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說課教案模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本課選自人教版新編高一歷史新教材上冊第五章第一節。
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1)從近代反抗史的角度看,它是舊革命的總結、新革命的曙光:它對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的深刻反思,帶來了對封建舊文化的徹底批判,並做好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思想準備。
(2)從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舊思想的發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先進的中國人從師夷長技、君主立憲、實業救國與民主共和,發展到了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民主科學;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發生,在新文化運動的後期,更加進步的社會主義思想成為改造中國的思想武器。透過本課的學習,一方面能使學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發展史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對正確認識其發展規律具有關鍵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新文化運動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背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和領袖人物以及發展概況。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李大釗和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2)德育目標:
1、透過對本節歷史人物的學習,使學生充分認識和學習,那些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為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擁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熱情洋溢的愛國情操。
2、透過對新文化運動所發揚的精神的學習,使學生明確,作為中國未來存在和發展的重要途徑,對民族和科學的追求,也是個人健全人格、正確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主要體現,以此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
3、透過教師指導學生自主進行學習的整個過程,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和養成關懷民族、國家、社會的觀念。
(3)能力目標:
1、透過指導學生閱讀本節所述文化名人的經典著作及其相關內容,得出自己的獨到認識,從而培養學生蒐集和整理解讀、判斷、運用歷史資料的能力和創造性學習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2、結合對本節內容作為社會文化現象是由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歷史過程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清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辨證關係。
3、教學重點: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和精神實質。
4、教學難點:新文化運動影響的全面評價;歸納近代思想演進。
二、教材處理
1、將教材內容分成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內容、影響三部分。
2、補充一些歷史原文資料如:《敬告青年》、《狂人日記》、《庶民的勝利》等。
三、教學方法:啟發——發現式教學法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課前準備
Ⅰ、教師設題:
(1)結合材料分析新文化運動發生的`歷史可能性和必然性。
(2)結合材料,深入瞭解陳獨秀、蔡元培、魯迅、胡適和李大釗及其著作,將發現所得與教材觀點相印證或對教材提出自己的批判性認識。
(3)對新文化運動進行全面、恰當的評價;分析新文化運動的精神實質。2、學生準備:學生按興趣選擇題目,分組查詢資料進行研究,得出自己的認識。
第二環節:課堂教學
1、新課匯入:導言式匯入:當歷史的車輪駛入20世紀20年代中期的時候,勤勞勇敢的中國人面臨的仍然是破敗的山河、頹敗的經濟、失敗的革命、衰敗的文化……西學東漸過程,由器物而及於制度。然而,桔逾淮為枳,在西方卓有成效的東西,到了中國卻是全然不成模樣。當革命派效法孟德斯鳩、盧梭、華盛頓的思想被軍閥統治的醜惡現實撕成碎片,向西方尋求真理的人們開始由器物和制度層面深入到文化心理層面,最終形成近代百年的繼甲午戰爭之後的第二次民族反思。
2、新課學習:逐步設疑導學:
背景:
(1)結合以往所學,以史實說明辛亥革命後國家情況一天天壞下去;(歷次革命運動的失敗。)回想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簡單歷程;(19世紀60—70年代、19世紀末、一戰期間。)西方啟蒙思想與尊孔復古逆流鬥爭的實質是什麼?(階級鬥爭。)
(2)從哲學角度,解釋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三者之間的關係。(經濟決定政治和思想文化;政治反作用於經濟;思想文化是經濟、政治的反映。)興起:
概況:
(3)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地區從上海到北京說明了什麼?(經濟發展、政治中心、容易傳播、影響力大。)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的階級屬性是什麼?(前期的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後期的李大釗等人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
(4)對比辛亥革命前和新文化運動中對西方啟蒙思想的利用。(政治、思想方面和系統性。)
(5)陳獨秀認為中國革命多次失敗的原因是由於幾千年封建文化毒害的結果是否正確?(不完全正確。本因是中西之間經濟、政治、思想等方面綜合對比。)內容:
(6)根據課前的準備,回答新文化運動所提倡的民主、科學和新道德以及反對的舊道德到底是什麼?(資產階級政治民主、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封建主義三綱五常等倫理道德。)
(7)如何全面認識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注意階級性和辨證的觀點。)
(8)概括新文化運動三個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絡,進行理性分析。(見小結。)發展:
(9)如何認識俄國十月革命後在中國介紹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為什麼說社會主義是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是主流、馬列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結合,適合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意義:
(10)結合課前準備,從辯證唯物主義角度評價新文化運動的歷史影響。(正:思想解放、準備五四運動、宣傳社會主義;反:前期結合政治群眾鬥爭、形式主義偏向、資本主義範疇。)
(11)概括新文化運動的精神實質。(民主、科學、愛國、求是等。)
3、課堂小結:
知識總結:
由辛亥革命所喚起的對中國社會的美好希望,同民國初年中國社會的黑暗現實之間形成一種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導致了巨大的浪潮。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進一步發展。
它對以西方先進思想為武器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全面的理性批判,但它不僅僅是反傳統主義的運動,更重要的是一場現代價值的重建運動:它以民主、科學相號召,力圖重建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標榜新道德,力圖建立新的倫理和價值判斷模式;它提倡新文學,力圖改造反映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現方式。新文化是對千百年來形成的舊文化的揚棄和超越,它體現了以個性解放為核心的近代人文主義精神。
作為民主科學精神的繼承和發展,新文化運動後來宣傳的社會主義思想,終於在中國化之後,引領中國人民走上獨立、自由和富強之路。
教材總結:
要求每個學生按自己的理解以任何形式設計本節知識結構
4、反饋實踐:作業:任選以下1題,課後完成小論文:
①結合以往所學評述中國近代思想的新陳代謝。
②仿效歷史經驗,從任意角度就中國當今發展獻策。板書設計: