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教學之文言文論文
一、學生的朗讀量不足
在文言文學習中,學生的朗讀是佔據文言文學習的重要部分。一些文言文透過多讀,才能更好地理解、分析文言文所傳達的資訊。在傳統教學中,文言文教學時老師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文言文教學中教師獨自“表演”———老師講,學生聽,很少讓學生朗讀。有些老師發現了在朗讀教學中存在著許多誤區,即自讀多、齊讀多,講前讀得多,講後讀得少;個讀少、範讀少、背誦少。這就把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作用與地位給削弱了。這樣的文言文無效教學能長久嗎?
二、毫無新意的傳統教學形式
文言文教學方式可謂毫無創意,這種毫無新意的呆板教法,自然加劇了課堂氣氛的壓抑。對於不喜歡用多媒體授課的老師還是沿用“讀—譯—抄—背”的思路教學。文言文基礎知識點很多,實詞、虛詞和斷句、析句等需要理解、記憶的過於多,教師往往自我陶醉,動不動引經據典,逐字逐句翻譯,黑板上密密麻麻;學生用不同顏色的筆快速記筆記,生怕老師講的記不到,於是課本的字裡行間插滿了密密麻麻的“註解”或“譯文”,但是,學生的腦袋裡仍然是空白一片或者零散的文言文知識點。這種千篇一律的傳統教學方式勢必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長此以往,文言文教學自然就沒有情趣,沒有活力。學生被動學習文言文,他們的閱讀水平難以提高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三、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學方法
1.每堂課教學目標要明確,只有有的放矢地做好教學計劃才是符合文言文教學規律的,這樣學生的學習能跟上教師的'教學步驟,不至於拖後腿。例如,《傷仲永》第一課時,教師只要求學生了解作家作品並朗讀課文、整體感悟課文即可,第二課時理清文章脈絡,瞭解借事說理、詳略得當的寫法,討論認識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2.基礎點滴,水到渠成文言文基礎知識點非常多,一篇文章可能不多,但是需要了解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斷句、析式等不是很簡單的事情。為此學生要“瞭解並梳理常見的古文實詞、古文虛詞、古文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例如,“兩兔傍地走”(《木蘭詩》)在古代實詞中,“走”理解為跑,基礎知識需要學生記憶,這些點點滴滴知識還需要一定的練習以鞏固基礎知識,最終才會水到渠成。
3.把握句意,品味意境文言文中的經典句子堪稱精華。這是文章的重點內容,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從多角度去把握理解其意,拓寬學生的學習思維,多元解讀文字,品味其中意境。例如,《陋室銘》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簡單八個字可謂作者匠心獨具,在整體上理解文章後才能理解其中意境。文言文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瑰寶。作為中學老師要做好擔當優秀文化傳播的使者,應讓學生掌握好必備的文言文基礎知識。為此,教師講授文言文時應該多研究教材、教學方法,上好每一堂文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