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古詩教學更有效
古詩語言凝練,節奏鮮明,韻律和諧,是社會生活高度集中的表現,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小學生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這就使古詩教學成為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如何引導學生走進古詩感受詩境,感受詩情?這需因詩制宜,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豐富想象,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再現於學生心中。
1、細細推敲詞語,啟發聯想。在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一聯,情景交融,意境深遠,但學生理解起來頗有難度。我們可以透過“孤帆”、“遠影”、“盡”、“唯見” 等詞語分析理解,啟發聯想,體驗意境。也可設定問題啟發學生:李白是如何送孟浩然的?為什麼這樣送?人不見了,船也不見了,詩人還在看什麼?透過對“帆”、“影”“、盡”、“唯見”這些詞語的推敲引導學生想象友人小船消失在水天相接的碧空,李白悵然獨立的畫面。一字一詞總關情,結合生活實際,李白對朋友的依戀和不捨也就可以體味了。
2、圖文結合,展開想象。詩中有畫,詩又勝於畫。詩透過讀者的再造想象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的畫面不是靜止的,而是活動的,富有創造的。如《所見》中的牧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欲捕鳴蟬”、“閉口”而立,一動一靜,一心裡描寫,一行為表現,給我們描繪了一個機制活潑的牧童形象,一副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教學這首詩時,可在學生了解詩意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用準確、生動、流暢的語言複述詩的內容,使複述者與聽者都能借助語言的描述,對詩句所表現的`生活畫面進行藝術再創造,從而獲得一種如進“畫”中的享受。
3在生活中感悟詩的意境。。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講解更容易激發學生興趣。到生活中去,感受生活畫面,從而體驗詩人所描繪的意境,是培養學生髮現美、把握意境的很好方法。在野外,引導學生觀察“野曠天低樹”、“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親身體驗“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中的意境美便可意會,無須言傳了。
4、在提問中感悟哲理。許多古詩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可以在提問中引導學生感悟哲理美。如在《題西林壁》一詩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時,教師可問學生:為什麼“不識”?用問題引導學生對全詩重點句的關注和思考。顯然“不識”、“只緣”構成了因果關係。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身在此山中觀山,角度片面,視野有限。開啟思路後,學生再聯絡實際,體味這句詩所包含的哲理。
5、反覆誦讀,深刻體會。誦讀不同於一般的讀,是在瞭解詩意後,有所感有所悟地低吟高誦。教學《楓橋夜泊》,在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後,就要強化朗讀,反覆吟誦,細細品味,真切感受。
“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理”,詩人把自己的志意和感情寓含在詩文中,教師則更應該將感受詩境,感受詩情貫穿教學之中。學生透過圖文結合展開想象反覆誦讀來深刻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教學的同時教給學生闡事明理,為人處世之道,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使古詩的教學更加有效。 古詩是中華民族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讓學生立足於古詩的背景之中,目視其文,耳醉其聲,心同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