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範院校學生學習音樂課的興趣與個性差異論文
摘要:個性一詞在詞典中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中和教育影響下形成的一個人的比較固定的特性。教師教學,從學生興趣出發,引導和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個性、特徵來學習音樂課,使學生增強音樂方面的素養。
關鍵詞:興趣;個性
筆者在師範院校音樂系從教多年,透過對教學經驗的積累,特別是帶領學生到中小學見習、實習及聽課與音樂實踐發現,不是每個學生都喜愛上音樂課。而喜愛上音樂課的學生,不都是因為他們喜愛音樂,喜愛音樂的學生不都是喜愛教學內容,這就是個性差異。
一、注重教師基本功
教師好比是演員,沒有過硬的演技也就稱不上是好演員。不是好演員,怎麼會有觀眾?音樂課也是如此,教師只有具備了真才實學,擁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透過一定的展示,才能得到學生的欽佩,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課標》說的那樣,“用自己的歌聲、琴聲、語言和動作,將音樂的美傳給學生”,把教師的藝術魅力和高超的專業素質轉化為培養學生學習熱情的說服力,是快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有效途徑之一。
此外,我們今後在師範院校的教學中也可以透過畢業生的特例和一些示範作用引導在校生認識到專業能力的重要性,從而產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加強自身音樂素質的提高,為今後就業成為較合格教師充足電。
二、深入瞭解學生
音樂課課時較少,每週僅一次45鐘的課程。在45分鐘裡,上課教師要面對的是全體學生,而不是一兩個學生,這一情況致使授課教師很難在課堂上了解每位學生的個性差異。這就需要授課教師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細心,隨時隨地去觀察瞭解自己的學生。比如:運用點播形式讓學生一個一個進行模唱時,出現的是:有的學生唱的聲小,有的學生唱的聲大。有的學生能模唱得非常好,包括音色、表情都會模仿的天衣無縫。有的學生很隨便,有的學生根本就不配合等等。別看這小小的模唱,哪怕是三個音,一句旋律,都會讓學生做一次很好的展示。而授課教師也從中得到一次充分了解學生的機會,做好記錄,在課後的備課中想出今後的對策,這就是我們教學方法中所說的循序漸進,因材施教。我們再看看對模唱的結果是如何進行完善解決的:聲小的學生去鼓勵他,假如你站在一個山頭向另一個山頂上的人歌唱,並讓他們聽到你的聲音,你怎麼唱?做給老師聽聽;聲大的學生讓他(她)和你比一比,看誰的聲音更溫柔。不能配合的學生,一定要特別重視他,哪怕有一點的閃光之處都要報告給全體學生,讓他有一種自信感,從而使他慢慢地配合;模唱非常好的學生,一定要樹立示範,並給他們展示的舞臺,讓他們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華。
總之融入學生不能成為空談,要落實於行動,否則就會讓學生離你越來越遠,有了距離也就談不上興趣的激發了。反之,瞭解學生個性差異,拉近師生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你在重視他、關注他、注視他。
師生平等起來,建立一切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機會,創設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去更多地、細緻地瞭解學生的方方面面,以學生為本、為主體,這才能夠達到激發學生興趣的目的。
今後師範院校的學生,一定要重視教育學與心理學的學習,看似無用,其實用途廣泛。
三、關於同與不同的教學
別看不同班級,而教學內容是相同的。但由於班級管理不同,學習氛圍也是各不一樣的。因此同樣的教學內容在不同的班級就會呈現不同的教學流程,甚至方法、手段也會加以改變。如學生對音符的時值總是把握不好,換句話說,就是每個音在什麼情況下唱多長總是不夠精確。這就要求教師在紀律差、較活躍的班級講這一內容時,從生活角度出發來引起學生的注意,是用切蘋果到吃蘋果的方式來完成的。做法:在蘋果上的一面用果醬或巧克力標上“全音符”文字與符號,平均切成兩半,再在每一半上的另一面寫上“二分音符”,把其中的一半蘋果給身邊的學生吃掉,同時再問他你吃的是幾分音符的蘋果?緊接著再把他答對的音符落於板書,準確標出它的寫法與要求。再把另一半蘋果再平均切成一半,告訴同學們這一半的一半的蘋果是“四分音符”。以此類推,切成八半、十六半,來認識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符號與寫法要求。當教師問有誰想吃蘋果時,這時全體學生的注意力都在蘋果上,其原因就是因為音樂排課的時間都在三四節和五六節上課,也是孩子們餓的時候了,想吃多大的蘋果?幾乎是異口同聲:全音符。再在這個基礎上給個節奏,按照這個節奏來嚼蘋果,音響效果是絕對的特殊的,學生的配合也是空前和諧的。而到了管理嚴謹的'班級講這一知識時,直接就請同學們注意觀察老師手裡有一張紙,這張紙叫全音符,標記是(板書)5———接下來折成兩份,其中一份叫二分音符,標記是(板書)5—,依此類推問:誰能告訴我這些音符名稱的來歷及它們之間的數量關係。話音一落,在這樣的班級只要是展示自我能力的機會就絕不放過,對待該班級的學生,我們就不需要用蘋果作為教具,對於數學成績優異,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我們就不再需要婉轉的方式組織教學,而是可以運用直截了當的教學模式授課,以使該班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的知識收益。講到這裡可知,儘管教學能容一致,但物件不同,我們必須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而針對不同的學生巧妙地運用不同的教學模式也正是我們授課的重難點所在。如果無論對於什麼樣的學生,都採用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那麼對於不適應這種教學方法的學生來說,當然也就很難培養學習的熱情,知識的收穫,更談不上激發出潛在的學習興趣了。
四、教師與學生的備與背
通常,教師會讓學生在課後籌備一些與下節課相關聯的資料。一方面是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臺,如查詢歌曲作者、影片等等文字、音響資料。而教師則在課前準備下節課的教學內容,以期上好每一節課。準備內容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流程等等。教師準備的是:本課準確的知識點、每一教學環節之間的銜接語言、每個表演的肢體語言、學生的年齡特徵、學生的心理特徵與需求、音樂知識接受的能力、所預測帶給學生的反映等等方面,而且是缺一不可的。學生背的是課程結束後所學到的知識點,對所學課程中的快樂記憶進行溫習。這一系列過程完整統一,任何環節出現問題都是教師教學的失敗,也可以說是學生興趣激發的失敗。因此我們無論教研還是研討,多多提到的都是備課與背課,學生備與背的效果也是教師授課質量的最好證明。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多種手段,瞭解學生個性差異有多種方法,總而言之每一堂的成功課,在它的準備、教學等過程中,是一種無限寬廣的綜合性藝術表演的結果,是缺一不可的綜合能力的體現。如果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特徵,課堂的和諧氣氛會消逝,學習過程中熱烈氛圍會消失,課堂紀律也會隨之越來越惡劣,老師的魅力更會越來越蒼白。因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結合學生年齡特徵,用心瞭解學生的個性差異,給學生提供最適宜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奉獻最真摯的教師熱情,幫學生更近距離地觸碰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