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傳統文化在書籍設計中的運用論文
論文關鍵詞:繼承 和諧 發展
論文摘要:中國是個幾千年文明藝術古國,有著更多自己優良的文化藝術文明,所以在我們的書籍設計中更能對自己國家的藝術特,點觸手可及,同時也讓它更好的給我們指引設計之路,繼承和發揚我們民族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展現自己的內在氣質!
中國的書籍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書籍的裝幀形式,也是隨著文字和生產力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地演變著。中國當代的書籍裝幀設計在經歷了學習和借鑑西方現代設計理念的基礎上,正在向傳統迴歸,正因為把握了這種時代特徵,才使得中國當代書籍裝幀設計更具迷人的魅力。發展自己獨有的特色就須有自己的東西,所以在中國發展書籍設計更需認真學習和融合我們自己民族的文化藝術,體現自己的個性與氣質。
1傳承具有民族特色的書籍設計
任何一種文化或學科都是在傳承歷史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書籍設計是一門藝術學科,它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歷程,同樣也是如此。但是,現在我們對書籍設計的繼承認識是非常不夠的,導致目前書籍設計方向混亂不清的狀況。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全新的觀念和思維方式,但很多從事書籍設計的人,已經理不清設計的路子該怎麼走了。一所謂新的東西充斥著我們的頭腦,在迷茫中,自覺不自覺地倒向了完全商品化的方向。對於書籍設計來講,這個趨勢是非常危險的。書籍設計丟掉了傳承的觀念,而去模仿一些流行的東西,看起來這很省力氣,能夠吃飽飯。但是,如果這種狀況一旦成為一種普遍,並在設計界紮根的話,終究會被讀者所拋棄。
設計師們必須經過圖形、色彩、文字等諸多設計元素的組合與編排來傳達設計的某種意念,全方位的瞭解、學習、發展傳統文化,注重對傳統藝術語言的繼承,同時又必須掌握現代的審美趨向以及對現代藝術的實驗性探索。書籍設計無疑需要帶著民族文化的自尊,但也應該尊重世界一切優秀文化的精神,汲取各國之長,使圖書版式設計保持創新的態勢,走向現代的書籍藝術世界。我國著名設計師呂敬人先生的《朱熹大字千字文》和《梅蘭芳全傳》;張守義先生的《春明外史》;王序先生的《意匠文字》;張志偉的《梅蘭芳藏戲曲史料圖畫集》等,像這些優秀的書籍設計經典之作,它們的創作根基就是來自傳統,又把握了時代的脈搏,是傳統的而不是古板的,是時代的而不是浮華的。這樣的作品是可以使讀者讀時悅目,品時賞心的。更重要的是可以指導書籍設計的發展方向,成為中國現代書籍設計的脊樑,將優秀的中國文化藝術繼續傳承下去。
2把握書箱設計創新與傳統文化繼承間的和諧統一
藝術設計需要追求創新,特別是在全球化趨勢的背景下,創新離不開對國外先進設計思想的學習與借鑑。然而盲目的抄襲,只能是簡單粗放的模仿和放棄自我,只有擁有自主、民族特點的設計才能在國際設計領域獲得成功和認可。現代藝術家馬哈蒂爾曾在他的講演中指出,亞洲人如果盲目地學習和模仿西方,就會丟失自己最寶貴的東西—文化。我們應當清醒的認識到,藝術設計的民族性才是一個國家設計文化的生存之本。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國古代藝術思想、美學原理博大精深,其中所蘊涵的許多藝術理念、哲學思想對於現代藝術設計仍然具有時代意義和可貴的前瞻性影響。在設計中尋求傳統文化與創新借鑑的平衡是每一個設計者需要關注的間題。 與文化傳承有著最密切聯絡的裝幀藝術設計應當如何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係呢?
首先,我們應立足本民族的文化,從中尋找屬於自身文化標記的設計特質,建立對傳統設計文化的自信。我國傳統書籍裝幀文化從書籍形態到印製工藝都有著極為豐富的表現形式,這些傳統設計思想和經驗是我國裝幀藝術文化的靈魂。僅以裝幀形態為例,在已發現的敦煌遺書中,古籍的裝幀形式就有卷軸裝、梵夾裝、繩裝冊葉等多種樣式,除此之外,我國古代裝幀形式還有龍鱗裝(旋風裝)、蝴蝶裝、包背裝、袍套裝、線裝、毛裝等多種形制,每種裝幀形式都各有其特點,如明末清初的學者週二學在《賞延素心錄》中記錄:“卷冊用舊錦做囊或紫白檀做匣。匣內襯宣德小云鴦白績。以檀末摻新棉花為胎,不但展舒發香,且能避蟲”。由此可見這種紙板木胎的古代錦囊匣不僅工藝精緻而且極具藝術內涵與實用價值。這些凝結了古人設計智慧的藝術構造為現代書籍設計提供了豐富的可供借鑑的形態參考。
其次,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不是侷限於簡單地使用幾個中國元素;而學習國外先進設計思想,也不是照搬幾個外國紋樣。在學習與繼承中,真正的核心是文化。我國著名設計師趙健對此曾有過一段精彩的表述:“對於當代的設計師來說,傳承不是簡單的加減法的問題,而是借鑑西方人對現代設計原理的理解,來挖掘我們中國人原來沒有從現代設計的角度完全整理好的中國的視覺遺產。”原“世界最美的書”評委、德國柏林出版社、布魯斯帕瑞出版社製作總監雷納特?斯蒂芬女士在評論中國書籍設計時曾說“我認為你們國家有很好的書籍設計師,並且我希望他們不要受太多的西方國家書籍影響,而要注意你們有自己的文化的'書籍設計。”加強對本民族文化的學習和理解,提高傳統文化修養才是創作優秀設計作品的根本。
第三,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具有強大包容性的文化,應當學習運用國外設計領域內科學的理念、先進的技術來完善傳統設計思想、豐富技術工藝表現。設計者只有把自己的作品納人社會的文化系統中進行考慮,體現藝術設計的個性特徵,將會給設計作品帶來更高的附加值,這將有待於設計者從認識上不斷昇華、積澱。只有明確所擔負的文化責任,並站在歷史的基礎上來設計未來,才是新的時代賦予廣大設計者的光榮使命與職責。我國著名裝幀設計師呂敬人先生結合傳統裝幀形式和現代工藝創作出的函套裝《子夜》和夾板裝《朱熹千字文》,是完美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科學的設計作品代表,特別是《朱熹千字文》,將三分冊大型版本統一裝在由兩塊木板組成的夾板裝中,這種夾板裝是從古籍梵夾裝演變而來,運用現代理念加以創新變異,使傳統藝術形式得以再生,同時設計師還在封面封底兩塊木板上用鐳射雕刻了反相的1000個漢文字,這不僅是圖書主題“千字文”最直觀的體現,更是以現代設計工藝完成了對古代木板印刷形式的演繹和致敬。
每個國家的書籍設計都要有自己的與眾不同,否則就會被異國的設計而同化,從而失去自我。書籍本身的含義就是一種藝術,要把它作為一種精神文明進行傳承與發展。中國是個幾千年文明藝術古國,有著更多自己優良的文化藝術文明,所以在我們的書籍設計中更能對自己國家的藝術特點觸手可及,同時也讓她更好的給我們指引設計之路,繼承和發揚我們民族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展現自己的內在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