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繪畫創作藝術論文
繪畫創作並非像普通人認識的那樣,僅僅是為了在作品中再現某一事件,畫家也不像文學家和生物學家那樣完整地去敘述某一事物和刻畫某種細節,不能像詩人那樣透過語言來訴說自己的思想,不能像音樂家那樣透過聲音來淋漓盡致地表現自己的情感,更不能像哲學家那樣去探索人生的深刻道理。蘇格拉底說:“繪畫的任務是表現活生生的人的精神與他們最內在的東西。”讓我們不由驚歎的是,早在2400年前,古希臘哲學家對繪畫的闡述就已經達到這樣高的座標,更覺古人給世界留下的精神遺產之博大精深。追溯繪畫歷史的足跡可以發現,繪畫作為人類精神活動之一,一方面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其所產生的時代特點、經濟基礎的制約,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還會和其他精神文化現象——宗教、哲學、歷史等及其理論、觀點、思想相互發生影響。歸結為一句話就是:畫家的創作活動意味著人和世界締結的一種特殊關係。
“創作”一詞在辭典中有兩層含義:其一指創作文藝作品,其二指文藝作品。因而,繪畫創作既包含繪畫創作過程,也包含繪畫作品本身。就繪畫作品本身而言應體現時代主旋律,實際上是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或多或少地在作品中反映當下時代精神面貌與問題的某些特徵和本質方面的首創性創作行為。幾萬年前,古人們在洞窟中或巖壁上,用粗壯而簡潔的線條勾畫出動物或人物的輪廓,充滿了粗獷的原始氣息和生活氣息。中世紀,基督教的影響佔統治地位,決定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方式和社會意識形態,藝術也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充當上帝和教會的代言人的角色。當時有人說:“世界脫下破爛的舊衣,替教堂披上潔白的袍子”。中世紀的藝術正是以一種勇於犧牲的無私精神,把靈魂牢牢凝固在聳入雲端的教堂的塔尖上。文藝復興時期,在經歷了封建教會勢力一千年的統治後,人們開始掙脫精神的束縛和奴役,人文主義的學者和藝術家提倡人性以反對神性,提倡人權以反對神權,提倡個性自由以反對人生依附,使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更具有人文主義精神。現在,藝術更是以廣泛的、多元的切入點關心、參與社會發展,關注諸多社會問題。
作為繪畫創作的主體——藝術家,離不開他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於是有人說:“幾乎所有的藝術作品在某種方式上都是藝術家生活和工作其中的那個世界的反映”。這種說法明顯是膚淺的、片面的。如果一幅繪畫作品的價值就在於它和現實的這種親近性,那麼繪畫作為一門藝術早就被攝影所取代。繪畫沒有消亡,本身就是一種證據,它說明繪畫之所以成為藝術並不在於它和現實事物有一種相似性,並由這種相似性產生一種似真幻覺。但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尤其是在藝術教育中,過多地強調如何客觀地如實描寫,致使不少人掉進自然主義的泥坑而不能自拔。值得我們深思的是:這些業已陳舊的觀念和制度有沒有扼殺某些天才!歌德曾經說:“藝術家對於自然有著雙重關係,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隸。他是自然的奴隸,因為他必須用人世的材料來工作才能使人瞭解;他也是自然的主宰,因為他使著人世的材料服從他的較高的意旨,為著較高的意旨服務。”畢加索有一次對他的友人克里斯琴·澤爾瓦斯說:“當我在楓丹白露森林漫步時,那一片翠綠使我感到難以承受,所以,我必須把這種感覺用繪畫的形式發洩出來。是綠色在支配一切,畫家作畫只不過想快一點卸下他那感覺和視覺上的重負而已。”這起碼可以說明,繪畫創作源於主題世界的心靈和精神那種最內在力量的強烈追求,在這點上,古希臘的畫家就已經注意到繪畫並不是純粹的模仿客觀世界,蘇格拉底的論述就是最好的證明。
繪畫創作需要靈感,靈感究竟指什麼?在藝術概論中是這樣解釋的:“靈感是指一種暗伏於創作者個體潛意識中的具有獨特創造性的心理與思維活動。”也許我在這裡闡述得過於繁瑣、抽象。這種心靈感覺是如何發生並貫穿始終的,羅馬詩人P.奧維德說過:“有一個神在我們心中主宰著。”這是因為從本質上說,創作是一種不可見的心理事件,它是極難考察的`。畢加索遇見了一片翠綠,由於無法承受而必須用繪畫發洩出來。可想而知,那片翠綠必然牽動了畢加索心靈深處的感受。有位畫家曾說:繪畫是一種“突然遭遇”。實際上,也是闡述客觀世界引發的主觀感受。然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環境下感受不同,即使是同一人在同一環境下也難於重複兩次完全相同的感覺。思想、想象、感情和感覺屬個體,任何人也沒有直接進入到別人的心靈中去過。人們的心靈只能透過內省的方式來考察,至此,有一些東西可以肯定,靈感的產生也有主體的思想、情感、觀念等諸多因素共同構築。
繪畫創作的過程在於它的不可預計性,凡能預計其未來效果的活動都不是真正的創作活動。在真正的創作活動中,如果開始並不知道最後的作品會是什麼樣的,甚至到工作臨近結束時,仍然不知道其結果如何,只是憑直覺工作,漸漸地朝結束的目標前進,而並不知道它最後的形式是什麼,這樣的活動方能稱為創作。馬蒂斯是這樣論述這一問題的,他說:“何時為創作結束,當所有部分建立起它們明確的關係,對我來說已不可能全部畫一遍的情況下去補充一筆時,它就意味著完成時刻到了。”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當藝術家停止思考怎樣去改善他們的作品時,就意味著創作活動的結束。
參考文獻:
[1]張弘昕楊身源編著《西方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2]朱狄著《當代西方藝術哲學》,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