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傳統教學觀分析

關於傳統教學觀分析

【摘 要】傳統教學觀念把知識看成是定論,把學習看成是知識從外到內的輸入,同時低估了學習者的認知能力、知識經驗及其差異性,並在教學中表現出了過於簡單化的傾向,從傳統教學觀到建構性教學觀。這些教學觀念上的偏差導致了許多消極的後果。建構主義學習觀體現了三個重心轉移,強調學習的建構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對於革新傳統教學觀念、實現主動、有效的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建構主義,建構性教學,教學觀念,教學改革

革新傳統教學觀念,促成主動、開放、有效的教學,這是當代教學改革關注的核心問題。當前,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越來越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動力,教育技術的革新不僅僅是技術手段的進步,而且涉及到技術應用背後教學觀念、教學模式的更新。本文從對傳統教學觀念的反思出發,從建構主義學習觀來透視教學改革的方向,以求對新技術條件下的教學改革有所啟發。

在認識論上,我們一直倡導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即能動的反映論。但是長期以來,我們更多強調了認識的反映特性,強調它的客觀性的一面,而對認識的能動性則未能給予充分的重視和深入的揭示。八十年代後期到九十年代初,我國哲學界在認識的能動性問題上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強調認識的能動性、建構性和中介性,教育論文《從傳統教學觀到建構性教學觀》。然而,認識論並不只是寫成文字的理論,也不只是專家頭腦中的觀念,它廣泛存在於實踐於各個領域的'社會成員的頭腦中,在實際左右著人們的實踐活動。迄今為止,在教育領域中,輕視認識能動性的機械論觀念傾向還很廣泛,它導致了教學觀念的許多偏向。這裡只對教學過程中所反映出的傳統教學觀念作概括分析,不求全面,但求有所啟發。

認識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真理既具有絕對性,也具有相對性。然而在教育中,我們卻把課本知識當成了定論,看成是無需檢驗、只需理解和記憶的“絕對真理”,課本簡直就是至高無上、毋庸置疑的聖經,好像只要理解了、記住了課本知識,就可以套用它去應付靈活多變的實際問題。然而,實際問題總是具體的,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會有很大的差別,它往往並不是套用一兩個概念原理就能解決的,只有真正的“活知識”才能給人以力量。

知識是靈活的,而不是死的教條,不是最終的定論。課本知識只是一種關於各種現象的較為可靠的假設,而不是解釋現實的模板。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些知識在被個體接受之前,它對個體來說是毫無權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識作為預先決定了的東西教給學生,不要用我們對知識正確性的強調作為讓個體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學家、教師、課本的權威來壓服學生,學生對知識的 接受 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構來完成。另外,知識在各種情況下應用並不是簡單套用,具體情境總有自己的特異性,所以,學習知識不能滿足於教條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斷深化,把握它在具體情境中的複雜變化,使學習走向“思維中的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