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朱光潛談美有感

朱光潛談美有感

朱光潛談美有感1

美,何謂美?

這個問題看似很簡單,只要能夠形成良好的視覺效果的事物都是美的。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是不由得感嘆某些事物或者人“美”。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也許我們所想的並不是真正對的呢?到底什麼樣的事物才能稱得上沒呢?美具有哪些特徵呢?我們該如何審美以及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呢?

讀了朱光潛的《談美》之後,才對“美”有了真正的認識。

朱光潛先生美學思想的核心觀點是美不在心,即不存在於人的主觀意識中,也不在物,即不存在於客觀事物中,它在心物的關係上。朱先生把這種觀點簡約地表述為:美是物的形象,或者美是意象。這種觀點朱先生在早期和晚期是一以貫之的。

《談美》無疑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朱先生清新的文風,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很高的審美享受。

整篇文章給人一種輕鬆的氛圍,許多言論的提出,都伴隨著許多比喻和例子。對於《談美》其精闢、客觀的分析和論證實為欣賞,稱讚。

一、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作者在此段中談及人們對事物的不同態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的心態

去看,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去看,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去看,古松在他們三類人眼裡顯現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欣賞的同時也賦予了其畫家內心世界對古松的完美概念。“有審美的眼睛才能見到美。”要把實用的態度丟開,把科學的態度丟開,專持審美的態度去看待事物。美不具有功利性,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事物,他們指引我們的靈魂、淨化我們的思想。

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

俗語講:“距離產生美”。美的欣賞是要有距離的,近了,容易迷惑;遠了,又看不清。朱先生在此明確的指出了藝術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想,其狀態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應該也是其中道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人們對於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秘感,容易從實際生活中的利害關係出發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鮮的、不瞭解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產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為有距離,有神秘感而迸發出美感,使人嚮往。

三、“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宇宙的人情化

這裡引用《莊子.秋水》裡的一個小故事說明了人的美感體驗的道理,即:美感體驗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態的往復迴流。人的認知有時是伴隨人的主觀情趣來判斷事物的。那麼這種主觀的情趣對事物進行判斷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緒對映到身邊的`事物中去。如同朱先生講到在欣賞古松時,除卻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感還有個人對古松的內心欣賞情趣也會使古松的美感裡含有欣賞者的個人認知經驗在裡面,也就是說人的美感經驗不是單獨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觀情趣獨立產生,而是兩者的結合造就了人的美感體驗。

四、“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美感與聯想

這是多麼優美的意境,羅裙飄飄,芳草悽悽,這樣我們不禁聯想到羅敷,詩文中美麗的女子。聯想是偶然的、雜亂的、無序的,而美感的東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結構的、抽離出來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諧狀態的東西。美感體驗可以使人產生對事物的聯想,而單純的聯想不能算做美感體驗。朱先生提到:美感是一種直覺,一瞬間的感受。而聯想漫無飄渺,浮想聯翩,帶給人無限的想象和美感體驗。

五、“情人眼底出西施”——美與自然

美是什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朱先生在此提出美是物的物理屬性和人情心理活動對事物產生的一種態度。單獨有自然物理屬性而沒有人的感性心理直覺――美也無從產生。自然在經過人的心理感覺加工後產生了美感,不同的經驗會產生不同的感覺,美的欣賞是對自然的一種再加工、再創造。個人情趣不同衍生出的結果就不同。俗話

講的“情人眼底出西施”的道理,如同朱先生所講是人們經過人情化、理想化的一種心理活動結果。這種結果就是不同人的主觀的審美經驗加上理想化即人情化產生的結果。美和自然也是對立統一的一種關係,美感沒有自然的物理屬性就無從產生,而物的物理屬性沒有人的理想化即人情化加工也無法衍生出美來。

七、“慢慢走,欣賞啊―――人生的藝術化

我們常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的生活其實就是一個大舞臺,生活是可以藝術化的,我們要善於發現美,欣賞美,塑造美,過一種藝術的生活,有情趣的生活。保持豁達樂觀的心境,堅持積極生活的態度,多留意生活,留意不經意的一個靈感,細細體味心境、宇宙、斗轉星移,日月流轉的變化,努力向前但也不要忘了駐足下來,不要忘記眼前的風景,品味當下的生活。

朱光潛談美有感2

首先,我必須得說這本書是我見過最適合,最通俗的美學理論讀物了。讀完朱光潛先生的《談美》,感覺這部書不像是在談深奧的美學,而更像是一部介紹美、鼓勵年輕人去發現美、創造美的書。朱光潛先生在這部書裡面所提到的美,也並非完全是哲學意義上的“審美”,而是更多的在探討自然美、藝術美、人生美,這些我們在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美的事物。

朱光潛先生開篇就開始談如何發現美。究竟美在哪裡?究竟什麼是美?怎麼欣賞美?然後用了十五章來細細闡述,舉了很多形象的例子。

第一,用實用眼光看實物不美,美是脫離用處,不實用的。從“三棵古松”的故事來講解。

第二,越是和實際人生有距離的越美,比如我們去別的地方旅遊,山裡人看海和海邊人看山特別有感覺,而他們看各自的家而不然。

第三,我們把宇宙人情化,把東西帶上我們的色彩。如,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第四,美感和快感是有區分的,欣賞藝術不能同時受性慾衝動的驅遣。如欣賞《俄狄浦斯和斯芬克斯》。用快感來欣賞,如提燈尋影,燈到影滅,於是美感就失去了。而用美感欣賞,如欣賞一首詩或一幕戲,當時只是心領神會,無暇顧及,後來回想,才覺得這一番經驗很愉快。

第五,美感與聯想的糾紛問題。藝術是離不開聯想的,但就我們平常所謂的由甲而乙,由乙而丙的聯想來說,是妨礙美感的。假如由於你是道德家,而特別喜歡《打鼓罵曹》的戲或韓退之的《原道》;假如知道達芬奇名氣大,而特別喜歡他的《蒙娜麗莎》。這都是自然的傾向,但這都不是美感,都是持實際人的態度,在藝術本身以外求它的價值。

第六,考據不是欣賞,批評也不是欣賞,但是欣賞卻不可無考據與批評。以前老先生們太看重考據和批評的工夫,這都是很大的錯誤。

第七,美與自然。美的欣賞也是把自然加以藝術化。藝術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尋常戀愛有很強烈的佔有慾,美感的態度則絲毫不帶有佔有慾。老子所說的“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可以說是美感態度的定義。極似“柏拉圖式的戀愛”對於所愛者也只是無所為而為的欣賞,歷史上有著例有些到極濃度的初戀者也往往可以達到胸無纖塵的境界。

第八,理想主義和寫實主義的錯誤。藝術的美醜和自然的美醜是兩回事,藝術的美不是從模仿自然美得來的。法國畫家德拉庫瓦說得好,“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書。”人人儘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邊,可是用這部字典中的字來做出詩文,則全憑個人的情趣和才學。

第九,藝術與遊戲的關係。藝術雖伏根於遊戲本能,但是因為同時帶有社會性,需要顧及到媒介的選擇和技巧的鍛鍊。逐漸發展到現在,令遊戲望塵莫及了。

第十,創造的想象。創造的想象也非無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過把它們加以新的配合。(舊元素,新組合)比如班婕妤的怨可以見於寒鴉、日影。並且把抽象具象化了,比如怨,和貧富不均,“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創造源於兩種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而是聯想作用。能去掉不相干的意象,就已經是分想在創造了。如“風吹草地現牛羊”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第十一,創造與情感。凡是創造藝術品,都是帶有感情色彩的。這一過程既是客觀也是主觀的。比如班婕妤拿團扇自喻作的《怨歌行》,是主觀的文學,但她在創作時又退居客觀地位,把自己遭遇當作一幅畫來看。王昌齡的《長信怨》寫別人,通常說是客觀視角,然而過程中又需要把自己代入女子心境,設身處地想象。情感最易感通,所以“詩可以群”。

第十二,創造與格律。“從心所欲,不逾矩”。格律是前人有點總結,有明顯的優點,

卻又容易經過形式化後變舊,成為新的弊。真正藝術家,格律會為他奴使。從整齊到變化易,從變化到整齊難。整齊入手,整齊會由於創造本能和特別情境需求使作者變化以求單調。變化入手,而變化之上不能再有變化,本是求新奇結果卻還於單調。凡是藝術家都要打破這個矛盾,從束縛中掙扎得到自由,從整齊中醞釀出變化。循格律而脫化格律。

第十三,創造與摹仿。“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練就工夫,表達自我。凡是藝術家,都需有一半是詩人,有一半是匠人。

第十四,天才與靈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天才縱然是有大本錢,但不可少於積澱,有些人本來天資並不優異然而成就斐然,相當於用小本錢做買賣,但成功了。靈感就是在潛意識中醞釀成的情思猛然湧現於意識。比如我們在初練字時覺得天天進步,過幾個月之後,進步猛然停頓起來。但再過些時候,又覺得猛然進步。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假如進步停頓時,索性去做別的事,到時候再上手,卻較之有進步。學別的技藝也是如此。這是什麼道理?就因為再意識中思索的東西應該讓它在潛意識中醞釀一些才會成熟。工夫沒有錯用的,你以為自己勞而不獲,但是你在潛意識中實在仍然於無形中收效果。所以心理學家有“夏天學溜冰,冬天學泅水”的說法。前一個冬天學的溜冰,夏天在做龐大事,溜冰的筋肉技能卻暗裡培養成功。一切腦的工作也是如此。我們只要留心,處處都是學問。

第十五,人生的藝術化。“慢慢走,欣賞啊!”源於阿爾卑斯山上的標語。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過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應有的美點。第一,一篇好文章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其中全體都與部分息息相關,不能稍有移動或增減。一字一句中都可以檢出全篇精神的貫注。比如詩中改一字神情就可完全喪失,如誤印的“悠然望南山”。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是陶淵明生命史所應有的一段文章,如果

他錯過一小節,就不是陶淵明瞭。同理蘇格拉底下獄不肯逃脫,臨刑前還囑託還鄰人一隻雞,所以他是蘇格拉底。這種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當作一幅圖欣賞,它就是一種藝術的傑作。其次,“修辭立其誠”是文章的要訣,一首詩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於中然後形於外,不容有絲毫假借。我有我的個性,這種個性又隨時變遷成長,與物的個性發生反應。在這種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們可以見出生命的造化。把這種生命流露於語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於言行風采,就是美滿的生命史。文章忌濫俗,生活也忌濫俗。濫俗就是自己沒有本色而蹈襲別人的城規舊矩。如東施效顰,“虛偽的表現”,就是醜,克羅齊說過。什麼人,感到什麼樣的情趣,就表現出什麼樣的言行風采,叫人一見就覺其協和完整,這才是藝術的生活。“唯大英雄能本色”,藝術的生活是本色的生活。俗人和偽君子最不藝術,一個沒有本色,一個掩蓋本色。再者,生活也如藝術,懂得取捨,恰到好處。不但哲學、科學,都是一種藝術的活動,追求一種攝魂震魄,不但善與美是一體,真與美也並沒有隔閡。情趣越豐富,生活也越美滿,所謂人生藝術化就是情趣化。“覺得有趣味”就是欣賞。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對許多事物能否欣賞。欣賞是“無所為而為的玩索”。在欣賞時,人和神仙一樣自由,有福。許多人在這車水馬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於是這豐富華覆的世界便成了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這是一件多麼可惋惜的事啊!朋友,慢慢走,欣賞啊!

我因為對有些章節比較有感覺,有反思,所以有些章節摘錄提煉較多,有些則比較簡練。有些段落,朱光潛實在已經寫得很好了,我沒有辦法再提煉了,就作為藏品如實打了下來。看完這本書實在也是很有感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