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貿易/消費/租賃

分析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發展現狀及優劣勢論文

分析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發展現狀及優劣勢論文

我國是農業大國,66%的人口生活在農村,48%的勞動力依靠土地為生計,農產品國際貿易的變化直接影響到農民的增收、就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本文著重分析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優勢和劣勢,希望能對我國的農產品國際貿易發展有所意義。

一、我國農產品貿易的發展現狀。

當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發展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增長迅速。農產品貿易一直是我國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農產品及加工品出口額在全國出口總額中保持了40%-50%的份額。1980年以來,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得到快速發展,按SITC統計,2000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值達到268.2億美元,比1980年的105.92億美元增長1.53倍,據最新統計,2003年我國農產品貿易總額達403.6億美元,出口額為214.3億美元,進口額為189.3億美元。

第二,農產品貿易進大於出的局面得到改善,貿易順差擴大。1980年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為18.9億美元,1990年以來,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一直保持順差。1995-2000年每年淨出口值分別達到28.1億美元、24.3億美元、25.4億美元、24.4億美元、53.1億美元、44.2億美元。

第三,沿海、沿江和邊境地區為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主要地區。中國近十年來每年5億美元以上的農產品出口大省基本集中在廣東、山東、福建、浙江、上海、遼寧、江蘇等沿海、沿江和邊境地區,內陸地區還沒有出口超過5億美元的省市。

我國農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為亞洲地區。1995-2000年對亞洲國家的出口佔農產品出口的67.5%以上,據2003年資料我國農產品出口亞洲其他國家148.5億美元,佔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69.3%;其次是歐洲市場,佔15%-20%左右,2003年我農產品出口歐洲30.6億美元,佔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14.3%;對北美、非洲、南美洲、澳洲的出口較少,佔3%-7%左右。

我國農產品主要進口市場為北美洲和南美洲。2003年我國從北美洲和南美洲分別進口農產品55.6億美元、50.2億美元,分別佔我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的29.4%和26.5%。其次為澳洲,佔到10-14%左右;歐洲對我國農產品出口波動較大,佔6%-15%左右。

第四,從我國農產品進出口品種上看,糧食、蔬菜、水果和水產品出口增較快長,大豆、油脂和棉花進口較多。2003年我國累計出口糧食2200.4萬噸,糧食淨出口1615.9萬噸,這是我國曆史上糧食出口最多的年份。同年,我國進口大豆2074.1萬噸、食用植物油541.8萬噸、棉花95.4萬噸,是我國大豆、食用植物油、棉花進口最多的年份。同時蔬菜、水果、水產品出口繼續增長,分別達到18.7%、33.8%和17%。

二、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優劣勢分析。

按比較優勢參與國際經貿活動並獲取比較利益,是自由貿易理論學派的一貫主張。認清我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和自身的劣勢,這將對我國參與國際經貿活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比較優勢分析。

優勢和劣勢都是相對而言的,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比較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要素稟賦優勢。

一個國家的生產要素稟賦狀況直接影響到其對外經貿活動地位。從土地、資本和勞動力三大要素狀況比較,中國勞動力資源具有明顯優勢,而人均資本和土地擁有量,美國、歐洲和日本分別佔有絕對優勢。

(2)出口商品價格優勢。

從總體看,我國的水果、蔬菜、肉類產品價格均低於國際市場價格。目前,我國的主要水果如蘋果、鴨梨、柑橘的國內市場價格比國際市場價格低四至七成,有較強的競爭優勢。蔬菜產業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項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其出口量約為進口量的30倍,出口額是進口額的50多倍。從長期來看,我國蔬菜行業的生產成本和價格在國際市場上將會保持相當時間的競爭優勢。我國畜牧業的比較優勢要強於種植業,在價格方面,除禽肉外,其他肉類價格均低於國際市場價格,其中,豬肉價格比國際市場低57%,牛肉價格低84%,羊肉價格低54%。

(3)出口商品產量優勢。

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大漁業生產國,1997年我國的水產品產量達到3602萬t,總產量佔世界首位,人均水產品佔有量為29.87kg,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4%。2000年我國肉類產量達6270萬t,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肉類生產國。蘋果、柑橘、梨的產量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但是這些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出口水平仍然較低,如水果類產品,目前的年出口量僅佔總產量的1%左右,與其產量相比,出口潛力較大。

(4)出口商品質量優勢。

近年來,為了滿足國內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產品進口國的質量安全標準的要求,農業部制定、修訂農產品國家標準450多項,行業標準1550項,開展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示範基地縣”活動,從生產源頭抓農產品質量安全。另外,優質專用小麥、玉米、早稻和高產高油大豆等優質專用農產品迅速發展,都大大促進了我國糧食產品質量的提高。

2、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比較劣勢分析。

(1)我國處於劣勢的農產品主要是關係國計民生的糧食、棉花、油、糖等大宗農產品,我國每年都大量進口這幾類產品。

90年代以前,我國糧食、棉花的國內價格水平均低於國際市場水平,有較強的競爭優勢。但近10年來,我國糧食生產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油料、糖類等大宗農產品的國內價格已高於國際市場價格二至五成,失去了以往的競爭優勢。國內市場花生油、菜油和豆油的價格已分別高出國際市場價格24%、43%和45%。這種價格上的劣勢使得中國的糧、棉油等農產品極易遭到國外價廉質優的同類農產品的衝擊。

(2)出口農產品結構不合理,出口市場過於單一。

長期以來糧食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大宗農產品,而價值比較高的農產品如蔬菜、鮮花、水果等出口數量有限,這種低階農產品出口結構不符合世界農產品貿易發展的趨勢。與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相對應的是農產品的出口市場單一化:一是出口地區過於集中。據統計,近年來外貿農產品出口70%以上集中在沿海的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等省市,而佔全國大部的`中部和西部地區,外貿農產品的生產比重偏少,造成外貿農產品生產地域分佈不合理。二是出口市場過於單一。我國農產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日、韓等亞洲國家和地區,如2000年1——8月份,亞洲佔出口份額的73.4%,山東省2000年農產品出口日、韓就佔80%左右。這種狀況造成對區域性世界市場過分依賴。

(3)出口農產品生產成本過高。

過去計劃體制透過價格扭曲造成多數農產品價格低於國際市場價格,從而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優勢。然而,隨著農業政策傾向的轉變,農產品的提價,外貿農產品價格日益提高。其次,我國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優勢正逐步消失,使直接生產費用不斷提高,糧油生產幾乎無利可圖。再次,如果按照國外統計口徑計算完全生產成本(包括土地費用、勞動費用、固定資產折舊、直接費用和稅收等),外貿農產品的成本會更高。成本偏高,將會直接削弱價格競爭優勢。改革開放以來,國內主要糧食生產成本普遍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目前我國的大米、小麥、玉米和大豆等幾大糧食作物的國內市場價格都已超過國際市場,嚴重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能力。

(4)出口農產品品質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

我國農產品的品質、加工程度和附加值都比較低,與國外差距明顯。我國畜產品用於加工的肉、蛋產品佔全國總產的3%~4%和1%左右,而發達國家達到30%~40%,有的高達70%。就農產品質量而言,我國主要農產品與國外農產品的質量差距參差不齊。就稻米來說,國外消費者喜食長粒米,而我國優質大米粒長平均為6.8毫米,比國際名牌大米短0.4毫米;影響煮熟及食品品質的直鏈澱粉含量,國外名牌大米平均為20.1%,我國8個優質米平均為17.5%。從小麥來看,我國小麥品種與國外代表性品種在蛋白質含量、賴氨酸含量等主要指標差異不大,但在特質粉、專用粉的專用品種上差距較大,不僅數量缺,而且質量差。除此以外,我國的許多農產品在加工處理、儲藏包裝、花色品種、衛生檢疫等諸多方面有明顯的劣勢,這都影響到出口農產品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