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爸爸媽媽教案設計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體會文中重點語句的用意。
2、過程和方法目標:
學習如何欣賞句子、詞語的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體會“要和平,不要戰爭”的主題;記住歷史教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 教學重難點
重難點:體會重點語句的含義
三、 教學課時
1課時
四、 教學方法
點撥法、自讀
五、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提問:有人知道“六一”兒童節的來歷嗎?
1942年6月 ,德國法西斯槍殺了捷克利迪策村16歲以上的男性公民140餘人和全部嬰兒,並把婦女和90名兒童押往集中營,並焚燬了這個村莊。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儈子手虐殺和毒害兒童,保障兒童權利,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召開執委會,正式決定每年6月1日為全世界少年兒童的節日,即國際兒童節。
從這段資料裡,我們知道了這個令當今兒童歡欣鼓舞的一個節日,居然是來源於二戰期間,成千上萬無辜兒童的被毒害這麼一個悲慘的事實。
在南斯拉夫,每年的10月21日,成千上萬的人會來到一個叫做克拉庫耶伐次的地方舉行這麼一個悼念活動——悼念半個世紀前,被德國法西斯在一天之內殘殺的300個孩子。這個悼念活動的場面如何?那半個世紀前的殘酷歷史是怎樣的?我們將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整體感知文章
1、參觀完這個遺址,法國著名的哲學家薩特一段文字。也就是文章開頭的這段引言。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讀的過程中,請同學們留意下薩特著重用哪幾個詞表達自己的觀感呢?
(沉重記憶,美麗的記憶。)
兩種記憶是否矛盾?今天,我們就跟著華裔作家聶華苓去感受那沉重而美麗的記憶。
2、自由朗讀,把握文章內容;複述重點,把握文字情感。
第一個是墳地所見所聞;
悼念活動的氣氛怎樣?如何理解文中開頭“悽風。苦雨。天昏。地暗。”?
明確:在這樣的天氣裡,人們湧向屠殺的地方。這裡不僅是描寫天氣,而且在渲染氣氛,“天地亦與人同哀”。(連用四個句號,成為四個短句,使每個字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表意功能。讀者的閱讀速度自然放慢,讀兩個字,停頓一下,想像一個畫面。這樣的開頭,讓讀者感受到現實中的空氣,瀰漫著無盡的悲哀,而一切皆源於歷史。
這部分寫悼念活動的所見多聞,那麼作者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呢?
明確:回顧歷史,現實中的悼念場面,兩位溝通曆史與現實的老人。
第二是記述各種演出記念活動;
在開頭,為什麼說“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
(成千上萬的人來紀念當年被殘殺的人,特別是兩位生還者來到這裡,半個世紀前殘酷的歷史呈現在人們眼前,在悽風苦雨的悲哀氣氛中,歷史和現實融合了。殘酷的歷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沒有忘記歷史,成千上萬的人來到這裡紀念死者,這又是美麗的。這一切都是真實的;47年前納粹竟然認為種族有優劣,竟然以優等種族自居,要消滅劣等種族,這又是何等荒謬。)
人,是健忘的。不記仇,很對。但是,不能忘記。怎樣理解這句話?
(強調要記住歷史,不能忘記歷史,吸取歷史教訓,才能保證世間永遠不再有戰爭和屠殺)
第三是記錄作家座談會;
西德和日本兩位作家對法西斯在全球範圍內肆虐的歷史,各自的態度如何?在文中找找他們的語言。
從他們的語言可以看出:
西德——自責
日本——辯解
從兩人不同的態度,你瞭解到了什麼?
西德——得到人們的原諒(握手)
日本——忘記給別人帶來痛苦的歷史,自私,令人鄙視
人,要正視歷史
第四是摘錄遺言。
作者為什麼要摘錄遺言,有什麼作用呢?(這些遺言,你讀出了什麼?)
1、 孩子們是熱愛生活、牽掛親人的。這令人感動。
2、 孩子們是勇敢的
3、 譴責屠殺者的罪行
4、 屠殺、戰爭是殘酷的,我們要和平不要戰爭。
(三)、總結
整體感知全文後,有誰能告訴我,前面我們提到的`“沉重的記憶”與“美麗的記憶”是否矛盾呢?或者說,為什麼屠殺給人們留下的是既沉重又美麗的記憶?
(生答)
沉重:屠殺中,全是普通市民。另外,那場屠殺中有300個孩子遇難,孩子們臨死前呼喊著親愛的爸爸媽媽,多麼撕心裂肺。
美麗:面對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是寧死不屈的。他們不做民族的叛徒,他們懷著對生命強烈的愛不向劊子手乞憐。他們表現了“整個民族的英勇”,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這真是個美麗的記憶。
結束語:讓我們一起記住這個既沉重又美麗的記憶。並且要和平,不要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呼聲,也是這篇課文的主題。
板書設計
親愛的爸爸媽媽
聶華苓
1、墳地所見所聞
2、記述各種演出記念活動
3、記錄作家座談會
4、摘錄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