我們教學基礎知識部分中要重點關注的物件。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同音字難以區分。比如:“端詳”的“詳”寫成“祥和”的“祥”;“生涯”中錯別字“崖”找不出來等等。形似字容易混淆。如:“萬籟俱寂”中的“籟”寫成了“簌簌”的“簌”。二是古詩詞背誦不牢固,不同詩詞內容、作者、題目混搭;或者雖然能背,但卻往往只是出於機械記憶而寫錯字。
4-5兩題,考查的是語言的表達和組織能力。第4題出現的問題還是幾個方面:1.概念不清,未能很好地抓住“神態描寫”這一關鍵訊號,進行新增準確而恰當的神情。2.理解偏差,有些同學不能準確地感知此處的神情應傳達出“滿意、讚許等態度”,卻加上了“皺了皺眉”等神態,最後南轅北轍,導致失分。而第5題緣於部分同學沒有認識到長城的多元化價值,就很單一的說其軍事價值,最終導致分數的丟失。
二、閱讀理解部分
閱讀理解部分共有四個板塊:課外文言文、課內現代文、課外說明文和課外散文。在命題時如中考題一樣形成一定的梯度,其中70%的題目較為簡單,20%有一定難度,10%是特別難的。
6-10題考查學生對課外文言文的理解,其中也結合了課內文言文的知識,包括一詞多義,虛詞“之”的意思,特殊句式的理解,句子翻譯和人物形象的把握。這也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中考的要求。雖然難度不是很大,但緣於涉及的面比較廣,再加上有些許同學對已學知識掌握的不夠牢固,故而在考試中就不能很好地辨別“而”、“於”、“卒”、“坐”、“之”和“將”等字在不同語境中的意思,從而降低了答題的正確率。第9題是文言語句的翻譯,文言文翻譯,向來要求以直譯為主,儘量做到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的意思不能遺漏,搞錯。另外,要注意句式特點,一些特殊句式,翻譯時應視實際情況做適當增、調、刪,使譯文“信而達”。在具體翻譯中,學生的錯誤主要還是由於沒有把握以上翻譯要領而出現的。部分同學關鍵詞語沒有翻譯正確,如“若”、“父子”、“執心”。
而11-14題是考查學生上課效率的,在課文分析時,都是講過的,故而基本都能答到點子上,得分率也比較高,但也有一部分的同學還是沒掌握,是學生課堂學習效率和課後複習不到位。我們在指導學生複習時,對於一部分學生可能也要加強檢查的力度。
之後的15-17題是課外說明文閱讀。題型為兩道表述題、一道選擇題,符合中考出題規範;三道題目一道考資訊篩選,一道是內容的把握、一道考說明方法,難度不是很高,符合初二學生認知水平。雖然所給文字較長,但只要能以平靜的`心態認真研讀文字,從文中找出關鍵語句,然後仔細辨別語句中文字的差異,那麼第15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最後的19-22題考查的是課外散文,這一部分20和22題的得分率特別低些,究其原因,一是20題屬於鑑賞評析能力檢測,而22題是對文章主旨的考查,都有一定難度;二是散文閱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有一定的底蘊,學生閱讀時容易浮於表面,一知半解,不能穿透文字,挖掘出文字背後的深層次涵意,學生答題時就會憑自己的臆想而非文字的閱讀,導致回答有偏差;三是現在的學生普遍比較浮躁,往往讀了一遍就將文字放在一邊,不願再去反覆咀嚼,而散文的閱讀卻恰恰需要耐心的閱讀和冷靜的思考。
縱觀閱讀理解這一部分,學生作答時存在的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題目要求閱讀不仔細,審題不到位。這可能由於做題時心態不夠平和,比較浮躁而致,比如第14題,明明要求舉例說說,相當部分的同學例子就是不舉,不是不會舉,而是沒仔細審題,根本沒看到這個要求,或者看到了也沒意識。
二是理解和分析的綜合能力檢測的題目,學生一般只把握了最表層的含義,如第18題,解釋同一詞語在不同語境下的含義,第一句是深層含義,而第二處則是表層含義,學生往往就孤立地去看這個詞語,不能很好地聯絡上下文,故而第一處就回答不準確。
三是表述題,學生回答不完整,缺少條理,表述不清楚。如第21題,(有一生這樣作答) “要尋找的就是主人要過的一種真正想過的日子。”究竟是怎樣的日子呢,也不再具體說明白,(意思就是閱卷老師你自己去猜吧),這樣含糊的答案也較多。
四是文章主旨把握不了,導致有些有一定深度的綜合性題目不會做。如20和22題,很多同學認為主旨是思鄉或遊子要歸家,故而回答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