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攝影

新傳播環境下攝影的發展論文

新傳播環境下攝影的發展論文

【摘要】在以數字技術與網際網路傳播媒介為主導的新傳播環境下,攝影的創作方式、傳播方式、審美樣式及閱讀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首先是攝影文化真正進入了大眾傳播時代,其次是攝影的創作理念及手法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再次是攝影傳播模式與傳播形態趨於平民化與大眾化的特徵。

【關鍵詞】數字技術;網路化;攝影文化;攝影創作;攝影傳播

伴隨著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以部落格、手機報、電子書等為代表的新興媒體藉助於網際網路的發展逐漸超越報紙、書刊、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形成新的傳播環境。攝影作為媒體傳播的重要媒介,在數字技術和網際網路技術的推動下,在新傳播環境下,越來越多的數字影像被傳播到網路中,它們透過部落格、網路論壇、電子相簿等新興傳播工具釋出、轉載、收藏,公眾在此過程中已經不只是影像的接受者,更成為影像的釋出者、討論者、收藏者,這種以數字技術與網路技術支撐的傳播媒介讓公眾獲得了平等話語權的機會。新興的傳播媒介讓影像生成形態、傳播方式和影像觀看方式及詮釋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這些改變促使攝影文化發生轉向,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

一、新傳播環境下攝影文化的轉變

數字技術和網際網路的普及使人類的文化生活越來越趨於“去中心化”,攝影在此影響下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不僅攝影行為被極大地民主化,而且傳統攝影文化的精英化特質被消解,攝影成為大眾化娛樂方式,攝影藝術也從象牙塔走向民間。數碼攝影的出現,使得攝影的生產方式、審美樣式、觀看方式發生了變化。數碼攝影技術的採集及傳播比傳統攝影技術的掌握更加簡便,它的娛樂性、隨意性、便捷性越來越明顯,攝影成為一道方便可口的快餐,攝影文化成為快餐文化。數字化技術透過攝影的裝置、圖片儲存器、數字影像處理軟體以及傳輸裝置將攝影拍攝方式推向民主;數字化改變了影像的生成方式,透過數字後期處理技術,影像被複制、修改、拼貼、組合、創意,為攝影創作帶來了無窮無盡的可能性;網路數字化改變了攝影傳播的方式,影象的生產、傳輸、觀看的方式被數字化技術和網際網路取代。在新傳播環境下大眾攝影文化已經成為主流攝影的文化態勢,在“人人都可以成為攝影師”的時代,攝影已經成為大眾的一種生活方式。

數字技術同樣給傳統攝影藝術帶來了變革,如何在影象氾濫的時代體現自己的風格,表達出自己的特色?攝影藝術家們不得不思考什麼是攝影藝術的真諦,傳統攝影藝術以反映客觀世界的記錄為主的形式,已經適應不了攝影文化多元發展的趨勢,它迫使藝術家們更多地從人的主觀意識出發,關注人的情感存在而非客觀存在。藝術的創造性被看做為體現攝影藝術生命力的重要標誌。“對攝影來說,與繪畫抗衡意味著乞靈於原創性來作為評價攝影家工作的重要標準,因而原創性也被等同於一種獨特的、有說服力的感受力的標誌”。[1]在這個大眾攝影時代,科技的發展使攝影成了大眾表達的媒介,創新性已經成為大眾攝影文化的特性,把攝影藝術的創新性與大眾化相結合是當下攝影藝術發展的一大趨勢。

二、新傳播環境下攝影創作的拓展

數碼技術與網際網路技術相伴而來,形成了新的傳播環境,它改變了人類的文化與生存空間,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狀態。毋庸置疑,數碼技術為攝影創作創造了無限的多樣性與可能性。數碼技術的發展,帶來了照相器材的更新換代,更帶來了攝影藝術觀念的改變,傳統的攝影習慣、攝影方式、傳播方式、觀看方式被動搖,隨之而來的是攝影藝術的表現語言、創作觀念、創作手法、詮釋方式的根本性變革。

1。“數字蒙太奇”:用電腦繪製圖像

數字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帶給攝影創作最大的變化是影像的後期處理從暗房走向明室。數字影像處理技術改變了攝影的形態,動搖了攝影的傳統屬性,極大地拓展了攝影創作的空間。在攝影術誕生之初,攝影家便運用暗房技法對攝影形象進行拼貼組合,被譽為藝術攝影之父的雷蘭德借用了拉斐爾的《雅典學院》的構圖,將32張底版組合印成了《人生的兩條路》,這是早期畫意攝影的重要作品,也是最早的蒙太奇手法的運用。“照片上的形象和畫布上的形象可以互相快速交流,一切新的手段都用上了:在照片上自由移位、挪位、變形、模仿、偽裝、複製、重疊,還有特效。對形象移花接木、偷樑換柱是新鮮事。其靈活多變、毫無顧忌使人開心不已。”[2]如今的數字影像不再需要攝影家在暗房中艱難摸索實驗蒙太奇式的照片,而只需要攝影者使用數字影象處理軟體便可實現天馬行空的想法,“數字蒙太奇”是影像創作者處理影像、完成影像製作最常用的手段,它是傳統暗房蒙太奇手法的延伸,是數字技術的產物。“數字蒙太奇”將影像的素材透過數字影象處理技術重新組合、拼貼、修飾,最終完成攝影家的創意。

“進入數字影像時代,影像獲取的方式擴充套件為三類:A。拍攝鏡頭前真實存在的物體。B。將照相機所拍的不同景物在電腦中進行合成,生成一個全新的、具有視覺真實感的物體。C。完全由計算機軟體創造出景物,也可以將軟體生成的景物再與照相機拍攝的景物合成,形成新的物體影像。”[3]“數字蒙太奇”除了將影畫素材重新合成,創作出全新的影像之外,還包括由動態與靜態、二維與三維等數字影像軟體直接創造的虛擬影像。在攝影從傳統到數碼的技術革命中,繆曉春無疑是一位先行者。在繆曉春的《虛擬最後審判》的影像作品中,他用自己的形象建立了數碼模型代替了米開朗琪羅《最後的審判》中的400餘位人物,將藝術史上的二維繪畫作品轉換成虛擬的三維場景,再用電腦中的虛擬攝像機和照相機拍成“靜態照片”或者是“動態影像”,經過渲染後再打印出來。繆曉春的影像作品打開了新的虛擬世界,在改變了傳統的表現方式和觀看方式的同時,也為藝術史上的名作帶來了全新的詮釋及意義。

2。數字影像藝術與其他藝術門類的越界

數字技術發展時期正是後現代文化繁榮發展時期,數字影像藝術與其他藝術門類一樣,呈現出異彩紛呈的景象,不但表現手法有許多不同的風格,在創作方法上也跨出了單一的侷限,與其他媒材綜合並用,逐漸從攝影傳統的社會記錄性發展成為藝術家抒發個人思想感情、表達個性和大眾傳播所需要的影像。尤其是數字技術的發展、照相機自動化程度的提高,使得任何藝術家都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掌握這門技術,再加上攝影本身的記錄屬性,攝影被看做與繪畫的顏料、鉛筆一樣,成為藝術家使用的創作媒材,它自然成為其他藝術家樂此不疲用來創作的表達手段之一。在藝術攝影中,攝影與大多數當代藝術家所從事的行為藝術、裝置藝術的創作活動發生著聯絡,從而衍生出行為攝影、裝置攝影等藝術攝影樣式。實際上,攝影不光具有記錄屬性,最能表現它的藝術屬性的還是它的`表現性。當影像被當做記錄媒介的時候,攝影藝術家們也在考慮如何使攝影由記錄工具提升為表現手段。數字影像技術和後現代文化思潮為攝影表現屬性的發展提供了空間。首先,數碼影像技術為其提供了技術支援;其次,攝影藝術與其他藝術門類的交流為其培育了藝術土壤。新傳播環境下的攝影,已經突破了傳統的攝影觀念,攝影已從“照相”演變成了“造相”,再演變為子虛烏有的“虛相”。[4]數碼技術的發展給攝影家提供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同時也造成了一種虛幻的虛擬現實感的產生。後現代攝影與其他藝術媒介之間的聯手,促使了攝影創作手段的拓展,帶來了藝術攝影的發展。

三、新傳播環境下攝影傳播的延伸

傳播作為人們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在數字化的過程中同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在數字時代,傳播形態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人類擁有更為寬廣的視野,獲得了更為豐富的資訊,人們的閱讀心理和接受心理也隨之改變。影象傳播也在此期間發生轉型,成為傳播領域的重要載體,而攝影作為影象傳播的重要媒介,隨著數字化、網路化和手機通訊及拍照功能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呈現出平民化與大眾化的趨勢。“攝影公民”、“公民攝影”成為新傳播環境下攝影的代名詞,對於普通大眾來說,他們不僅可以藉助攝影記錄生活,隨時拍攝身邊的人和事,留下生活中的美好;也可能成為匿名的社會忠實記錄者,即時記錄新聞突發事件,揭示社會邊緣事件。拍攝照片後可以及時地、自主地在網路上發表、展示,部落格和個人空間成為人們相互展示與相互交流的最好平臺,人們從中獲得了攝影公共話語權,任何人都可以拍攝照片、上傳照片、下載照片,“現代社會中,拍攝如同言語、寫作,是公民的基本權利。正當的拍攝,就是用影像發聲,記錄當下的實景,傳達個人的體悟。”[5]新傳播環境下的攝影變得平民化、大眾化,人們從拍攝的客體變為主體,參與到影響大眾、影響社會的大眾傳播行動中來。

以數字化與網路化為主導的新傳播環境,對於新聞攝影來說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帶來了新聞攝影的技術解放,使得新聞攝影的拍攝及傳播變得快速、便捷;另一方面,由於它的大眾化讓專業新聞攝影師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新的傳播環境下新聞攝影者最先面臨的是拍攝工具的改變,攝影裝置的數碼化,讓攝影者徹底擺脫了傳統拍攝方式的束縛,首先讓攝影者省去了沖洗膠捲、放大照片的時間;其次由於數碼照相機立拍立現的功能讓攝影者可以邊拍攝邊檢視,避免了傳統膠片相機拍攝時的不確定性;再次,數碼照相機拍攝過程中的幾乎無耗材,大大節約了拍攝成本。圖片編輯是新聞攝影者在數字時代面臨的第二大改變,一是數字時代的攝影作品傳播篇幅越來越多;二是數字攝影作品編輯的技術路徑多樣化。新聞攝影者可以自如地對照片進行網上編輯和處理,將攝影作品製作成電子雜誌、電子報紙,甚至與影片、音訊技術結合製作成多媒體作品,剛剛興起的流媒體[3]形式的攝影作品將是未來攝影圖片編輯及傳播的一種趨勢。數字化與網路化程序的發展,還改變了傳統的傳播模式,傳播從單向變成雙向,傳播者可以及時得到受眾的反饋;另外,隨著數字多媒體技術的完善,使得圖片傳播可以在網路上與文字、聲音、動畫結合,圖片傳播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

在數字化、網路化時代,新聞攝影者在數字技術的潮流中面臨的不僅僅是拍攝工具、影象製作、影象傳播等工作方式上的改變,更主要的是新聞攝影者的專業性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隨著數字相機的普及、手機拍照功能的成熟,人人都能成為影像的製造者和傳播者,尤其對於重大突發新聞事件的現場,專業攝影者與業餘攝影者的界限已經變得很模糊。2005年,一個名為“Cell Journalist”(手機記者)的新聞供稿服務機構在美國田納西州成立,其創始人帕克·伯利德認為:“今天,當突發事件發生時,最先拍到照片的人往往是拿著手機照相的過路人,而不是專業攝影記者。”[6]手機記者在新的傳播環境下對傳統的新聞領域產生了強有力的衝擊,它的大眾參與性、及時性、互動性使得新聞攝影從專業性走向平民化,並且產生強大的社會力量。

四、結語

新的傳播環境使影像的生產、傳播和使用的方式產生劇烈變革,數字技術解構了傳統攝影的確證和記錄的本質,給新聞影象的真實性帶來了信任危機;攝影藝術創作不再拘泥於攝影本質語言的表現,結合多種藝術表現手法,藉助於各種多媒體技術把攝影從記憶中的現實空間轉化為想象中的擬像空間;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攝影越來越多地與各種傳播平臺發生互動與融合,發揮著攝影獨特的傳播地位與價值。

參考文獻:

[1]蘇珊·桑塔格。論攝影[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134。

[2]福柯。福柯集[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4:257。

[3]朱炯。數字影像創造虛擬個人世界[C]。第十屆全國攝影理論研討會。

[4]顧錚。國外後現代攝影[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2:81。

[5]陳文。勃興與偽像:新傳播環境下的攝影斷想[C]。第十屆全國攝影理論研討會。

[6]黃文。步步為影——數字化語境中的影象傳播。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