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電子技術/半導體/積體電路

電工基礎及電子電路課程教學論文

電工基礎及電子電路課程教學論文

一、明確電工基礎與電子電路課程是相互聯絡、相互交叉,並不是毫不相干的

電工基礎與電子電路這兩門課雖說是作為兩門獨立的電子專業基礎課程開設的,但它們二者在某些知識運用上是互有關聯的。有的時候在處理電子電路課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時,如果採用電工基礎課程中學到的相關知識,不但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不易出錯。更重要的是,透過老師在課堂上巧妙地將兩門課的知識相結合、相運用在一起,學生會恍然大悟,體會到原來學到的知識並不是無用的、用不上的,而是會幫助他們能更快、更好地學習理解新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例如在講解電子電路課程中有關晶體二極體知識時,有種題型是求解含有晶體二極體的電路中的某段電壓值,若採用電工基礎課程中的基爾霍夫第二定律,即列KVL方程,則會提高解題的正確率。

該題的解題思想為:先假設二極體V斷開,求該二極體兩端的電壓,根據二極體單向導電性原則(正向電壓導通,反向電壓截止,若兩端電壓大於零,則導通;若兩端電壓小於零則截止)判斷出二極體在該電路中的狀態後,再去求ABU。在這步過程中利用列KVL方程就會比較方便,不易出錯。(U=U=15UV12V=3V>0()二極體左右導通;KVL:150.70ABU+=;則14.3ABU=V)由此可以看出,只要掌握該題思想,無論怎麼變化,都不會有任何問題。再如,在講解電子電路課程中有關調諧放大器時,在解釋調諧選頻效能時,教師就可以結合電工基礎課程中有關諧振電路的知識,透過分析LC並聯諧振電路的電壓諧振曲線圖,說明調諧選頻原理,從而將這兩門課的相關知識很好地聯絡起來。

二、採用循序漸進的啟發式教學手段,培養學生思考、動腦能力,提高積極性

所謂循序漸進是指按照一定的順序、要求或步驟逐步深入或提高。學習要有一定的過程,依照一定的難度由淺入深,由簡入繁,學生才會有一定的時間去適應知識,逐步吸收知識。為了提高課堂效率,筆者在講授新知識時,大多會採用此方法,而且效果較好。

在電子電路這門課中,由於該課程涉及大量的複雜電路,分析起來也比較繁瑣,因此比較適合採用該方法:先根據要求分析最簡單的電路,而後在分析該電路的基礎上找出問題所在,啟發學生提出改進措施,最後修改電路、難化電路,在使電路逐步趨於完善的過程中,完成全部課程的講授。例如,電子電路課程中最重要、最典型的一個知識點——三極體組成的放大電路,最適用、最重要的應屬分壓式穩定靜態工作點偏置電路。但如果直接講述該電路,絕大多數學生會被複雜的電路圖給“嚇倒”,從而沒有信心去學,最終導致學習的積極性下降。因此,筆者會從最簡單的阻容耦合式共射基本放大器講起,分析該電路各元器件的作用及原理,而後針對該電路的不足和缺陷——靜態工作點不穩定,會影響輸出訊號的失真,從而啟發學生提出改進措施(圖2)。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適當地引用行為引導學中的“大腦風暴”法,集思廣益,激發學生的思考、動腦活動,進而改進、完善電路,即採用分壓式穩定工作點偏置電路,具體分析該電路的原理。在電工基礎這門課中,如在學習基爾霍夫定律知識時,可以採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來完成。

先分析最簡單、最熟悉的電路,運用以前學過的歐姆定律、分流公式及分壓公式就可以很快並無障礙地解出所求的各個量,然後逐漸改變該電路的結構,如變換電阻的連線方式、個數,雖然電路變複雜了,但仍可以用以前學過的知識解決,最後變換電源,增加電源的個數、變換電源之間的極性。這時,學生就會提出疑問:為什麼用以前的知識解決不了呢?學生便很快對此感到好奇,急於想知道該如何解決,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活躍了課堂的氣氛。透過老師前面有目的的引導和鋪墊,基爾霍夫定律就會較深刻地留在學生的腦海裡,也容易被學生接受和掌握。

三、抓住學科特點,突出教學重點,用言簡意賅的概括性語句來教學

電子電路及電工基礎這兩門專業理論課,理解性較強、複雜性較大,學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而對於技工院校的'學生而言,由於學生本身基礎薄弱,因此,如果一字一句地詳細講解,他們會覺得厭煩,也會因為一大堆的分析弄得大腦“混亂”,反而達不到效果。針對這種現狀,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儘量拋開不必要的細節,直接抓住核心內容,突出重點,用最簡潔、最易懂的語言把關鍵內容概括出來,讓學生能一目瞭然。例如在電子電路課程中,在講授正弦波振盪器的自激振盪條件時,要求振盪器必須同時滿足相位平衡條件及振幅平衡條件,即2(0,1,2AFΨ+Ψ=nπn=…,AF=1,學生一看這兩個公式就不能理解具體意思。

因此,筆者在講解該知識點時,直接突出兩點,即相位平衡條件就是要求振盪器中必須引入正反饋;而振幅平衡條件就是要求振盪器中的放大電路中的三極體工作在放大狀態,這樣學生就能較好地理解了。又如在電工基礎課程中,分析RLC串、並聯正弦交流電路會比較複雜,這時,只要把前面講過的關於純電阻、純電容及純電感正弦交流電路中的相關結論引用到RLC串、並聯正弦交流電路中,只要抓住相關的概括性結論就可以了,不必大費周章地進行分析討論。再如,在講述電磁感應定律時,只要抓住兩大點就可以了:一是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確定感應電動勢的大小;二是楞次定律,確定感應電動勢的方向。這樣,學生大腦就會比較清晰,容易記住。

四、透過實驗,鞏固知識點,鍛鍊操作技能,培養學生髮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電子電工課程中的電路部分內容較枯燥,學生不易理解。同時,我們也知道這是一門與實踐聯絡較緊密的課程。而技工院校培養的目標主要是技術操作人才。因此,透過實驗,一方面能鍛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知識的吸收度;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形成一種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及自我解決的能力。電子電路及電工基礎這兩門課程中涉及大量的實驗電路,筆者在教學計劃中會安排相應的課時給學生實驗鍛鍊機會。電子電路中的單管低頻小訊號放大器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內容。透過理論講解,學生雖然知道該電路的功能是輸入訊號的電壓放大,也知道該電路的靜態工作點的設定是為了產生不失真放大作前提的,但是隻單純講解,學生會覺得枯燥無味,也不能很好地掌握。透過自己搭接電路、除錯儀器、觀察波形、計算資料,學生可以很直觀、很感性地從實驗資料中得出結論,從而掌握要點。

最重要的是,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地發現問題:為什麼我搭的電路不出波形?為什麼我的輸出波形會比輸入波形幅值大、相位相反?為什麼我的波形會失真?從而根據出現的問題自己去分析:會不會是電路接錯了?會不會是某個元器件損壞了?會不會是示波器的設定出問題了?最後透過排查和老師的指點,自己解決了問題:原來是線路接錯了,原來是示波器沒調好,原來該電路是共射級放大器,輸出和輸入訊號相位是反相的,原來是……這樣無形中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讓學生認識了相關的元器件、學會了使用相應的儀器裝置。電工基礎課程中學習疊加原理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該內容,筆者採用了先實驗後教學的方法。在做實驗前,給學生提出兩個問題:一是電源在電路中起什麼作用?二是在複雜電路中,多個電源是起何作用的?啟發學生帶著問題去做實驗。結果兩節課下來,學生都較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五、改革實踐性教學,適當地運用行為引導型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行為引導型”教學是一種以能力為本的教學法。它強調的是一種新的教學指導思想,即以培養學生活動能力、方法能力、個人和社會交往能力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教學的結果是讓學生具備學習的能力,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職業行為能力、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團隊精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該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也有利於促進教師的業務水平的提高,從而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例如,在實驗教學過程中,一方面透過佈置相關固定的實驗要求,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另一方面對實驗內容做一些修改,增加一些設計性的步驟。這樣,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加強了學生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以上幾點是筆者在這一年的教學實踐中獲得的感受。

同樣,在教學過程中,好的教學方法還很多,如採用多媒體教學,圖文並茂,生動活潑,激發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不管怎樣,提高教學質量、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是當今社會賦予我們職業教育者的責任。如何更好地培養出新形勢下社會所需的,用人單位所歡迎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將是我們繼續研究、探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