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傳統文化之《大學》教案
教學目標:
1.藉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見的文言詞彙及重要意義,傳統文化之大學教案。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並探討這些思想的現代意義。
3.理解《大學》中的"三綱""八目"並瞭解這些內容之間的邏輯聯絡。
重點:藉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見的文言詞彙及重要意義。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並探討這些思想的現代意義。
難點:理解文章中的思想,並探討這些思想的現代意義。
一、匯入新課
第一屆世界儒學大會於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舉辦。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的86個儒學研究機構的逾160位專家學者參會。儒學在世界上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影響?今天我們就走進儒學經典作品《大學》,領略其中的奧義。
二、知識積累
1.瞭解文化背景
《大學》原是《禮記》裡的一篇。一般認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認為是秦漢時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學》在儒家思想學術中的地位並不是很突出,由於它論述了儒家為學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則、方針、步驟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後,逐漸受到儒家學者的重視。唐代韓愈、李翱始把它看做與《孟子》《易經》同樣重要的"經書"。到北宋得到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大學》成為了儒家經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為《大學》作成章句,透過註釋闡發己意,並將它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成一書,這就是《四書集註》。
《四書集註》刊成於宋光宗紹熙元年,當時沒有被封建統治者重視。元仁宗延佑年間復科舉,官方規定以《四書集註》取士,從此《四書集註》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統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屬於《禮記》中的《大學》,也從此獲得了官方的正式認可與推崇,對古代教育,甚至整個中國社會、傳統文化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課題釋疑
《大學》是體現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論文。
A.大人之學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
B.治國安邦的大學問
古人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修己治人,治國安邦"的大學問。
後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
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朱熹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1.《大學》一文不長,僅有短短的兩千餘字,但卻是先秦、秦漢儒家學說的總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綱領,也是維護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綱領。《大學》以相當成熟的理論思維構建了一箇中國封建社會儒家人生教育的總體框架,構建了一箇中國封建社會士人人生髮展的宏觀圖式。全篇將道德修養和政治議論結合在一起,將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合而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體現。
2.《大學》採用了很多遞進論述的方法
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請將文章中的類似論證整理出來,體會其中的邏輯關係,弄明白它們所說的道理。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個論述,先是由大至小,條目之間是條件關係:平天下必先治國,治國必先齊家,齊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誠意,誠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條目之間是因果關係:格物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條目之間脈絡清晰,無論是由大至小的條件關係,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關係,剖析深刻,邏輯嚴密。
本文論證特色:
總分式論證結構,層層推進,邏輯嚴密
3.《大學》的論述可謂"微言大義",精微的言辭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這些深刻的道理,對現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請以"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為例進行分析。
提示:這句話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備了美德,然後再要求別人擁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後再去批評責備他人。也就是說,要提高別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別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體現了儒家重視注重內向用功、律己甚嚴的內省的修養方法。這種方法在現代仍然是有現實意義的,它告誡我們,不能要求別人甚嚴,而要求自己甚寬。這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日常交往,一個部門內部的管理,都有著深刻的啟示。
三、小結
本文介紹了儒學文化的主體"三綱""八目",兩者層次分明、邏輯嚴密。文章告訴人們只有透過格物致知,擺脫外在誘惑、困擾,真心誠意地培養高尚的情操,才能夠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進而使自己家庭關係符合人倫道德,並最終完成為國建功立業、使天下太平的偉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