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什錦拼盤活動有感
活動結束了,孩子們仍沉浸在裝飾傘面的樂趣中,我心中已開始回味這次活動的成敗得失……
在這次公開課活動中,為了更多地展示自己,為了突出“整合”活動的特點,我設計了“傘的世界真美妙”這個活動。對五大領域的內容我是能加就儘量往裡加,所以從目標到環節的內容都很多。比如目標是這樣的:
1、培養幼兒抓住傘的特點進行觀察的能力及審美能力。
2、瞭解傘的主要結構,認識“傘”字。
3、培養幼兒發散思維的能力,瞭解傘的用途。
4、鍛鍊幼兒的.想象力,發現事物間的相似之處。
5、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裝飾傘面。
裡面既有藝術領域的內容,又有科學、語言等領域的內容,既有觀察、想象能力的培養,又有思維、操作能力的培養,哪是重點?似乎都挺重要。像“傘的主要結構”、“傘的用途”,認識“傘”字,“裝飾傘面”等具體的知識和能力目標幼兒都能達到,而那些審美力、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等的培養不是一次活動就能達到的,這樣的目標顯得空泛。
為了達到這樣多的目標,活動過程自然也就需要更加豐富一些。活動過程包括“賞傘”、“識傘”、“什麼像傘”、“傘的用途”、“和傘做遊戲”、“裝飾傘面”等六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賞傘”,旨在引導幼兒抓住特點觀察,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我請幼兒做“傘的選美比賽”的裁判,分別從傘面的圖案、色彩,傘柄的線條、傘的獨特性等幾方面觀察、評比,選出了“最佳圖案獎”、“最佳色彩獎”、“最佳線條獎”和“最具個性獎”。孩子們覺得非常有趣,都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投出自己的一票。評比過程中,自然地認識了“傘面”、“傘柄”。
接著,我請幼兒說說自己還見過什麼傘,幼兒說出降落傘、大太陽傘。我說:“我還帶來一把特別的傘呢!”引起幼兒的好奇心,自然過渡到下一環節――“識傘”。我把傘的簡筆畫和“傘”字放在一起,讓幼兒同時瞭解了傘的結構和“傘”字的結構,並物件形字的現象有了初步的接觸。幼兒對這一現象感到有趣,也很容易就記住了“傘 ”字。
“傘”字像傘,還有什麼東西像傘呢?這樣自然過渡到下一環節。幼兒的思維被充分調動了起來,想到了很多,如蘑菇、荷葉、花朵、樹、蒲公英的種子……我請幼兒把自己想到的用簡圖的形式記錄到紙上,幼兒都踴躍參與,記錄得也比較形象。有個幼兒說大風車也像傘,我透過引導幼兒觀察傘面和傘柄的位置,讓幼兒明白:傘面應該是蓋在傘柄上的,不是偏在一邊,所以這個說法不很科學。
正當大家想不出還有什麼東西像傘時,我把話題一轉,到了下一個環節――“傘的用途”。開始時幼兒只侷限在傘的常規用途上,如遮雨、遮陽、遮雪等。我拋磚引玉,把傘倒過來當成籃子,幼兒的思路一下打開了:當柺杖、當鳥窩、當鉤子……我又在記錄圖上畫了個跳舞的小人,引導幼兒以傘為道具編了一段舞蹈。在跳舞時,幼兒的情緒逐漸興奮起來,正當有的幼兒要趁機調皮時,我趕緊採取措施:我把食指豎到嘴邊,示意幼兒安靜,並做出邊側耳傾聽邊點頭的樣子,孩子們一下靜下來,好奇地望著我。這時我說:“傘說想和大家做遊戲,不過,它們希望大家能遵守遊戲規則……”我用童話般的語言,把幼兒引到了下一個環節。遊戲有兩個,一個是猜猜老師轉的是哪把傘,鍛鍊幼兒的觀察能力;一個是透過觀察傘面的轉動,體會視覺暫留現象。
最後,請幼兒自己設計、裝飾傘面,並和傘玩一玩遊戲。
整節課幼兒都積極參與,情緒愉快,思維活躍,發言踴躍,興趣盎然。環節之間的過渡也比較自然流暢,對幼兒情緒的抑揚控制得比較好,活而不亂。但回味起來,覺得內容太多,課的節奏顯得緊張;為追求面面俱到,導致重點不很明確,每個環節與其它環節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絡,都能獨立作為一個活動,各領域間的界限還是比較明顯,就像一個“什錦拼盤”,離“整合”的理念和要求還有差距。看來,“整合”的理念真正實施起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不斷地反思、實踐、再反思、再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