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C的故事”的教學體會反思
教完《維生素C的故事》,我的感想也頗多。到底語文課該怎麼上?是應該深入文字,細讀課文呢?還是為了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匆匆而過呢?教學一篇課文,如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劃分課時?不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時應該怎麼辦?很多問題與困惑縈繞腦際,使我有些無所適從了,也使我對自己的教學使去了信心。帶了十幾年語文,我感覺自己越來越不會教語文了。尤其面對蘇教版語文教材,對教材不是十分熟悉的情況下,更是不知如何下手了。
在教學《維生素C的故事》這一課之前,因為要準備學校教研組聽課,因此,為了上好這一課,課前我作了充分的準備工作: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設計教案。可以說已經做到了心中有教案了。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安排瞭如下教學內容: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基礎上,使學生明白任何科學發現都離不開細心個的觀察和思考這個道理。
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帶領學生專注於說和讀的環節。說一說哥倫布心情變化的原因,讀出哥倫布在不同的情境下的心情。我希望透過說和讀帶領學生深入文字,體會人物的心境,讓學生在受到感悟的同時,明白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但由於課前對學生學習的預見性不夠,加上問題的設計過細,致使課堂上沒有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使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脫節,沒有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的目的`。
上完課後,與其他幾位語文老師交換了意見。他們很誠懇的指出了我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其中一位老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節課中,對哥倫布心情變化的原因分析的是不是過於細緻?針對這個問題,大家意見不一。我想:學語文就是要把作品中的人物讀懂、讀活,讓讀者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感性應是語文的本質特徵。如果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忽略了學生對文中人物的感悟,這樣的教學一定不是很紮實,學生的認識也一定不夠深刻。但怎樣教育語文?怎樣上好語文課?也是我們語文教師應該深入研究的問題。也許語文老師應該做的就是創設教學情景,讓學生在情境中讀書,在情境中體驗文字的感情,在讀中獲得語言的感悟,在讀中提煉自己的感觸。只有讀懂了,才會讓許多的問題得以解決。比如:語法的、語感的
曾經多年的語文教學,總是先講文章主要內容,在概括中心思想的老框框上進行。如今《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給小學語文教學打開了一扇門。至於走進門後,如何修行,我也只能戰戰兢兢的摸著石頭過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