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低段古詩教學的火候?
這星期,我在教學《古詩兩首》(《望廬山瀑布》、《絕句》)時,對如何掌握低段古詩教學的火候這一問題深感困惑,究竟該怎樣把握古詩教學的程度,才能恰倒好處地迎合低段學生學習古詩的認知水平?我處理教學時,首先是讓學生讀通讀順,對個別生字進行強調。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自主讀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詞或詩句,在學生互助的基礎上,教師參與指導解答。但實踐證明,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很茫然,只停留在現代漢語的理解層面,因此提不出不理解的字詞句,學生的解答也是風馬牛不相及,很多學生甚至對古詩中的詞語也模糊不清,比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中,很多學生把“鳴翠”作為一個詞,或者“鳴翠柳”作為一個詞,也有同學把“門泊東吳萬里船”中“門泊”作為一個詞。總之,學生對古詩特殊的表達方式非常陌生,儘管他們已經能琅琅上口地背誦古詩。最後,我只能用講授的方式,講解難解字詞的意思,這讓我感覺索然無味,學生也聽得很疲塌。這不禁讓我懷疑,這種落實到字詞句意思的教學方式是否太高段化了?
新課程標準對低段古詩學習的階段目標是這樣表述的: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此表述的核心是在低段古詩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的朗讀感悟,意境體驗,感受詩話的美。但事實真能這麼理想化嗎?未然!試想,學生連最基本的詩意都不知道,又如何去體會其中深層次的意境呢?儘管現代化手段能彌補學生感知上的不足,但無法替代語言本身的感悟功能。比如:如果學生對“掛前川”不理解,又如何展開想象,把瀑布和河流聯絡在一起呢?況且,學生對意境的理解,與學生認知水平(如對詩人的背景、古詩的時代背景等資訊的理解)、生活體驗等都有關係。以理解《望廬山瀑布》的意境為例,我試圖讓學生體驗瀑布的壯觀,但學生顯得很木訥。於是,我想發揮生活體驗的功能,設問:你們見過瀑布嗎?見過的學生少得可憐,即使見過,也無法和壯觀的感覺聯絡起來。無奈之下,我又設問:見過大海波濤洶湧的景象嗎?試圖以此來替代對瀑布的體驗,但學生還茫然者居多。那麼,又該如何達成學生感悟意境、感受詩話美的目標呢?
查閱資料時,發現以下一段資料,該資料也突出強調低段古詩教學中悟情悟景的重要性:
低段古詩教學的三部曲──欣賞、領會、與創造:
1、欣賞──創設情境欣賞美:
“詩是有聲的畫”上課伊始,教師就努力營造積極的情感氛圍,以優美動聽的古曲、生動的形象畫面或聲情並茂的描述,經學生帶進古詩的意境,讓學生獲得情感的薰陶。
課中圖文結合,或者播放一些課件圖片,使學生的情感始終被詩文的意境深深吸引。不知不覺與詩人共享當時的美景。
2、領會──讀中悟情領會美:
古詩是人類在特有的生活環境下寶貴情緒的瞬間靈光閃現。人們讀詩,就是要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引起心靈的共鳴,從而體驗到詩人瞬間的驚喜之情。因此在古詩教學中,反覆誦讀,讀出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意境是基本的方法;整體感悟,悟出詩情、悟出詩意、悟出詩韻是基本原則。
怎麼讀?
1讀:讀準生字,讀通詩句。
2讀:圖文結合理解詩意。
3讀:讀議結合,合作探究疑難問題。
4讀:讀中發表自己的理解,評價古詩的意境,詩人的內心情懷。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5讀:誦讀,積極展示,誦出情懷。形式多樣:對詩、吟誦、遊戲、表演等。給學生提供積極展示的舞臺,達到熟讀成誦的境界。
3、創造──拓展延伸創造美: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恰到好處的拓展延伸能使學生由“樂學”到“活學”再到達“會學”的境界,使我們的課堂教學閃現出智慧的火花和生命的活力。
比如:課文古詩教完後,引出一首寫法類似的古詩,讓學生自學感悟,檢查學生“得之以漁”的情況。學生會在學以致用的訓練中提高學習能力。
還如:古詩教學完後,引導學生根據古詩的情境,給古詩配畫,給古詩配舞,給古詩配曲等。如果能將這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入課堂,學生透過學科間的交流、滲透、整合構建了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美,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只要善於發現,樂於創造。勇於嘗試,就能收穫無窮的樂趣。
理論和實踐的距離讓我對低段古詩教學的火候問題困惑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